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
商紂王登基之初,群臣和百姓都認為紂王精明能幹,商朝的統治一定會非常穩固。有一天,紂王讓隨從為自己做了一副象牙筷子,他吃飯的時候非常高興地使用這雙昂貴的筷子。紂王的叔叔箕子勸說紂王不要這麼奢侈,紂王並不聽勸,當時別的大臣也覺得這種小事不要緊。然而箕子卻非常憂慮,他說:“事情沒你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紂王習慣使用象牙筷子之後,就不可能再用瓦罐做餐具了,他一定會用犀牛角製成的杯子和璞玉做成的飯碗;有了這些名貴的餐具,紂王就不可能再吃粗茶淡飯,大王的餐桌必然是餐餐美酒佳肴;吃慣了美酒佳肴,就不可能再穿粗布衣裳、住簡陋平房了,大王自然會要求穿綾羅綢緞、住裝潢精美的宮殿;有了這麼奢侈的生活,大王就會召集天下美女,享受取樂了……這樣嚴重的後果讓我不寒而栗啊。”果不其然,五年後因為紂王的驕奢淫逸,商朝覆滅了。
在這個故事中紂王的消費習慣體現的就是心理學上的“棘輪效應”。那麼什麼是棘輪效應呢?心理學家普通這樣定義棘輪效應:棘輪效應也被稱作製輪作用,是指人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往往很難逆轉,也就是說向上調整很容易,而向下調整則非常難。這種習慣效應在短期內表現尤為明顯。此外,這種習慣效應是與曾經的最高峰收入相比較而言的。通俗地說,當收入提高時,人們很容易增加自己的消費金額,但是當收入降低時,人們卻很難減少自己的消費金額。
棘輪效應最早是由著名經濟學家杜森貝提出的,這一理論和古典經濟學家凱恩斯倡導的“消費可逆論”是相反的。杜森貝認為消費決策不會隻取決於個人收入,消費習慣對消費決策也有很大的影響。影響消費習慣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個人生理需求、個人心理需求、社會需求、個人經曆產生的影響等等,這其中心理需求對消費習慣的影響尤為突出。而且人們在收入最高峰時期所養成的消費標準往往就是人們在平時消費時經常對比的那個標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些人在富裕的生活中養成了很高的消費習慣,諸如穿衣必須是名牌、出門必須坐出租車、吃飯必須要到大飯店等等,後來他們家道中落了,經濟條件大不如從前,然而他的消費習慣卻並沒有隨之下降,沒有名牌衣服,坐不起出租車、付不起大飯店的賬單,他就寧願不出門或少出門。他們害怕身邊的人會看不起自己!這種虛榮和拉不下麵子的想法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棘輪效應。
國外很多商業巨擘雖然家財萬貫,但是他們並不放縱子女的消費行為,子女們要想得到零花錢就必須以勞務來換取,比如洗碗、擦地、洗車子等等。這些成功的商業精英認為養成節儉自立的習慣對兒女們來說非常重要。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是個典型的案例:他的個人資產超過500億美元,然而他卻將全部財產都捐給了慈善事業,隻留給自己的三個子女幾百萬美金。
我們在消費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棘輪效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收入、家庭負擔、物價水平等具體情況理性地規劃自己的消費,杜絕那種虛榮、攀比、好麵子等消極心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司馬光曾經說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實際上這其中就反映了棘輪效應的原理,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幾千年來都倡導勤儉節約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