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小兒皮科、外科和整形科常見疾病(二)(1 / 3)

如何防治身材矮小?

隨著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髙,青少年的身髙和過去比較有普遍增加。在40年代中國男性身髙160厘米,女性身高150厘米就不算矮身材了。而進入80年代後,男性身高達170厘米,女性身高達160厘米都覺得還不夠滿意。目前身材矮小常引起一些青年人的失望和煩惱,再加上社會上的種種偏見,使身心發育受到很大影響。

如何防治身材矮小,目前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一個社會問題。為了促使青少年正常健康發育,以下說明幾個問題。

身髙增長的基本生理規律:一般四肢長骨按其部位可分為骨幹、幹衡端和骨髄。骨骺就是骨幹兩端膨大的軟骨。骨骺軟骨可分為兩個部分,近關節者稱為關節軟骨,終生為軟骨;近骨幹者稱為骺軟骨板。出生後身高所以能不斷的增高完全是依靠骨衡的軟骨持續不斷地沿骨縱軸増長加長"使得軟骨不斷骨化,從而導致人體不斷長高,所以骨骺對骨的生長起著主要作用。當長到一定年齡時(約20歲),骨骺停止生長並全部骨化,骨千與骨骺完全連合在一起,不再繼續生長,人體長高也就停止了。正如人們由生活經驗所總結出的那樣,女子漫悠悠,男子20過了頭。

在整個生長發育期,身高增長速度並不是隨年齡平均增加的,而是有兩個高峰生長期。苐一次是在嬰兒期,第二次是在青春期。在第一個高峰生長期中,以生後的前半年增長速度最快,一般每月平均增長為2.5厘米,後半年每月增長1,5厘米。如—般初生身長為50厘米,剛滿1周歲時可達75厘米,兩歲時達85厘米。2歲後生長速度明顯下降,並保持相對穩定,一般平均每年增長5厘米。

一般男性從14歲、女性從12歲開始進入青春期。隨著性激素分泌增多,開始進入生長發育的第二髙峰期。在此階段一般每年可增髙6~8厘米,個別可達10~12厘米約3年後生長速度又減慢,直到骨骼發育成熟(女性19~23歲,男性為20~24歲)身高便停止生長。

生長激素在骨骼發育中的作用:人的大腦腹側有一個橢圓形結構,稱為腦下垂體。它不斷地分泌出一種激素,可促使骨骼不斷增長,故稱之為生長激素。生長激素的分泌多少,直接影響到骨骼生長的速度。因此生良激素對於身體增高是不可缺少的。一般生長激素的分泌量為每天1毫克。生長激素分泌過少就會導致骨生長緩慢而使身材較矮。生長激素的分泌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睡眠、營養、運動、情緒、藥物等。

保持骨骼正常發育的基本要素:一是充分的睡眠懷於間,隨年齡、身體和工作情況有所不同。一般新生兒需18~20小時,兒童需12~14小時,成人7~9小時。據統計資料表明,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夜間是白天的3倍。由於睡眠是否充足關係到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因此要求家長對此應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而且應向子女多做解釋,使他們從道理上弄清楚長期睡眠不足的危害。二是保證充足的營養。骨的生長需兩個條件:第一骨細胞要不斷增殖,第二要有骨鹽的沉積。細胞增殖需要大量攝入蛋自質,骨鹽的沉積,後者來源於鈣、磷和少量的鎂、鉀、鈉等。此外有些維生素和微1元素對骨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影響,如維生素C可促進鈣和磷的吸收和在骨質上的沉積;維生素八、0和微量元素有促進增長的作用。為了供給骨生長的需要,在飲食中要含有足夠的蛋白質,特別是動物蛋白質所含的氨甚酸的比例與人體需要接近,故利明率髙,因此,青少年在發育階段多食瘦肉、魚蛋類食品對促進骨的增長是很重要的。另外在飲食中多食含鈣豐富的食品也很重要。如牛奶、海產品和芝麻醬等含鈣量都較多,綠色蔬菜、豆製品也含鈣質較多。日本川畑博士向人們推薦的有助於身高增長的五大營養品是牛奶、沙丁魚、菠菜,胡蘿卜和柑桔。當然我們不能照搬外國人的食譜,如沙丁魚在國內不易得到,我們可食用其他魚類代替。總之充分的營養是促進骨骼生長必要的保證。三是進行體育活動。體育活動能促進骨骼發育已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據調查資料表明,同性別、同年齡的青少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比不參加鍛煉的人一般要高2~6厘米。體育活動促使人增高的道理在於:通過鍛煉可促進骨骼的鈣磷代謝,增強血液循環和軟骨細胞的增殖力。另外較強烈的體育運動可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增多,這些都有利於骨的增長。

對青少年來講最簡單而易行的是下肢彈跳運動,如跳繩、跳橡皮筋、跑步和爬山等。另外也可玩單杠做基本向上,杠上懸垂和擺腿等運動。樂觀的情緒對青少年健康成長也極為重要。缺少歡樂和父母愛撫的孩子,往往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做父母的一定要愛護和教育子女,使他們在發育階段永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另外吸煙、喝酒都會影響青少年的發育。美國1983年實驗資料表明,酒精能減少骨細胞的增長,使骨的形成受阻。另據1986年法國調查資料表明,母親取酒可導致子女發育不良,為了子女的健康成長,不論是家長還是兒童都不要吸煙、喝酒。

遺傳因素對於身髙也有一定的關係。而因疾病影響兒童生長發育一要及時到醫院就醫。如果能對上述幾方麵給予足夠的重視,大多數青少年都會發育良好。

怎樣防治原發性脊柱畸形?

脊柱側畸形,就是指人們常說的脊柱側彎。正常情況下,脊柱的全長是由7個頸推,12個胸椎,5個腰椎和4~5個尾椎互相連結組成。我們可以簡單地把組成脊柱的每塊小骨,即椎體:劃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是一塊髙約3~4厘米的圓椎形骨塊,借助椎間軟骨及纖維環和與其相鄰的上下椎體互相連接。其後部又可分為前後兩部分,前方是一個空心骨環,後方是一個向後隆起的骨突,醫學上把它稱之為棘突。由於椎體後部都具有這樣一個空心環狀結構,所以當脊柱整體串連起來的時候,自然就會在椎體的後部形成一個空心管道,這個管道就是椎管。從腦發出主管全身各處肌肉運動和感覺的神經,都是通過這個管道分散到全身的肌肉和皮膚。醫學上把椎管又稱為脊神經管就是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知道當脊柱發生骨折時,會引起傷者肢體癱瘓,其道理就是因為骨折片直接刺傷了柱管內的脊髓神經。同樣道理,當脊柱發生嚴重畸形時9脊髄神經也可受到牽拉和擠壓,所以嚴重的側凸畸形患者,也可同時伴發肢體癱瘓。

盡管目前對已發展成嚴重畸形的患者,通過手術治療可以進行矯正,但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而且手術難度較大,並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從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的觀點出發,我們認為很有必要普及這方麵知識,以便引起廣大兒童家長、保育人員等的共同重視。

脊柱側凸畸形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能從醫學上找到明確病因的,如先天性椎體發育異常,或其它脊柱疾病引起的側凸畸形;另一類則屬病因至今還不夠明確的,也就是我們要重點介紹的原發性脊椎側凸畸形。

原發的含義是指兒童在發育成長的過程中,不知為什麼脊柱向偏離縱軸中線的方向生長。或許有人會提出、側凸畸形是否是由兒童長期坐位姿勢不正引起的?這種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確實有一部分兒童由於姿勢不正引起了輕度側凸,但這種姿勢不正引起的輕度側凸,不會隨年齡增加而逐年加重,而且可以通過教育兒童糾正不良的姿勢養成正確的坐位習慣使畸形得到矯正,為此,我們應對發育階段中的兒童加強這方麵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良好坐立姿勢的重要性。我們在這裏所介紹的原發性脊拄側凸和姿勢不正引起的側凸有著本質的區別。後者的側凸程度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年加重,如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就無法控製其進行性發展,最後可導致脊柱嚴重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