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答布效應——角色行為的導演(1 / 1)

你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是什麼在支配著我們的行為?是心中所想嗎?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並不那麼符合我們的心願,反而更加符合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作為一家之長,當心裏很難過的時候,往往不會按照心中所願那樣大哭一場,反而會故作堅強以具有一家之長的風範。由此可見,我們的行為往往是由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決定的,我們的大多數行為都屬於角色行為。然而,這種角色行為又是由什麼“導演”、決定的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答布”導演了人類的角色行為。

所謂“答布”是指一種傳統的習慣和禁律,是人類社會初期的一種生活規範。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科學文化水平很低,人的認識非常有限。那時,人們將神怪、汙穢事物視作禁忌,認為一旦觸犯,就會蒙受災難,因此,人們躲避它們、敬畏它們。久而久之,這種信念便成為一種習俗,也就是被人們稱為“答布”的東西。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漸漸認識到,作為群體中的一員必須要遵守一定的社會活動規範或法則,否則就可能遭到群體中其他成員的攻擊。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所需要遵守的社會角色規範已經遠不是“答布”足以描述的,但有一點卻越發的明顯,那就是,人們的角色行為必須遵守相應的角色規範,這就是心理學家們所說的“答布效應”。

“答布效應”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在公司,我們扮演的是公司職員的角色,我們的行為就必須符合公司的相關製度、規範;在家裏,我們的角色是父母,那麼我們的行為就必須符合相應的道德規範、法律法規,要用心教養子女、關愛孩子,而不能對子女有失照顧,等等。心理學上所說的答布效應的“答布”比曆史學家們所說的“答布”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後者是指法律誕生前的公共規範;前者是指社會中,如憲法、各種政策規定、黨紀、各種道德法規、各類公約守則等明文規定的角色規範,以及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等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準則。

生活中,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場合,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而我們要遵守的角色規範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自省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並清楚地知道相應的角色規範,並且嚴格地用這種規範來要求自己的行為。比如,同樣20幾歲,戀愛中的女人可以任性地要男友用其一個月的工資為自己買條裙子以證明他愛自己;但作為妻子的女人則不能有這樣的行為,因為這不符合妻子那“會持家、識大體、懂事”的角色規範。又比如,男人在成家之前可以不必與任何人打招呼就與朋友徹夜歡談、暢飲,但當男人成為丈夫,這種不符合丈夫角色規範的行為勢必會激起妻子的不滿,甚至是身邊所有的人的責備和不認可。

答布效應告訴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必須遵守角色規範中那些已經確立的思想、評價和行為的標準,明確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情況下應該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這看起來似乎是一條束縛我們的鎖鏈,但卻非常必要,唯有明確了這些,我們才能成功地演好人生這出戲,社會這個大舞台才能順利運營。

當然,我們說要遵守角色規範並不是要大家死板地生活,在角色規範允許的範圍內,我們完全可以按照心中所好來進行創新性的行為。這樣的人生將不僅是成功的,更是精彩的和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