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政治幼稚不僅表現在上述三個方麵,同時,項羽在分封諸侯時也犯下了不少錯誤,進一步表現出他政治上的幼稚。
進入函穀關之後,項羽作為諸侯聯軍的盟主,成為了主宰天下的一號人物。當時,擺在項羽麵前的有三種選擇:選擇王業稱王,選擇帝業稱帝,選擇霸業稱霸。項羽最終選擇了霸業,分封了十八位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
項羽為什麼會選擇霸業呢?項羽大封天下諸王給他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12.政治製度選擇霸業任何一個人都很難超越曆史所提供的條件,提出一種新的政治製度。作為諸侯總盟主的項羽,進入函穀關後,究竟該選擇什麼樣的政治製度?當時,可供項羽選擇的中國政治製度主要有三種:一是周王朝的王業,二是秦王朝的帝業,三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霸業。
由於周朝實行的王業距離項羽生活的時代相對遙遠,真正可供項羽選擇的政治製度實際上隻有秦朝的帝業和戰國時代的霸業。
秦朝實行的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的帝業,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通過郡縣製直接控製全國。
戰國時代大體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戰國初期的大國之間的稱霸之戰,二是戰國後期的統一之戰。戰國初期,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相繼為盟主,主導天下。雖然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稱霸的時代尚有周天子,但是,此時的周王朝隻相當於一個小諸侯國,它的實力遠遠不能與這些霸主相比。政治永遠隻講實力!周天子既然沒有實力,隻好淪落為霸主們偶爾一用的一塊招牌。
眾心所向項羽為什麼選擇了霸業呢?
第一,從眾心理。
秦末大起義中的許多人都有裂土封王的觀念,如韓信。他滅了魏、代、趙、燕、齊五國,占據了整個北中國,立下不賞之功。韓信在吞並三秦、開辟北方戰場時並未提出分土為王的主張,但是,一旦攻下齊國,便馬上以齊地近楚、不易控製為由,要求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請為假王以鎮之)。當時劉邦正在滎陽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一看韓信求封齊王的信,勃然大怒,破口大罵:老子困在這裏,日夜盼望著你來幫我,沒想到你竟然想自立為王(漢王發書,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但是,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劉邦終還是滿足了韓信的要求,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
再如黥布。原為項羽所封的九江王,後因與項羽有矛盾而被劉邦所利用,劉邦的說客說服黥布的理由,從獲利的方麵看,可保住既得利益——即黥布歸漢並不吃虧,跟著項的當九江王,歸了劉邦做淮南王,封地一如其舊。從避害的角度講,黥布已與項羽產生嫌隙,難以消除;跟隨劉邦,劉邦非常高看他,會給予他充分信任。因此,權衡利弊,黥布動了心,叛楚歸漢。
韓信、黥布要求裂土封王的心理非常具有代表性。
漢三年,劉邦困於滎陽時,酈食其向劉邦建議:分封六國後人為諸侯王,但被張良阻止。張良認為:天下遊士離開父母,拋棄故鄉,跟隨劉邦打天下,目的就是想得到封賞的土地(且天下遊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遊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如果我們立了被秦滅掉的六國後代做王,天下遊士就會各去事奉他們的主子,返回故鄉,你還和誰一塊兒打天下呢(今複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遊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
張良阻止分封六國後代為王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同時,張良的分析也讓我們看到,裂土封王的勢力在當時多麼強大。
因此,項羽在滅秦之後,順應了大多數人的願望,裂土封王。
大麵積的裂土封王,本身就是在恢複被秦王朝中斷了的春秋戰國列國並存、盟主主宰天下的政治局麵。因此,選擇大封諸王的本身就決定了項羽隻能選擇霸業,而不能繼承帝業。
衣錦還鄉第二,衣錦還鄉。
項羽火燒秦宮後,曾經有人勸項羽:關中之地,是一個四麵環山不易被攻破的地方(關中阻山河,四塞),而且“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聽人一勸,也動了心,可是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一心想著回歸故鄉(又心懷思欲東歸),就對勸他的人說:一個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就好像穿一件新衣服夜晚走路,誰能看見呢(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可見,項羽最高的政治願望是衣錦還鄉,做“西楚霸王”,選擇霸業正好符合他衣錦還鄉的心願。
衣錦還鄉心理在漢代並非僅項羽一人具有。西漢武帝時期的朱買臣,被任命為會稽太守時,漢武帝對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漢書·朱買臣傳》)應當說,中國古代衣錦還鄉的心理非常普遍,並非隻有項羽、朱買臣有,許多人都選擇衣錦還鄉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成就感、榮譽感。
因此,早在巨鹿之戰結束時項羽就已經選擇了霸業。他封歸降於他的秦將章邯為雍王,實際就是大封諸侯王的先兆。入關之後,他自封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分封了十八諸侯,其中就包括他在巨鹿之戰勝利之後所封的雍王章邯。
漢人把今天的豫東、皖北和江蘇省西部地區稱為西楚;今安徽中部、西南部,河南東南部,湖北,湖南東部及江西等地稱為南楚;今江蘇東部、南部,安徽東南部,浙江北部稱東楚。
13.實施霸業因功封王打天下者享天下中國古代的封王,曆來有兩種原則:一是“因親封王”,二是“因功封王”。因親而封,講的是血緣親疏;因功而封,講的是功勞大小。
項羽采取什麼原則分封諸侯呢?
項羽於漢元年的封王,基本上采用的是“因功封王”。
項羽在大封諸侯王之前,曾經與跟隨他入關的諸侯將領講過一段非常重要的對話:天下剛剛起兵之時,立了六國的後裔為王,利用他們的身份號召動員百姓討伐秦國(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但是,真正浴血奮戰三年,最終滅亡秦國的是你們和我(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既然沒有功勞,就應當分了他的土地給大家(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侯將領們都非常讚成他的意見(諸將皆曰:善)。
這段話,包含了兩個方麵的含義:評價義帝。
項羽這番話,對“義帝”的作用做出了自己的評價,項羽開始提到“天下初發難時”的諸侯王,實質上隻是指楚懷王一人而已。因為項羽在名義上隻是楚懷王的部下,其他諸侯王與項羽毫無關係。楚懷王隻是在陳涉首難時“假立諸侯以伐秦”的工具,當時“假立”義帝的目的是借其原有的王族身份動員楚地百姓伐秦。
第二,計功封王。
真正滅掉秦朝、打下江山的是我項籍和隨我破秦入關的諸將,因此,應當“分其地而王之”。
項羽這番談話的實質是:義帝無功,當分其地;諸將有功,當裂土封王。此中,已隱含了“計功封王”之意。
如果我們認為項的計功封王的意圖在這段話中說得還不夠明白的話,那麼,漢四年項羽派去遊說韓信的武涉就說得更明白了: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複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
可見,“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是項羽在漢元年分封諸侯王的總原則。
不重血緣重功勞與春秋時期的“因親封王”相比,項羽的“因功封王”應當是個進步,因為,“因功封王”畢竟掙脫了僅憑血緣就可以世代為王的舊製,而肯定了人的後天努力,肯定了人自身的價值。
項羽在王業、帝業、霸業三種既有的政治製度中選擇了霸業,這既是他本人的想法,又是當時多數人共同的期盼。因此,這種選擇是曆史的必然。項羽不僅選擇了霸業,而且創造性地選擇了“因功封王”的分封製。但是,這種大分封給項羽帶來的是禍還是福呢?
項羽主觀上的確是要計功封王,但是,項的計功封王的總原則並沒有不折不扣地得到執行,而是出現了較大的失誤。
項羽分封諸王表姓名王號封地都城都城今在地備注漢王劉邦巴蜀南鄭陝西南鄭後項伯代求得漢中章邯雍王關中地區,章邯據鹹陽以西,司馬據鹹陽以東,董翳據上郡廢丘陝西興平秦降將,被劉邦軍圍困自殺司馬欣塞王櫪陽陝西臨潼東北秦降將,成皋戰敗自殺董翳翟王高奴陝西延安秦降將,成皋戰敗亡吳芮衡山王除項羽所據西楚地外,原楚國所轄土地邾湖北黃岡縣項羽所屬,降漢,徙長沙王共敖臨江王江陵湖北江陵縣項羽部將,未出兵楚漢戰爭黥布九江王六安徽六安由楚降漢,後反漢被誅趙歇代王原趙國所轄土地代河北蔚縣境內張耳常山王襄國河北邢台西由楚降漢,後徙趙王田市膠東王原齊國所轄土地即墨山東平度東南原田榮所立,被田榮殺田安濟北王博陽山東聊城境內隨項羽入關中,被田榮殺田都臨淄王臨淄山東臨淄隨項羽入關中,被田榮殺臧荼燕王原燕國所轄土地薊北京西南由楚降漢,後謀反被誅韓廣遼東王無終河北玉田境內被臧荼所殺魏豹西魏王原魏國所轄土地,魏豹據河東平陽山西臨汾西南降漢,叛歸楚,後被漢將殺司馬卬殷王朝歌河南淇縣後被韓信俘虜韓成韓王原韓國所轄土地,申陽據河南郡陽翟河南禹州(縣)申陽河南王洛陽河南洛陽隨項羽入關中,由楚降漢14.錯封失誤後患無窮項羽大封諸侯的失誤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錯封和失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