正文 第82章 破窗效應——牆倒就被眾人推(1 / 1)

“牆倒眾人推”是人類的一種劣根性,倒不是說人們沒有同情心,或者做人太不地道,而是人們看到一個已經無法挽回的事情時,如果不去推一下,手就會很癢。也許本來那堵牆站著的時候就覺得它礙事了,隻不過自己沒那個力氣推倒它,現在好不容易機會來了,那還能不蜂擁而上以解“心頭之恨”嗎?

這一點在心理學上也是有證可尋的,心理學家們將這種牆倒眾人推的心態稱之為“破窗效應”。它的意思是,如果人們看到一座房子的窗戶破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還沒有修補的話,人們就會不自覺地拿起石頭將這棟房子的其他玻璃也打破;如果一麵牆上出現了塗鴉,卻沒有被及時清理掉,那麼這麵牆上很快就會被塗鴉得亂七八糟;還有就是,如果人們看到一個地方很髒亂,就會毫無愧疚地往上麵亂丟垃圾……

這些畫麵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這就是破窗效應作用的結果,而為了證明它的普遍性和科學性,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做了一項實驗來證明它:

菲利普找來兩輛汽車,這兩輛汽車無論從新舊程度還是樣式都完全相同,隻不過菲利普將他們放在了兩個不同的地方。他把其中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一處幹淨整齊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外一輛則被他停在了相對比較混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放在帕洛阿爾托的汽車在外觀沒有任何改變的狀況下,被放了一個星期都沒有人理睬;而放在混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的那輛車被摘掉了車牌,打開了頂棚,當天就被人偷走了。菲利普產生了疑問,難道真的隻是因為中產階級社區的人素質高嗎?於是他將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輛汽車的窗戶用錘子砸了個大洞,結果沒過幾個小時,這輛車就被偷走了!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在這項實驗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破窗效應的概念,就像我們開頭說的那樣,要是有人將一座房子的窗戶玻璃打破了,而且沒有即時修補,那麼很快這座房子的其他玻璃也將被打壞,再然後,如果這些破掉的玻璃還沒有人管的話,就會給人一種破敗不堪沒有秩序的感覺,從而使得犯罪行為叢生。

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大眾心理,就像我們之前在馬太效應中提到的那樣,越好的會越好,越壞的會越壞。在一個整齊幹淨、井井有條的環境中,人們基於道德和理智是不願意去破壞它的,不僅不會破壞,還會主動維護;而如果人們處於一個嘈雜混亂、毫無秩序的環境,那麼人們也就會放低對自己的要求,會想“反正已經這麼壞了,也不多我這一個。”於是環境就會越來越差,破罐破摔,這當然很限製我們個人素質的提高,所以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我們想要變得卓越很難,而變平庸卻那麼容易了吧,也明白為什麼那麼多的家長學習“孟母三遷”的精神,無論如何也要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最好的環境中去學習的原因了吧。這些用心良苦,正是出於對破窗效應的“敬畏”,人們會選擇敬而遠之來逃離一種可能讓自身變得頹廢和墮落的環境。

因此,基於破窗效應的存在,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環境,又不想受其影響,那就隻能讓自己變得意誌堅定了,不要看到“破窗”就想著往上扔石頭,當然如果破的是你的“窗戶”的話,那就別犯懶及時地去將它修補好,隻有防微杜漸,自覺維持秩序和防範自己的心理問題,你的心態才可能不受“破窗”的影響,時刻保持健康,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