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皮膚有什麼特點?如何保養?
出生前胎兒在子宮內,實質上是被無菌的溫暖的液體(羊水)包圍著,受不到外界刺激,胎兒處在恒定的溫度和壓力下。嬰兒出生後皮膚突然暴露在幹燥的空氣中,經受著光線照射、溫度改變、振動及摩擦等多種刺激,還可能遭到微生物侵襲或昆蟲的叮咬。幸而在母體內胎兒皮膚已形成一層防水的角質層,並通過皮脂腺分泌皮脂形成的脂膜(即胎脂)起著滑潤、保護及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總起來說,新生兒皮膚有以下幾方麵特點:
皮膚薄嫩,柔軟光滑,易受外傷及感染;皮膚角質層薄,富於血管,有較高的吸收及透過能力;外用藥易引起刺激、吸收中毒或出現藥物副作用;經表皮失水較少,皮膚不幹燥;雖然胎兒在子宮內汗腺結構已發育成熟,汗管也開通,但生後發汗反應較遲,對溫度調節能力弱,易著涼受熱;除頭發、眉毛外,全身布滿胎毛,胎毛細軟,色素很少。根據以上特點,對新生兒皮膚應注意采取以下保護措施:
新生兒麵部皮膚極為嬌嫩,不宜用肥皂清洗,可用溫濕棉球或花生油棉球輕輕擦拭,數日後胎脂可自行脫落。
嬰幼兒洗臉、洗澡要用溫水,不能用一般香皂,可選用中性的嬰兒皂(如娃娃皂、洗後用軟毛巾吸幹,不要摩擦,臉盆、毛出、浴巾要單獨應用。
禁用化妝品,以防止原料中的化學品及香料等添加劑對皮膚的刺激。可用寶寶霜、嬰兒護膚霜;頸、腋下、腹股溝等皺折部位可撒布嬰兒爽身粉。
什麼是尿布皮炎?
尿布皮炎是由於尿液刺激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應用透濕的塑料尿布或長時間不換尿布就容易引起此病,長時間接觸由糞便和尿素分解後產生的混合物可使皮炎加重。其症狀是在尿布接觸的區域出現濕潤的紅斑,表麵光滑,有灼痛感,但皺折部位常無損害。如在原有紅斑的邊緣部出現小紅丘疹、小水皰或小膿皰時,要進一步檢查有無白色念珠感染。要避免發生尿布皮炎,最重要的是保持局部清潔和幹燥,經常換洗尿布,特別是在午夜時也要更換一次。如用毛巾布做尿布,更要勤換徹底清洗。輕度尿布皮炎可撒布單純粉劑或小兒痱子粉,也可外用爐甘石振蕩合劑或矽霜、氧化鋅軟膏等護膚霜膏。如有繼發感染可內用抗生素如紅黴素幹糖漿,外用抗細菌、輯真菌又抗炎症的複方康納東霜膏,但應避免外用膚輕鬆、I膚霜等強力皮質類固醇(即激素)製劑。
異位性濕疹如何防治?
醫學上所謂的“異位性”,指的是一種遺傳過敏素質,所以異位性濕疹也稱體質性濕疹或遺傳過敏性皮炎。有這種遺傳過敏素質的小兒,常有家族成員過敏史,患兒體內形成的免疫球蛋白3(辺)抗體增加,常對某些食物如魚、蝦、蟹等海味發生變態反應,一部分小兒也可能對牛奶、雞蛋和其他過敏原發生過敏反應,可表現為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或對稱分布的濕疹。在嬰兒出生後6個月以內發病,多見於麵部,呈潮紅斑片,上有密集的小水皰,很快形成糜爛、滲出、結痂或脫屑,嚴重者可蔓延到頭皮、頸部,也可見於軀幹和四胺,可伴有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如室內幹熱,瘙癢加劇,哭鬧不安。其中一部分小兒麵部皮疹消退後,到兒童期皮損呈慢性經過,主要分布在肘膝屈側,呈限局性革化肥厚斑塊或苔蘚化斑片(由扁平小丘疹融合成片,皮膚紋理加深較幹燥,抓後表皮剝脫,點狀出血或滲出,中醫稱之為“四彎風”,也可見於腕、踩關節區及四肢伸側,瘙癢劇烈,抓後可引起感染。患兒常伴有魚鱗病(俗稱蛇安瘡),小腿伸側旱龜鱗狀幹燥。該病患兒少數到成年期易發生播散性神經性1炎,一般在10歲以前可自然緩解。防治方麵,嬰兒濕疹要觀察對牛奶、雞蛋有無過敏,如有可疑,可暫時避免食用。發疹期暫緩打預防針。有消化不良腹瀉者應調整喂養。止癢可內服鹽酸苯海拉明糖漿或撲爾敏等抗組織胺類藥物。冬曰室溫不宜過髙,並保持一定的濕度。避免毛織品及化纖衣物直接接觸皮膚,以免刺激。急性期有滲液時,可用3^硼酸水溶液溫涼濕敷,然後塗以40外氧化鋅油(花生油溶劑最好)。輕症無明顯滲出時,可輕輕揉搽少量的氫化可的鬆或去炎鬆霜膏,但不宜久用,以免引起局部微血管擴張或皮膚萎縮。兒童期的慢性肥厚斑塊,可先用膚輕鬆、去炎鬆搽,然後塗以黑豆油軟膏,再用繃帶包紮,或塗用去炎鬆萬能溶液。小麵積者可貼膚疾寧硬裔,晚間可內服撲爾敏等止癢。
什麼是桃花癬?
桃花癬在醫學上稱單純糠疹,因損害區色素減少,又稱白色粃糠疹,是學齡兒童的常見病,男孩多見,春季桃花盛開的時期多見,故俗稱桃花癬。有人認為與皮膚幹燥、風吹日曬有關;有人認為與細菌或真菌感染有關;也有人認為是一種輕度皮脂溢性皮炎。皮損主要發生在麵頰部,為圓形或卵圓形色素減退斑片,上有細碎糠樣鱗屑,無自覺症狀,有時呈淡紅色,可有輕癢,經數月或1~2年後可自行消退。
間擦疹是怎麼回事?
間擦疹也稱擦爛紅斑,是身體皺折區互相接觸部位引起的一種皮炎,與機械性磨擦、發汗、濕熱有關。常見於肥胖的嬰兒,多發生在頸側、腋下、腹股溝及臀溝等區域,為浮腫性紅斑,可有滲出及浸漬樣發白,日久可繼發細菌或念珠感染。輕者可撒布單純扮劑,有滲出時用2~3^硼酸水濕敷,外塗薄層40外氧化鋅油。平時勤洗、勤換內衣,撒痱子粉。
接觸性皮炎是怎麼發生的?
本病是由於接觸某種物質後,在皮膚或粘膜接觸部位發生的炎症反應。常分為原發性刺激和變態反應兩種:①原發刺激:接觸物具有強烈刺激性或毒性,任何人接觸後均可發生皮炎如強酸強堿等化學物質所致的化學灼傷。故對這類物品應妥善保管,勿使小兒觸摸。②變態反應(或過敏反應、接觸物本身無刺激性也無毒性,多數人接觸後不發病,僅少數人接觸後經過一定的潛伏期。在接觸部位發生界限清楚與接觸麵積大小一致的紅斑、小水皰,嚴重的可見大皰,有的糜爛滲液,多有灼癢,最後脫屑。生活中常用的肥皂、洗滌劑、清涼油、紅藥水汞溴紅八碘酊、抗生素軟膏、橡皮眘和某些中藥外用散膏等均可使有過敏素質的兒童發生皮炎。幼兒園的幼兒長期反複玩砂土和肥皂水,常在手背、腕部出現淡紅色或皮膚色的小丘疹,癢感不太明顯,這也是一種接觸性皮炎。
防治本病,首先去掉可疑的致敏原,輕者可外用去炎鬆等霜膏;急性紅腫明顯或有小水皰者可外擦爐甘石振蕩合劑,也可用硼酸水冷敷,有滲液者,濕敷後再塗以40氧化鋅油,急性期過後再改用去炎鬆霜膏。為止癢可內服苯海拉明、撲爾敏等。嚴重或麵積較大者尚可短期服用強的鬆,但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應用。家長和保育人員千萬不要隨便給:兒童外用市售癬藥止癢,以避免藥物過敏,使病情加重。
丘疹狀蕁麻疹如何處理?
本病又稱小兒癢疹,是學齡前兒童夏秋季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因反複發作,瘙癢劇烈,弄得孩子家長不得安寧。本病多與昆蟲(蚊、白蛉子)叮咬有關,個別患兒與飲食雜亂、消化不良或對魚蝦蟹等海鮮過敏有關。基本損害為風團樣紅色丘疹,其上可有小水皰,皮疹有時呈紡膝《梭形》,偶有發生張力性大皰者。有明顯昆蟲叮咬史者也稱蟲咬皮炎,抓破後可繼發膿皰瘡。防治方麵,首先要防蟲咬,夏秋季可用蚊帳、驅蚊香,消滅貓跳蚤。口服撲爾敏、苯海拉明,外用蟲咬水或爐甘石振蕩合劑。有繼發感染者外用複方雷夫奴爾軟膏。發疹期注意飲食,暫時別吃羊肉串、海貨等腥發食品。
膿皰瘡是怎麼引起的?
本病又稱膿痂疹、膿皰病,俗稱“黃水瘡”,是學齡前兒童夏季常見的一種接觸傳染性皮膚病,在托幼機構內容易引起互相感染,應引起重視。本病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引起或兩種混合感染引起的。常發生在身體外露部位,以鼻孔邊、口周、耳根、發際及手指等處多見。初起為一紅斑,很快發展成薄壁水皰或大皰,繼之混濁形成膿皰,膿皰鬆弛易破、糜爛,蔓延很快,可有癢感。衛生習慣不好,營養不良的體弱兒童易犯,且易播散。患兒可有低燒,及附近淋巴結發炎,少數患兒可引起腎炎。發生在新生兒者,可有高燒、泛發全身,稱新生兒天皰瘡。更為嚴重的全身皮膚粘膜出現鬆弛性大皰,外觀正常皮膚一搓就掉,形成大麵積剝脫性皮炎,酷似二度燙傷,由凝固酶陽性2組71型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表現為“中毒性表皮壞死性鬆解”,又稱金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征。病情險惡危重,不及時應用大劑量抗生素、補液等搶救,易繼發敗血症而致死。小麵積損害外用1:2000黃連素液,或1:1000雷夫奴爾溶液清洗或愈外用複方雷夫奴爾軟膏(內含雷夫奴爾、硼鋅糊)。內服抗生素,必要時肌注抗生素。繼發於瘙癢病的患者,給以撲爾敏等抗組織胺製劑,此外還應采取消毒隔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