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鳥籠效應——我們被慣性的籠子套住了(1 / 1)

1907年,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與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結束了在哈佛的教學生涯後,他們常常結伴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以打發時間。

一天,詹姆斯突發奇想地對卡爾森說:“我預言,你在不久以後會養一隻鳥。”卡爾森不以為然:“老朋友,你在開什麼玩笑?恐怕你的預言無法成真了,因為我從未有過養鳥的想法。”

詹姆斯給了卡爾森一個鳥籠,卡爾森將這個精致的鳥籠擺在書房裏,他隻當鳥籠是工藝品。然而,讓他鬱悶不已的事發生了:看著那隻空鳥籠,來拜訪他的客人無一例外地會問,“教授,你養的鳥死了嗎?什麼時候的事?你千萬別難過啊!”而卡爾森隻好一次次無奈地解釋說:“我從沒養過鳥,這隻是朋友送給我的一隻空鳥籠。”然而,聽到這樣的回答,客人們總是一副“我知道你死了愛鳥,很傷心,但也沒有必要這樣逃避事實”的樣子,仍然說許多話來安慰卡爾森。這使卡爾森看到這隻空鳥籠的時候,也產生了“少了一隻鳥,我應該買一隻鳥”的想法。無奈之下,卡爾森最後買了一隻鳥,而詹姆斯的預言成真了。

那麼,為什麼給卡爾森一個空鳥籠,就能讓卡爾森養鳥呢?原因是:空鳥籠會讓人產生一種別扭的感覺,而且會招來他人異樣的眼光,讓人困擾,同時也不甚美觀;但是要丟棄無疑是可惜的。唯一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買隻鳥,讓鳥籠不再空著,這樣就能同時解決他人的質疑、心裏的別扭感、不甚美觀等問題了。心理學家指出,空鳥籠並不是一個合理的存在,長時間放置這種不合理的擺設,會對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即使沒有他人的詢問、質疑,我們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時間一長,當空鳥籠帶來的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為了消除這種壓力,我們也往往會主動買一隻鳥來與籠子相配套,讓空鳥籠不再空著,成為合理的存在。

卡爾森的鳥籠是詹姆斯給的,而生活中的很多時候,我們先在自己的心裏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在“空鳥籠”的影響下不由自主地往籠子裏放“小鳥兒”,使得生活複雜了許多。

比如:我們買了一張自己並不那麼需要的書桌,我們很喜歡,再加上價格便宜,當書桌搬回家擺進書房後,我們會發現原有的木藤椅與這雅致的書桌完全不相配,而要把書桌丟到一邊不去用它,又舍不得。於是,為了看著“舒服”,我們又買了一個時尚又美觀的轉椅來搭配書桌,誰知,別扭的事情又發生了,書房裏的書櫃跟這套桌椅比起來簡直像是被時代淘汰的東西,越看心裏越難受,於是又花錢把書櫃換了……就這樣,買了一張便宜的書桌,卻給自己增加了許多無謂的煩惱,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

那雅致的書桌跟狄德羅效應裏麵的睡袍是何其相似?它就像一隻與自己實際情況不符的“鳥籠”,一旦它進入我們的生活,就會引發一係列的煩惱和麻煩。而要想避免後續的一連串的麻煩,從一開始,我們就不應該讓那隻“空鳥籠”進入我們的生活。

也就是說,生活中,我們追求、選擇,應該以符合自我的實際情況為前提,如果選擇、追求了不符合自我實際情況的東西,隻會自尋煩惱;相反,如果是與自我實際情況相符的“鳥籠”,在我們將“鳥籠”填滿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我們會收獲成功、幸福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