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商學院對於我個人的影響,最重要的可能並不是什麼模型或是何種矩陣(先生也從來不屑於隻是教知識),而是讓我們重拾幼時被教導的為人處世最基本的準則,那些被我們日漸埋藏的善根。
“夢想是要在很久的堅持和磨煉中實現的,可是,如果失去了對夢想的執著和希望,那麼隱忍和堅持將淪為一種奴役。”
和君的修煉是需要毅力的,每當有同誌離開,我便問自己,還是否有初戀般的熱情,還是否有宗教般的意誌,還是否有對夢想的執著。雖然更多的時候我們麵對的是平淡的時光,可是還有夢在,還有人一起前行,為什麼要放棄前進的步伐呢?
在和君,感受到的是一種完全被信任的氛圍,我想回報信任最好的就是責任。一年的課程我堅持下來了,可是畢業在即,再回首,捫心自問,卻很慚愧。看到先生發給我們的文章,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沒有更多地投入和君。雖有身在三班的幸運和榮耀,卻沒能更多地付出,其實本來可以做得更好。
畢業在即,突然從沒有過地失落,擁有的時候不會感覺太珍惜。覺得去和君上課,和同誌們一起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是真的站在畢業的尾巴上,數數剩下的時間,才覺得自己就要告別一段歲月了。一切長長的故事都是相遇、相知,然後相守(如果是喜劇),或者是相離(如果是悲劇)的過程。看到畢業後6個月的老A生活,自己真的很渴望,因為那是唯一還能賴在和君、稱自己是和君商學院同誌的機會了,我希望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可以相守。我想加入老A,真的想!
二、同誌篇
我很慶幸自己的大學生涯中能遇到這樣的一群人,一起做伴行走過生命中最燦爛的年華。以前的我一直以為生命就是一場經曆,可是後來慢慢地明白如果沒有什麼深刻的東西進入你的內心的話,即使曆經滄桑,生命依然會很蒼白。
進入三班,用另一個同誌的話說就是進了一個土匪窩。這裏有個匪氣很重的班長,還有眾匪們,大家美其名曰“亮劍精神”。正如一匪友說的,人要是想幹點事,沒有匪氣不行。這也正合我意,因為本來我也不是很循規蹈矩的人,和三班的家夥們一起,是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文雅一點就是“常於宴間席畔狂飲嬉笑,共享微醺之愉悅,同悟生活之真諦”,通俗一點就是大家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有福同享,誰有難大夥兒一塊兒替他出頭。
我覺得其實中國人吃飯,最能看出交情深不深,大家搶著付單的,說明交情一般,還隻是客套的層麵;如果大家都想著蹭誰的,說明大家已經過了那個矯揉造作空客套的階段了,交情已經升華到袒露赤裸裸的本我了。於是想起每回吃飯大家就想蹭著郭凱和劉斌這三班的兩個大佬,不禁莞爾。
喜歡和大家在一起,他們關心我,卻和那些因為關心我而擔心我的人不同。由著我抽煙,由著我走危險的路,卻在每個需要的時候默默地守在身邊,讓你感覺溫暖:
難忘那段為登山而忙的日子,每天晚上訓練到很晚,郭凱、劉斌帶著親友團隔著操場的鐵網給我鼓勁兒,送好吃的;
難忘土匪頭子生日那天,我們倚在避風塘走廊上對著人來人往的天橋抽煙告別,說好回來後再一起刷夜,一起幹事業;
難忘下山後在大雨中衝進拉薩的網吧,想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和君的家夥們報平安;
難忘辯論賽那段時光,我們熬夜在網上整資料,顧傑、陳政、楊堅他們不上場,卻依然陪著我們一起;
難忘辯論賽現場,坐的都是三班的親友團,頓時升起身為三班的榮譽感;
難忘郭凱請客吃火鍋,吃了整整一個下午,談的都是關於《士兵突擊》;
難忘每回講座時,總愛在人群裏找三班人的影子,看到了就屁顛屁顛地黏過去;
……
我知道以後,當我遇到麻煩時,會有一群人衝出來,替我出頭(不一定是扛著家夥);
我知道以後,當我沒處撒氣時,會有人被我拎出來當垃圾桶,好好地傾倒一番;
我知道以後,當我“月光”要蹭飯時,會有家夥主動地說“今天股票賺了,我請客”;
我知道以後,我也會毫不猶豫地衝出來,隻要自己被召喚;
我知道以後,會有人們津津樂道關於和君商學院的首屆畢業生的一個個故事;
……
就像郭凱說的,我們要做一輩子的朋友。
三、理想篇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
在溫暖的冰激淩店裏吃著DQ, 不經意間看到屋外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保安?
在某個打算不睡懶覺、偶然起早去鍛煉的清晨,驀然撞見一個背著大麻袋垃圾,弓著腰,想趁黎明來臨之前躲入陰暗處的婦人?
在你聆聽著大師的講座,勾勒著你美好的理想時,你是否會突然想起那個從小與你一起長大後來輟學打工的,因為一開始怎麼也弄不明白那台比她還高的機器而跑回家哭的,現在在博客上寫道已經很久沒流淚了的童年小姐妹?
你也許會奇怪我為什麼談這些,我也曾有過各種各樣的確定的不確定的職業理想,可是一想到這些東西,我覺得自己具體選擇哪一種職業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想花最短的時間到達解浩然老師說的金字塔的頂端,即使那條路很陡峭,很艱險。說實話我不怕吃苦,怕的是對不起自己所承受的苦難。我隻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擴大自己的影響,保護或者幫助更多的人。在自己到達一個“自由”的狀態後,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感受到這個社會的平等和和諧。我不想我的理想僅僅隻是關於自己的幸福的,那樣很自私,我想幫助更多的人,也許是以後用賺到的錢成立一個慈善基金,然後自己運行,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這是我所認為的最有意義的事。
“我登過雪山,之後便學會沉默。因為麵對著最愛我的父母,最親近的朋友,我總不知該如何用語言描述那段淚水與歡笑凝結的、原始感情堆砌的、生命中最寶貴最純淨最驚心動魄的日子。對於別人的詢問,我更無從談起,是怕自己小心翼翼捧著的東西,遭遇嘲笑的目光、不屑的眼神或者平淡的敷衍。在聖潔的與世隔絕的天上,一起呼吸著雪山、草原的空氣的推心置腹的朋友,一起走過天上人間的人,隻有見到他們,才又找到推開那段日子的門,微笑又變得貼心而自然。之後我們便成了人們眼中有故事的一群人。有這麼一群人,是何等幸運啊……”
這是我在登山回來後寫的文字,我想也同樣適合和君給我的感受。和君對於我們每一個具體的個人,意味著什麼?這是我們每個參加和君商學院的同誌不得不認真審視的問題。我問過郭凱,他說“認識一幫人,了解一幫人,愛上一幫人”。我想,和君之於我,絕不僅是我生命旅途中經過的一個驛站而已。她給了我做夢的自由,和實現夢想的可能。同時這個夢不是屬於一個人,而是屬於一群人的;不是關於一個人,而是關於一群人的。和君,是我的精神家園,是我的大學!
這個地方改變了我
一、結緣和君
回頭想想一年前的自己,就會發現,在短短的一年之中,我這個人已經完全改變了。和君和王老師所給我的,已經不僅僅是一次接受與學校完全不同的教育機會,更重要的是,在思維和人格上,已經把我帶入了另一個層次。雖然我很明白自己差得還很遠,但我相信,我已經走在正確的路上。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一年前機緣巧合地進入和君,我現在會是什麼樣的狀態,很有可能會在外經貿的小圈子裏慢慢發黴,卻還自命不凡……
老實說,當年申請商學院的目的很功利。當時正在大三上學期,周圍打算找工作的同學都在不斷聯係實習。當我看到和君的招生帖子時,覺得這可能是個不錯的機會,加上以前聽說過一些私塾的傳聞,也就投了封簡曆。經過了一個我當時覺得有些奇怪的麵試流程,我成為了商學院的一員。
開始的幾個月,我對商學院、對和君的態度,和現在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時我一直在想,王老師為什麼會搞這麼個商學院,為什麼會提出那些與眾不同的觀點,為什麼有些人會對這個組織那麼癡迷那麼投入。那兩三個月,我是在一種懷疑中慢慢去了解這個組織的。
這種感覺在一次一次的講座和學院活動後慢慢消除了。直到現在我也想不明白自己的變化始於何時又緣於何事。可能是先生每一次的教誨都能深深地觸動我,可能是林老師、李老師對我們所付出的打動了我,可能是方熙、鈺蘭、郭凱等兄弟姐妹的熱情感染了我。我很慶幸能夠在之後的幾個月中真正融入到商學院中,並為這個團體做出些我所能做到的。
二、和君的點點滴滴,值得我體會一生
可以說,商學院在各個方麵把我帶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無論是在知識積累、視野見識還是人格品味上。
和君把我帶到了一個真實的商業環境當中。雖然我是經濟類專業的學生,但是悶在學校環境當中,埋在一堆所謂國外經典教材當中,聽著一些老師空泛的講解,我覺得我其實離經濟很遠。但是到了商學院以後,感覺完全不一樣了。聽過先生充滿激情和底蘊的演講,學校的課我是再也聽不下去了;通過在團隊中的實習和其他老師對真實商業問題的解釋,我才明白教材上說的是什麼意思。所以我真的覺得,商學院的畢業證,要比學校那張紙更有實際意義。
商學院帶給我的最大變化,是在人格上。我能感到,在商學院的一年,我整個人的氣質都改變了。從一年前的渾渾噩噩漫無目標地追求所謂好工作,到現在覺得內心充滿激情,就算受了點小挫折也依舊滿懷理想。和君讓我慢慢遠離了浮躁。這種感覺在11月18號的講座上更加深了。就在前一天,我經曆了一點找工作上的小挫折。曾經以為自己很接近一家國內頂尖的投資銀行,甚至說一隻腳已經跨進去了,但是就在這時候戛然而止。正在犯鬱悶的時候,聽到了先生關於事業理想的那幾句結束語。我突然認識到,“有目標、沉住氣、踏實幹”這句話的深意。現在,我很自信,有了這樣的鬥誌和耐心,我相信自己會做得很好。
三、我想做個投行家,我會成為一個好的投行家
這是我第一次這麼確定地說出自己的理想。以前對自己總是有懷疑,我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做這樣的工作。現在我覺得,其實目標並不遙遠,隻要能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
正如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投行家,是要承擔社會和國家的責任的。從職業的意義上說,Investment banker(投資銀行家)要做的是發現價值,甚至會重新架構社會的經濟體係。這份職業所能帶來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吸引我把他作為我的職業理想。
在中金實習的一個月,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但也讓我確信,自己是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的。我現在很明確,在未來幾年裏,我應該做什麼:好好把自己的專業功底打牢,同時不斷開拓自己的眼界,提升交流溝通的能力。或許找工作時的那點挫折會比現在的一張受聘書對我的意義更大。
來年7月,我將開始在德勤的“四大”生活。我周圍很多人覺得我沒能去中金,會很不甘心去“四大”。但事實是,我很安心,也很期待在德勤的工作。在德勤,首先我能好好補充自己的財務知識,“四大”辛苦的工作也是鍛煉職業素質的很好方式。另外德勤作為一個國際化的機構,能夠很好地開拓自己的視野。在裏麵好好鍛煉幾年,可能會比畢業就去投行學到更多。
總之,路還很長,慢慢來!
發起:讓我們“曬”習慣
禪即吃飯穿衣,修行從小事做起。能否做好小事,能否養成好的習慣,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我們的一生。近日看到一篇舊帖“習慣培養活動的延伸思考”,帖子大意是:習慣,用一個月即可養成,利用表格記錄,可以強迫自己形成好的習慣。和君商學院的眾多優秀同學肯定都有很好的習慣,不過,我還是覺得這個帖子說的方法很有用,我學著這樣做了。現在每天早起神清氣爽,每天的工作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於是也想照搬到我們的和君商學院,讓我們曬曬習慣,養成習慣。
我給自己定的習慣包括:
7點起床洗漱;
起床後打一圈太極拳;
每天工作至少8小時;
每天上網不超過3小時;
晚上花半小時總結今天的收獲和時間配置情況;
每天做俯臥撐20×3組;
每天跑步3圈;
每天爬樓梯一次(8樓);
臨睡前學習1小時;
12點準時睡覺。
我把這個做成一個表格,打印出來,放在錢包裏,隨時提醒自己。已經堅持一個星期了,效果還不錯,我肯定可以堅持下去。希望大家也曬曬自己的習慣,用我們的行動為明天的成功塗抹色彩!
現在,大家也把自己平時的一些習慣跟在後麵吧!加油!
跟帖選摘:
匆匆一年,奠基一生
屈指算來進入商學院至今已一年,一年的時間在我們人生道路上不能算很長,但是在這並不很長的時間裏,在我看來,從自己的思想經曆及知識積累的角度來講,這將是我人生長期發展中具有奠基意義的一個重要階段。
總體來講商學院對我的影響主要來自三方麵:授課老師、和君員工以及商學院的同學們。先從授課老師講起。
在我看來,和君商學院授課老師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麵:一是戰略家看問題所具有的高瞻遠矚、磅礴大氣;二是偉大的理想主義情懷。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被公認為是浮躁的時代,人們缺乏精神皈依。舉個例子,一塊地上撒滿了硬幣,大家都在低頭撿,突然間聽見有人在喊遠處有座金山,然後人們都抬起頭來看,但是在什麼也沒有發現時他們就低下頭繼續撿。事實上,當人們找不到方向,沒有方向感時他們最理性的選擇就是做現在所能看到的。這種現象追其源流應當歸因到傳統文化衰落造成文化真空,而外來文化又填補不了該真空地帶所導致的信仰迷失、價值迷失。當西方的堅船利炮使數千年來雄踞世界的中華帝國如美夢般轉瞬即逝時,皈依於傳統文化的虔誠教徒們突然發現他們的精神柱石竟然如此的虛弱,如此的不堪一擊。他們的敬仰轉瞬演變為失落,進而演化為對傳統文化的拋棄和懷疑,從而導致內部文化的真空。當原有的體係被破壞掉之後人們必然需要尋找新的精神支柱來填補該真空地帶,在當時看來方向便在“敵人那”,因為他們打敗了我們。所以眾多仁人誌士開始從西方的先進技術進而政治體製來尋找中國的救國策略,尋找自己的精神支撐。他們勇於破壞舊體係也勇於探索新體係,但他們畢竟沒有在破壞了舊體係之後建立起具有足夠支撐力的新體係,繼之而來的便是信仰真空地帶的長期存在。當人們缺乏信仰時他們便沒有方向,沒有精神皈依,所以最終的結果便是短視、急功近利,進而導致全社會範圍內的浮躁和價值真空。仔細揣摩不難發現東西方體係是沿著不同的路徑延續下來的,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根基,進而不同的思維模式和不同的行為模式。因為基礎不同,或者說他們的“基因”不同,如果我們拋棄自己的根基轉而從其他體係中來尋找自己的支撐,一則雖然我們可以學到肉,最多可以學到骨,但永遠不會學到魂;二則當不能用魂來駕馭這些骨、肉,隻是浮於表層的話,我們就始終不會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撐,還有害於我們的長期發展。舉個例子,我們會發現在我們周圍產生了很多“能人”或在相關領域非常成功的人,因此我們希望從他們身上吸取一些成功的品格或能力,但是最終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能找到自己的根,從而將這種品格或能力融入進自己的價值體係、思維體係以及行為體係時我們始終是不會有皈依感的,始終不能真正體現出自己的優勢。因此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即每個人的優勢隻有根植於自身的文化或價值根基上時,才能發揮最大作用,才能真正體現出獨特性。所以,立足於西方長期延續的文化、價值基礎上,西方人可以將他們所創造的東西運用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從而成為宗師級人物,成為“大家”。但是如果駕馭這些工具的人是我們而非他們時,那麼我們最多也隻能成為一個高手,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大家”,因為我們的“根”不同。總而言之,當我們對自己的東西持完全懷疑的態度,轉而期望從其他人的“支、幹”中來尋求自身的支撐,而不顧及該“支、幹”背後所蘊含的文化邏輯時,我們必然會迷茫、浮躁。因此最終解決之道便在於內省,從自身來挖掘根本的解決辦法。
所幸的是我首先從文化領域裏看到了這種內省的回歸,而且自己有幸親曆其中。現在我又看到這種思潮在商界的興起。也許還有很多實踐者,但先生不可避免地具有代表性。我們既要學習、接受國外的“支、幹”,將其內化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因為他們代表著當今世界比較前沿的成果,代表無數經驗的積累,但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內求,要找到我們自身的價值皈依。用先生的話講,我們要沉潛到中國真實的商業生態中去,從中摸索其內在的規律性,因為這些不是“外人”可以看明白的,也不是幾個工具就可以解決的。談了這麼多可能大家認為我實在是不著邊際,但我想說明的是,任何時代有代表性的事件都必須放到其曆史淵源中來考察,才能發現其真正的意義。
現在再來談談第二個影響來源。在我看來他們總體上可以用“厚”這個字來形容。首先,這個“厚”體現的是他們專業功底的深厚,我們談得再高最終也必須落實到實際上來,而這個實際就必須具備非常紮實的專業功底。先生傳授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在看問題的視角,思考問題的高度等“道”的層麵上的東西,多有向而往之又多有不可捉摸之感,而和君員工帶給我們的則更多是“術”這一層麵上的知識。舉個例子,我們先是坐著直升飛機升到九萬裏高空俯視,一切盡皆了然於胸,然後再逐漸降低到地麵,仔細考察每個建築物的布局等,最終達到“道”與“術”的結合。其次我想講的是在精神境界層麵。我想這可能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最為重要的東西。在一個人成長、發展的初期,決定其成敗的因素可能主要集中於專業知識的厚度及實踐經驗的積累。但是當人們發展到後期,這些因素的重要性便逐漸減弱,相反個人的道德素養、哲學厚度、人生體會往往便成為更具決定性的因素。舉個例子,武俠世界中所謂的高手往往可以通過自身的勤學苦練,最終將所學技藝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但是宗師級的人物還需要更為重要的一點,即境界方麵的突破。依我看來,和君員工在其深厚的專業功底積累的背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所折射出來的個人素養。如,對待同學時候的耐心、認真,做講座時候的落落大方,不拘泥也毫不給人以拘束感,還有就是待人的謙和。
最後來講講我周圍的同學們。真誠地講,除了本班以及經常交流的少數同學外,我對大家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因而此處所說的可能是相當廣泛意義上或整體意義上的認識。從來源講,大家來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從去向上講,大家的人生規劃、職業理想也不盡相同。但是在這諸多的不同背後有幾點是比較相近的:一是不甘平靜,期望實現人生價值的心;二是對待同學、朋友的真誠以及些許的奉獻精神;三是少數人身上所滲透出來的強大場力促使我不斷完善自身。目前,我們所麵臨的不利環境因素是就業機會相對不足,整個學校被考證充斥,大家普遍表現出浮躁、短視和功利。但與此同時,我們所處的大環境可能更是百年難遇的,或者說是對我們每個人的長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不幸的是我們很少有人能足夠地重視後者,而是將目光完全瞄準在了前者。這可能是由於個人原因也可能是由於大環境的原因。但所幸的是在現在的體係之外,在商學院,這種趨勢得到了些許的糾正。年輕人所具有的意氣風發、激情澎湃在這裏繼續顯露出來。我深感高興,高興自己能夠深處這一環境之中,高興在自己將來的路上會有如此眾多的、一同追求理想的戰友。
心高誌遠不圖王,腳踏實地自可立
一、我的現狀
1.工作
首先是工作。2006年研究生畢業後,我進入中糧集團。大約也是在去年這個時候,我從中糧辭職,加入國信證券。目前,我在國信證券的直投公司從事Pre-IPO投資業務。實際上,我見證了直投公司從無到有再到發展起來的全過程。直投是證券公司的創新業務。在我進入國信的時候,證監會隻批準了2家證券公司開始試點。一入職,我就協助領導全程參與了直投公司的申報籌建工作。到去年5月,我們順利成為第3家試點券商。然後,進行開展業務前的準備工作——設計製度、完善流程、洽談項目等。去年8月正式開展業務。自那時起,就開始了極為密集的項目工作。記得去年年底的時候,投行部轉過來100多家2009年年初擬立項主板項目和50多家創業板儲備項目,我們要在兩周之內從中篩選出合適的投資候選項目,當時真是差點瘋掉。春節回來有一段繁忙的時期,不到1個月出差去了5個地方進行現場調研。常常是上午還在辦公室開會,結果領導一句話,下午已經在飛機上了。到目前為止,經我手已否決的項目大概有30個,待定的項目大概也有30個。目前公司已投資的5個項目中,由我主導的有2個。這些項目涉及多個完全不同的行業,給我帶來了完全不同的商業體驗。雖然很忙很累,但是還比較享受目前的工作狀態。在忙碌中,我體會到了一種充實的感覺。
2.學習
在個人學習方麵,過去的一年幾乎都處在較高強度的學習之中。首先,商學院一年的課程下來,需要補足和再加深理解的地方很多。其次,工作上的業務知識急需補充。為了跟上現在投資工作的節奏,滿足業務知識的需要,自進入新公司以來,整個人就處在一種惡補狀態。大磚頭似的《證券發行上市審核工作手冊》啃了數遍,還是覺得在囫圇吞棗。注冊會計師的五門課程逐一開始學習。其中,重點是《會計》和《財務管理》。嶄新的書,目前已經泛黃。項目研究既是工作內容,更是絕佳的學習機會。光是在材料研究階段,就會有招股說明書、審計報告、律師意見書等材料,再加上自己搜集尋找的行業分析報告、企業公開信息等其他資料,把這些資料看明白就得好幾天時間。在項目時間緊張的時候,熬到淩晨三四點是常有的事情。研究材料隻是紙麵的東西,更有價值的是研究之後與團隊裏的資深投行人士、會計師和律師進行的深入討論。這種邊學邊用,急用先學,用中再學的過程,個人感覺對水平提升很快。
學習的第三個方麵是從個人理想和目標出發,為自己規劃一些需要學習的東西,主要有幾個方麵:第一,曆史的變遷,主要關注於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麵,看史實,但是更看重規律;第二,時下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機會,包括國內的和國外的;第三,人的需求和價值觀變化,主要準備從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入手。在這幾個方麵,我準備采取兩輪學習法:第一輪泛讀,第二輪從泛讀中精選出若幹進行深入研究。目前基本處於第一輪階段,主要是泛讀一些感興趣的書,例如目前在看的有林毅夫的《中國經濟專題講座》、侯家駒的《中國經濟史》、柏楊版《資治通鑒》等。主要的看書方法是“逸”學法,即在看項目材料累了時、在上下班的路上、在臨睡前閱讀中,在這些勞逸結合的“逸”階段,以較為輕鬆的心態去看。
學習雖然劃分成商學院學習、工作學習和個人學習三個方麵,但是這三個方麵並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機地結合成一體的。個人學習由於是結合自身的稟賦、興趣和目標來進行的,所以更適合個人,也更為根本,但並沒有太高的緊迫性。工作學習是職業發展的立足之本,不學不可以,但是有些時候沒那麼有趣。商學院學習兼具二者:一部分可以放入個人學習,常常給我帶來新的啟示;另一部分則和工作學習結合非常緊密,對實際工作幫助很多。
3.生活
人生如船。理想和目標是燈塔,照亮前進方向。工作和學習是雙漿,推動我們前進,那麼生活則是這艘船本身了。生活有很多方麵。首先,個人的身體健康大概是船底了。對於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我現在主要是從兩方麵出發:一是日常鍛煉。現在我每天(如不外出)堅持繞小區跑步20分鍾。二是集體活動。從去年3月起,和光華幾個老師、一幫畢業在京的同學一起組織了一個校友足球隊,每周堅持訓練半天,每月踢比賽1場。同時,也積極參與其他活動,如二屆足球隊的活動、羽毛球、爬山等。總之,現在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是要常態化,不要過量,重在堅持。同時,在飲食上做到健康,合理,有節製。這點在以前根本不是問題,但是工作之後飛速飆升的體重讓我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其次,家庭是這艘船的船體。穩固的船體對遠航極端重要,和諧的家庭同樣也是個人發展的堅強後盾。與妻子雖然經常拌嘴,但是無傷大雅。在大方向上,完全取得了她的強力支持。父母和嶽父母都已經退休。對於他們的退休生活,我們已經取得共識。家族,其實應該有更多的責任,但是現階段的我,隻能是窮則獨善其身,隻能是盡力而為。
最後,朋友是這艘船的精彩所在。有的朋友是你的客人,與你共度美好時光;有的朋友是戰友,與你同舟共濟;有的朋友則是導師,為你指明方向……每一個朋友都是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財富。我現在很享受與朋友一起的時光,我也主動策劃與朋友一起的時光。或吃飯聚會,或一起打牌,或外出滑雪,或K歌聊天……隻是可惜人的時間總是稀缺的。在過去一年裏,我的時間優先分配到了學習和工作上了,所以與朋友相對聚少,尤其是與商學院各位同誌,實在是很大的憾事。現在工作和學習相對上路了,正在琢磨二者兼得的方法。
二、我的成長
剛才拉拉雜雜說了半天自己現在的狀態,為什麼我要在這裏首先說這個呢?這是因為如果說目前我的狀態還不錯的話,那麼一年前,或者更早一點的我可不是這樣。那時候的我,雖然表麵上看上去還好,工作穩定,家庭和睦,人也養得白白胖胖的,但是內心實際上卻是充滿了迷惘、彷徨和不知所措。
那時候的我,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自己:“難道我就這樣了嗎?我的前途在哪裏?如果不想就這樣了,那我該怎麼辦?”這些問題一遍一遍地拷問著我,使我不得安寧,直到我遇到了和君,遇到了商學院的眾位老師與同學。經過這一年的思索與實踐,時至今日,這些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解答。
對自己的不斷拷問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不能說完全是商學院的功勞,但是,商學院絕對是其中最具有良性作用的外因之一。當我士氣低落時,商學院的某位老師或者是同學的一句話,會讓我重新燃起鬥誌;當我裹足不前時,商學院的一堂課,又會讓我找到前進的動力;老師的睿智,總會給我啟迪;同學的才情,總會讓我受到鼓舞。因此,在這個生命中的重要階段,能夠與商學院同行,我深感幸運。
從下麵的回顧中,可以具體看到在商學院的幫助下,我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1.緣起彷徨
知道“和君”是什麼時候?不記得了,但是應該是在來北京讀書之後,隱約知道這是一個本土的谘詢公司,似乎名氣還沒有新華信、北大縱橫等大。後來,工作一年之後,好友黃震從一個很安逸的國企跳槽了,去的就是“和君谘詢”。於是,“和君”二字才又進入了我的世界裏。
那時候我還在中糧。剛參加工作的新鮮感早已褪去,自發的奮鬥激情也在有心無力中逐漸消磨,美好的憧憬和殘酷的現實的巨大落差已經逼迫著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好友的跳槽,頓時如同驚雷,擊中了我。但是,我卻還沒有方向。我的彷徨和迷惘,也被好友發現,於是他推薦我去看看和君的商學院計劃。從此,我與和君的緣分正式開始。
第一次聽和君的課,卻不是在商學院的課堂上。在遞交了申請之後不久,2007年年底的時候,我應邀聽了先生的一堂講座《市值時代的產業整合》。具體講的內容我已經有些模糊,但是聽完之後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在那個初冬的寒夜,我的心裏卻驀然升騰起一團火焰,仿佛黑暗中的旅人突然找到了一點方向。
2.綱舉目張
之後,還算順利,在經曆多輪考驗之後,順利地入學。在這期間,個人覺得有一個環節至關重要。這就是在3月份召開的招生報告會。這個會,雖然表麵上不是和君商學院教育課程的一部分,當時參會的人很多最終也沒有能夠進入和君商學院,但是,回過頭去看,這個會實際上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除了入學申請相關的事務,在當時的報告會上,先生講了幾個重要的問題,個人理解,這些都是和君商學院的基本的立院精神。當今天再回顧的時候,我發現這些基本精神對我影響其實是最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