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小兒皮科、外科和整形科常見疾病(一)(2 / 3)

頭癬如何防治?

頭癬是淺部真菌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主要的有小孢子菌及毛發癬菌,前者引起白癬,後者引起黑點癬。常在托幼機構中流行,也可通過小貓感染。還有一種由黃癬引起的黃癬目前已很少見。

白癬:發生在頭皮的界限清楚的白色鱗屑斑,其上的毛發從頭皮上1~2毫米處折斷,斷發處常見白色鞘狀物,檢查可見黃綠色熒光,拔斷發查真菌可見發外孢子。

黑點癬:病發一出頭皮即折斷,損害呈黑點狀,上覆有少量鱗屑,不見熒光,拔斷發可見發內菌絲及孢子。

黃癬:又稱“禿瘡”、“癩痢頭”,由於人民生活水平提髙,近年來已少見,偶見於偏僻的農村,不治可遷延到成年不愈,形成永久禿發。典型損害呈黃色碟形痂,稱黃癬痂,毛發枯黃,頭皮可見萎縮性瘢痕無毛區。查菌可見鹿角狀菌絲。

頭癬中以白癬多見,要注意消毒隔離,小帽、枕巾、手帕、梳子等理發用具要消毒。特效藥可服用灰黃黴素,早晚用肥皂水洗頭後,塗以2.5^碘酊或克黴唑霜膏,塗藥後戴上小布帽,小帽要每日煮沸消毒。停藥後連續查菌3次陰性,才算治愈,才能解除隔離。如有條件,可在仔細查我發熒光的病發,予以拔除,效果最好。

傳染性軟疣如何治療?

本病又稱“水瘊子”,是近年來日漸增多的一種小兒皮膚病,它是由痘瘡病毒引起的。可直接接觸感染,也可間接汙染,常通過搔抓自家接種而蔓延。表現為散在的呈皮膚色或淡紅褐色有蠟樣光澤的半球形小丘疹,有時中心可見,內含軟疣小體。多見於軀幹前後,也見於眼瞼周圍。從中心可擠出軟疣體小,內含病毒。治療應遵醫囑,可用石炭酸或以髙濃度的三氯乙酸腐蝕軟疣體,隔2~塗一次,連塗2~3次。也可用小鑷子夾擠出軟疣體,然後塗以2,碘酊,也有人主張用液氮冷凍療法。

什麼是新生兒皮下壞疽?怎樣預防和治療?

新生兒皮膚細嫩,角質層薄,背部和臀部皮膚受壓或尿布摩擦,容易引起表皮損傷,在尿便浸泡下,細菌容易侵入,造成皮膚感染。

新生兒免疫功能不健全,細菌感染很容易擴散,開始局部皮膚廣泛充血腫脹,邊界不清,稍硬。起病急而發展迅猛,皮下組織出現壞死,分離,液化,紅腫皮膚中央呈暗紅色,觸之軟,有漂浮感,晚期皮膚呈黑紫色,壞死脫落,故稱之為新生兒皮下壞疽。全身症狀可有高嬈厭食、哭鬧不安,細菌侵入血液則發展成為敗血症。病兒可有精神萎靡、腹脹、黃疸、皮膚廣泛出血點等症狀。做血培養有細菌生長即可證實診斷。新生兒如發燒不退,哭鬧不安,吃奶不好時,應注意檢查背臀部,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治療:早期服用抗生素,如紅黴素、螺旋黴素,先鋒黴素等。必要時靜脈輸注抗生素。當皮膚出現暗紅和飄浮感時,應早期切開引流。一般主張做多個小切口,每日洗澡後換藥。

預防,新生兒護理注意消毒隔離工作,用比較細軟的布做尿布,並勤換,勤洗,防止長時間尿糞浸泡。勤翻身,勤洗澡,洗澡後用手按摩臀背部,改善局部血循環。若發現局部紅腫、變軟,應及時就醫治療。

什麼叫肥大性幽門狹窄,如何治療?

新生兒胃橫位,胃上口賁門較鬆弛,胃的軔帶也比;較鬆,故喂奶後吐幾口奶是常有的事。通常隻要喂奶後豎立起拍拍背,打個嗝排出吞咽下的氣體,頭稍高,右側臥,輕輕放下,即不容再嘔吐或漾奶。種先天性肥即是胃下口幽門部環肌過度增生,造成狹窄及通過障礙。生後患兒多無症狀,生後2~3周開始食後溢奶,偶有嘔吐,幾天後嘔吐頻繁,喂奶後數分鍾即嘔吐,由一般嘔吐發展到噴射性嘔吐。嘔吐物為奶塊,不含黃綠色膽汁,有很強的求食欲,吐完了還想吃。由於嘔吐加劇,奶和水分均人量不足,患兒體重不增,有的還下降。患兒明顯消瘦,皮膚鬆弛,有皺紋,皮下脂肪減少。由於麵部消瘦,前額部皺紋增多,如小“老頭兒”狀麵容。觀察患兒上腹部,吃奶後可見鼓包自左向右移動,即所謂胃型及蠕動波。有時在右上腹部深在部位,可以觸摸到一個橄欖狀小腫物,就是肥大增厚的胃幽門。不典型病例做鋇餐X線檢查可確診。

治療:小兒應在外科住院,做手術將肥大的胃幽門環肌切開,使粘膜出於胃壁表麵。手術簡單,術後2日即可恢複正常喂養,手術後營養狀況很快改善,這種手術的成功率達98%以上。

先天性巨結腸有什麼特點,如何治療?

新生兒生下來之後,24小肘之內即應有墨綠色的臉便排出,若48小時內仍無胎便排出或排出量很少,必須灌腸或放置甘油才能排便,常伴有腹脹和嘔吐,表現很好。不完全性低位腸梗阻,這是嬰兒時期的表現。經過灌腸和塞或服用瀉劑活下來的嬰兒到幼兒和兒童期時便秘越來越頑固。突出表現是腹脹,肚子大,隱約可見腸型,觸摸腹部左下腹可蝕及類似石塊物,有時可聽到咕咕腸鳴音響。多數患兒消瘦,麵色蒼白、貧血,有以上這種表現時就應想到是一種先天性巨結腸症。這種疾病的病因是母親妊娠6~12:周時,由於某種原因(如病毒感染,代謝紊亂等)使腸壁神經節細胞發育停頓,直腸乙狀結腸部位的神經節細胞沒有進入腸壁肌間去。這些缺乏腸壁間神經節細胞的腸段,持續痙攣,沒有像正常腸管那樣收縮和弛緩的交替,把食糜推向下方,直至形成糞便排出。持續痙攣的腸段,不能將食糜向下傳送,這對近端腸管即是一種機能性梗阻,近端腸管拚命用力加強蠕動,欲把食糜排下去,故近端腸管久之變成肥厚擴張,糞便厚積,甚至形成糞石,即形成巨結腸,故真正病變的部位在巨結腸以下痙攣較細的腸段。新生兒期的先天性巨結腸若不積極治療,往往因腸梗阻加重或合並小腸結腸炎、腸穿孔、腹膜炎而死亡。

治療方法如下:護理療法。為解除便秘,灌腸最為有效,外氯化鈉溶液(即生理鹽水),每日灌腸一次或用開塞露I或服輕瀉劑,如果導片、雙醋芬丁等也有幫助。

結腸造術以後再行根治手術。

巨結腸根治術。由於最近麻醉和手術技術的進步,對較重巨結腸患兒,在新生兒期也可以做巨結腸根治術。

什麼叫小兒腸套疊~有哪些表現?如何早期治療?

小兒腸套疊是腸管的一部分連同腸係膜套入鄰近腸腔內的一種腸梗阻,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急腹症。最常見的類型是由迴盲部開始向結腸內套疊。

這種病多發生在6個月至1歲半的嬰幼兒。常見為肥胖健康的乳兒,起病急驟,哭鬧不安,靜止5~10分鍾或半小時又陣發性哭鬧。發作時小兒麵色蒼白,手足亂動,異常痛苦的樣子,這是由於劇烈的腸蠕動牽拉套入的腸係膜引起的劇烈疼痛。間歇期則安靜入睡。很快伴有嘔吐,初起時吐物為奶塊和食物,以後則伴有黃綠色膽汁,晚期可嘔吐出糞便。頻繁嘔吐是本病特點之一。發病6~12小時後可以排出血便,如果醬樣,這是腸粘液和滲血,呈暗紅色液體。初起病時腹部柔軟,在右中腹部可以摸到臘腸樣腫物,不太硬,可活動,稍有壓痛。此病有陣發性哭閑,嘔吐,血便,腹部包塊四大症狀,診斷是不太困難的。治療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