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錯封。
錯封的含義有兩個,一是其人不該封而封,二是其人該封但所封之地不當。
項羽錯封主要是指兩點:一是對劉邦的錯封;二是對三秦王章邯、司馬欣、董翳的錯封。
封地不當留隱患一是錯封劉邦。
項羽分封諸侯王時最棘手的問題是劉邦。項羽對劉邦的錯封主要是指封地不當。
依照原來的約定:先入關者為關中王。劉邦早於項羽兩個月入關,因此,劉邦理應被封為關中王。
但項羽極端的自戀心態和對利害的考慮都使他不可能封劉邦為關中王。
鴻門宴前、鴻門宴中,是殺劉好,還是放劉好?對於項羽集團來說,當然是殺劉比放劉好。既然未殺,對劉邦的防範應當是項羽分封諸侯時第一位要考慮的問題。
雖然項羽在分封諸侯時仍然未意識到劉邦是他最大的政治對手,但是,項羽對劉邦阻止自己入關仍心存芥蒂(項王、範增疑沛公之有天下)。同時他又擔心此時不封劉邦,諸侯會說自己“負約”,更擔心由此導致諸侯的反叛(恐諸侯叛之)。仔細考慮下來,巴、蜀之地,路險難行,秦朝都是犯人的聚集地;於是詭稱巴、蜀也是關中,於是封劉邦為漢王,轄區、蜀之地(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
後來,張良用劉邦賞他的珠寶向項伯大力行賄(漢王賜良金百鎰,珠二鬥,良具以獻項伯),劉邦也向項伯大力行賄,請他說通項羽,把漢中之地也劃給自己(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伯雙重受賂,自然為劉邦大力斡旋,最後就真的使項羽同意了將漢中之地也劃給了劉邦(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
漢中與關中僅隔一秦嶺,比起從巴蜀還定三秦顯然要容易得多。更何況,劉邦得了三郡之地,比起僅僅得到巴、蜀二郡相比,顯然要實惠得多。
項羽同意項伯的意見,將漢中之地又加封給劉邦,這是項羽大分封中的一大敗筆。
盡管加封漢中已經是非常優厚了,也無論項羽對劉邦的漢王轄境怎樣進行調整,但是,劉邦仍要以“負約”為名撻伐項羽,占領整個關中。劉邦曾經曆數項羽十大罪狀,其中第一條就是“負約”。“負約”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是一個分量極重的詞,項羽封劉邦時就擔心天下諸侯以“負約”為名指責和背叛自己。
即使項羽當年同意劉邦為關中王,劉邦也不會隻做個關中王,他必然還要東向與項羽爭奪天下。但是,聽信項伯之言,加封劉邦漢中郡,為劉邦還定三秦提供方便,仍然是項羽分封中的一大錯誤。
封人不當於重城二是錯封三秦王章邯、司馬欣和董翳。
司馬欣(?~前204),秦朝長使,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封為塞王,都櫟陽,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與曹咎一同自剄於汜水上。
董翳(?~前204),秦朝都尉,春秋晉國太史董狐後裔。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獲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北),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死於汜水之畔。先說錯封司馬欣。
司馬欣屬於不當封而封,且封非其地。
司馬欣是秦將章邯的部下,但是,司馬欣對項梁曾有過大恩(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嚐有德於項梁)。項梁在秦朝時曾因犯罪被逮捕入櫟陽(今西安)監獄,當時櫟陽監獄長是司馬欣。後來,蘄縣(今安徽宿縣)監獄的監獄長曹咎給司馬欣寫了一封信,這場官司才得以了結,項梁因此躲過了一場牢獄之災。
對於項梁這場官司來說,司馬欣是一個關鍵人物。秦朝法律苛刻,項梁犯法入獄,凶多吉少。即使有曹咎的說情信,但是,司馬欣可以做這個人情,也可以不做這個人情。項梁最終得以了結官司,當然是司馬欣的決斷的功勞了。
所以,項梁對曹咎、司馬欣一直非常感恩。項梁的態度又大大影響了項羽,項羽對曹咎、司馬欣也抱有感恩之心(兩人嚐有德於項梁,是以,項王信任之)。
因此,項羽分封十八諸侯王時,司馬欣被封為塞王,都櫟陽(今陝西富平縣)(立司馬欣為塞王,王鹹陽以東至河,都櫟陽)。
司馬欣在整個楚漢戰爭中沒有任何出色表現:漢二年劉邦殺回關中,司馬欣立即降漢。彭城大戰司馬欣雖然逃歸項羽,但在楚漢戰爭中寸功未建。漢四年,項羽因軍糧被彭越所劫,不得不回師,臨行前,項羽竟然將鎮守成皋的重任交給了曹咎、司馬欣。項羽臨行之前給他們說得非常清楚:“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隻要求他們堅守勿戰,維持十五天即可。結果,隻挨了劉邦軍隊五六天的臭罵,大司馬曹咎就受不了了(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司馬欣不知道是阻攔了還是沒阻攔,反正曹咎出戰兵敗,曹咎與司馬欣同時自殺。曹咎擅自出兵時,司馬欣是曹咎的副將,他既不能阻止曹咎違令出戰,又不能力挽狂瀾,最後隻落得兵敗自殺的下場(大司馬咎、長史翳、塞王欣,皆自剄汜水上)。
項羽竟然封了這樣一位庸才為關中三秦王之一,實在是匪夷所思。
再看錯封章邯。
章邯當封,但封非其地。
章的是秦末名將,他曾率兵打敗了進入關中的起義軍,又戰敗陳勝、項梁,巨鹿之戰後降項羽。此人善於作戰,是秦末戰爭中不可多得的將才。
章邯率秦王朝二十萬野戰軍降楚,為秦朝最後滅亡的確立有大功。項羽在巨鹿之戰結束後立即封章邯為雍王,使之成為關中三秦王中第一位受封者。項羽封章邯為雍王的初衷,大概是想以秦人治理秦地。但是,項羽在新安坑殺二十萬秦降兵之後,關中百姓把對暴秦之恨傾注到章邯身上。因此,一代名將章邯最終打不贏殺回三秦的漢軍,其中,民心的向背起了很大的作用。
章邯雖然敗於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但是仍然頑強地堅守了十個月。直到彭城大戰後,因漢軍水淹廢丘,他才兵敗自殺。
以計功封王的原則衡量,章邯可以封王。但是,把他封於秦地為王,執行項羽以秦人治秦地的方針卻是項羽大分封中的又一大敗筆。
另一位秦降將董翳被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北)(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三秦王的分封,都是錯封。章邯的錯封僅僅在於封地不當,不該錯封在秦地;司馬欣、董翳不僅不該封在秦地,而且根本就不該封王,屬雙重錯封。
三秦王錯封的後果極為嚴重。漢元年四月諸侯分封完成,劉邦八月殺回關中,除了章邯進行了殊死抵抗外,司馬欣和董翳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項羽利用三秦王遏製劉邦殺回關中的願望完全落空。從此,關中富饒的土地,秦代以來形成的耕戰結合的組織方式,為劉邦提供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源源不斷的兵員、物資,成為劉邦牢不可破的根據地。
三秦王除章的外,司馬欣、董翳都是庸人;而且,關中百姓都因他們坑殺二十萬秦降兵而對他們恨之入骨,而項羽偏偏在關中封了這三位秦將,因此,三秦王的部隊全無戰鬥力。
15.功臣失封引發叛亂定標準以我為尊再說失封。
所謂“失封”,是指當封未封。
項羽主持的分封是“計功封王”,這是一個曆史的進步。但是,項羽以什麼作為“有功”與“無功”的標準呢?
我們看《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分封的幾條記載:1.申陽,首先攻下河南郡迎接楚軍,被立為河南王;2.張耳,一向有賢能之名,又隨從項羽入關,被立為常山王;3.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隨從項羽入關,被立為衡山王;4.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又隨從項羽入關,被立為燕王;5.齊將田都,帶兵救趙,又隨從項羽入關,被立為齊王;6.田安,項羽渡河救趙之時,田安攻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被立為濟北王。
吳芮(?~前202),濟陰鄄城(今山東淄縣)人。任秦番陽令。與英布率越人舉兵以應諸侯,後從項羽入關擊秦。項羽分封,立其為衡山王,都鄭。後歸順劉邦,前202年(高祖五年)徒為長沙王,都臨湘(今長沙),旋卒,諡文王。
田安,項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趙時,田安攻下濟北數城,並率所部投奔項羽。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田榮造反時被殺。從上麵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項羽是以尊楚為盟主、隨同自己救趙入關作為衡量“有功”“無功”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