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為什麼難以實現呢?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都各有說法,而心理學家們也從心理學的角度做出了解釋。
心理學家們指出,“搭便車效應”的普遍存在是共產主義難以實現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什麼是搭便車效應呢?
所謂搭便車效應是指這樣一種現象:群體內的每個成員都能共享群體所獲得的利益,但是或許由於缺乏主動性,或許責任感不夠,群體中往往隻有部分成員為了群體的利益而努力,而另外一些坐享其成的成員便搭了便車。而這種搭便車現象幾乎在每個群體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與大眾心理密切相關。心理學家指出,當某種責任或事務由一個群體承擔而沒有具體到個人頭上時,責任便會擴散;同時由於群體結果無法歸因到單獨的個體,導致個人付出與整體產出之間的關係模糊,個體的心理積極性大幅降低,使人容易產生懈怠心理。這樣一來,搭便車效應便產生了。
顯然,共產的概念不僅模糊了個人責任,讓責任擴散,而且對個人付出與獲得、個人付出與整體產出的界定不明朗,在這種情況下,要求群體的每個成員都具有高度責任感、保持積極性,這顯然需要每個個體都具有相當高的思想覺悟和很好的心理品質。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共產主義實現的難度也就顯而易見了。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搭便車效應的存在不僅是共產主義實現的攔路石,更是提高群體效率的阻礙,其危害是非常大的。比如,在群體協作過程中,如果更多地強調“合作規則”,而忽視個體成員的個人需求,往往會使個體成員容易產生由別人去付出努力、承擔風險而自己坐享其成的想法,這種搭便車的心理會在極大程度上抑製個體成員為群體的利益而努力的動力。如果這樣的個體成員過多,那麼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群體的創新能力、凝聚力、積極性等。並且,群體的規模越大,這種現象就越顯著。
當然,麵對這種消極影響極大的搭便車效應,我們並不是無計可施。抑製搭便車效應的方法很多,比如,將群體的規模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心理學研究表明,群體規模小能夠確保每個成員對群體的較大影響,這樣一來個體的責任感會相對加強,而個體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則相對減弱,從而使搭便車效應的負麵影響減弱。
又比如,將任務與責任具體到每個成員頭上。當每個人所擔負的責任與任務都明確後,個體成員便不再具有能夠搭便車的條件。也就是說,明晰個體成員的責任與任務是杜絕“搭便車”現象的根本方法之一。
再比如,隨時了解進度,對過程進行監控,也是一種很好的減弱“搭便車”現象的方法。隨時了解進度,監控過程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群體的整體效率,而且便於我們及時發現那些“搭便車”的個體成員,調整其責任與任務,並且對其實行懲罰,從而有效地減弱“搭便車”現象。
此外,營造一種愉快的合作環境,指導群體成員的合作技巧,調控其任務,督促群體成員完成任務,在獎勵機製分配上避免“平均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等等,都是減弱“搭便車”效應所帶來的負麵影響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