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西楚霸王(3 / 3)

基於這一標準的分封隻封了兩類人:一是隨他救趙、入關的將領,一是反秦起義初期時形成的諸侯王。

封諸王失封功臣但是,還有一些人,如齊地的田榮、彭越,趙地的陳餘,項羽沒有封他們,他們有沒有功勞呢?

有!

應該不應該封呢?

應該!

齊地是秦末大起義中三大中心之一。率先舉兵反秦的是田儋。田儋是戰國時期齊國的王族後裔,他的堂弟田榮,田榮的弟弟田橫,都是齊地的豪強;而且,他們三人都深得齊地士人之心,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陳涉舉兵反秦之後,田儋第一個殺掉狄縣(今山東高青東南)縣令舉兵。舉兵後,田儋認為:自己是齊國田氏王族的後裔,因此應當稱王,於是自封為齊王(召豪吏子弟曰:諸侯皆反秦自立。齊,古之建國;儋,田氏,當王。遂自立為齊王)。田儋自立為王的法理是自己為齊國王族後裔。

田儋起兵後,帶兵平定了整個齊地。

秦將章邯圍攻魏國時,田儋發兵救魏,被章的所殺。而且,章的還趁機包圍了田榮。

齊地百姓聽說田儋死了,又立了另一位齊國王族田假為齊王,田假任命了兩位田氏宗族分別為將、相。這位被齊地百姓所立的另一位齊王田假,成為田榮與項梁反目的導火索。

項梁聽說田榮處境危險,於是率楚兵打敗章邯,救了田榮。田榮解圍之後,趕走了齊王田假,田假逃到了項梁軍中,兩位田氏將相逃到了趙國。田榮另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

田市,漢時期人。的兒子。被叔叔立為齊王。項羽後來封為膠東王,都即墨(今山東平度)。田市膽小怕事,不聽田榮的話,被田榮誅殺。章邯得到秦朝的增兵之後,要與項梁決戰。麵對兵力大增的章邯,項梁要求剛剛被自己救出的田榮參戰。但是,田榮卻提出了出兵的條件:要求項梁殺死逃到楚軍中的齊王田假,趙國處死逃到趙境的齊王田假的將、相。項梁和趙國沒有同意田榮的條件,田榮便賭氣不派兵救趙。從此,田榮和項梁結下了仇怨。

雖然田儋、田榮是秦末大起義中齊地反秦武裝的傑出代表,為推翻暴秦做出了很大貢獻,但由於田榮既沒有參加救趙,也沒有隨同項羽入關,所以在項羽大封諸王時,田榮失封。

掃障礙不識對手失封田榮是項羽的一個重大失策,導致了嚴重後果。

漢元年四月,項羽完成了諸侯分封,各諸侯王陸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五月,沒有得到分封的田榮率先叛亂。他聯合同樣沒有得到分封的齊地另一位實力派人物彭越,殺死了項羽分封的三齊王,吞並三齊,自封齊王。

田榮的叛亂立即引起了項羽的極大注意。因為田榮的叛亂——第一,率先叛亂;第二,威脅彭城;第三,鼓動叛亂;第四,誤導項羽輕視劉邦的威脅。

田榮是項羽大封諸侯之後的第一個叛亂者,而且,叛亂的齊地距離彭城較近,項羽自認為田榮叛亂威脅到了彭城。

彭越原為江洋大盜,趁亂起兵,未得分封而心懷不滿。其實,彭越是一個非常有軍事才能的人。

陳涉起兵之後,張耳、陳餘說服陳涉到趙地策動反秦,並立趙王之後趙歇為趙王,使今河北一帶成為天下反秦的又一個中心。張耳、陳餘的反秦活動引起了秦國的高度重視,因此,在章邯殺死了陳涉、項梁、田儋之後,立即帶兵進攻趙國,引發了著名的巨鹿之戰。

張耳(?~前202)(今天封)人,秦滅魏後,任外黃縣令。秦朝末期,、,進入陣地(令淮陽)時,聚眾已數萬。張耳投奔陳勝起義軍,被任為左右校尉。同各路諸侯入關,項羽立為常山王。此後投漢,封趙王。巨鹿城被圍之時,張耳在巨鹿城內,陳餘帶兵在巨鹿城外。張耳屢屢要求陳餘發兵救援巨鹿,陳餘知道自己兵寡力弱無法施援,引起張耳對陳餘極端不滿。巨鹿之戰結束後,張耳指責陳餘救援不力,並且懷疑陳餘殺了自己派來求援的將領。陳餘麵對摯友的誤解、指責極其憤怒,棄印而去。因此,陳餘未能像張耳一樣隨同項羽入關。隻是因為陳餘一向頗有賢名,巨鹿之戰中又立有大功,因此,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封給陳餘三個縣。陳餘因此大為不滿。他認為自己僅封三個縣,隻相當於一個侯,比起張耳封常山王差得太多。

因此,陳餘向田榮請求救助,田榮資助陳餘軍隊,趕走常山王張耳,陳餘於是加入到田榮的叛亂之中。

田榮又封彭越為將軍,讓彭越參加誅滅三齊王的行動。

田榮還寫信給漢王劉邦,聯合劉邦反項。一時間,田榮叛亂引發了諸侯大亂,劉邦乘機得利。

因此,項羽決定發兵平齊。

但是,田榮隻想當齊王,彭越是趁機發難,陳餘是發泄不滿,他們三個人都有怨氣,但是,他們三個人都沒有消滅項羽、建立帝業的大誌,也沒有建立帝業的資本。

隻有劉邦,既有大誌,又有資本,是項羽的頭號敵人。但是,項羽由於政治上的幼稚,不僅鴻門宴前、宴中沒有認識到劉邦是他最大的政治對手;而且,麵臨漢元年五月田榮叛亂,八月劉邦還定三秦的複雜局麵,仍然沒有意識到最大的危險在劉邦而不在田榮。

因此,項羽兵發齊地,沒有及時增援堅守廢丘的章邯,沒有及時親臨關中,使劉邦乘機輕取關中。這是項羽在政治上的一大失策。

探原因且聽分明誤封和失封給項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項羽在分封問題上出現了那麼多失誤呢?

關於失封的原因。

第一,對田榮。

田儋、田榮是齊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田儋戰死之後,田榮成為齊地反秦武裝的首領。田榮對項梁請其出兵救趙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殺田假為先決條件,並在其先決條件得不到滿足時拒絕出兵,明顯不對,說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視。但是,項羽因為田榮當年不與項梁合作,又不參加巨鹿之戰和聯軍入關,拒絕承認田榮反秦有功,拒絕封田榮為王,明顯有悖於“計功封王”的原則。

因此,田榮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麵。田榮叛楚給項羽帶來了極大的麻煩:1.他資助了陳餘叛楚;2.他煽動了彭越叛楚;3.他誤導了項羽,讓項羽再次忽略還定三秦的劉邦,讓劉邦成為日後項羽的大麻煩;田榮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第二,對彭越。

彭越是江洋大盜出身,雖然此人在政治上極為糊塗,卻極有軍事才能。彭越在反秦初期與劉邦共同攻擊過秦軍。《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與彭越在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相遇。彭越是昌邑人,當時他剛剛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彭越與劉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軍。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來。此後,劉邦帶兵西進,彭越占據巨野,聚眾萬餘。這是今存正史中有關彭越參加反秦的唯一記載。

項羽沒有和彭越共過事,對彭越的重視明顯不足。項羽沒有分封彭越基於兩點:一是彭越沒有大軍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諸侯王。

後來,對項羽未分封的不滿與劉邦的拉攏,使彭越成為劉邦的屬下,並且成為楚漢戰爭期間最著名的遊擊司令,成為困擾項羽的軍糧供應問題的最大障礙。這是項羽始料不及的。

項羽“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則並無錯,依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分封也是大勢所趨。忽略了彭越這位著名的遊擊將軍不能全怪項羽謀劃不周,隻能說是項羽運氣不好。剛好這位不符合分封標準的人是如此優秀的一位遊擊戰專家。

第三,對陳餘。

陳餘早年就是一位名士。陳涉一起義陳餘和張耳就麵見陳涉,勸其立六國之後以培植反秦力量。後來,又隨武臣一塊來到趙地,使趙地發展成為三大反秦中心之一。巨鹿之戰中,他是駐守巨鹿城外的盟軍的主要力量之一。項羽消滅王離軍團之後,他與諸侯軍共同參加了對章邯的作戰,還親自致信章邯,分析利害,成為章邯最終決定降楚的原因之一。隻是因為他後來與張耳反目,憤然出走,所以才沒有參加入關。但是,陳餘在反秦中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王離,秦朝名將孫子,之子。繼其父為秦將,率兵戍邊備胡。秦末農民起義爆發,與章邯一起統率秦兵與作戰。公元前208年,他奉命率軍南下與等共圍張耳反秦軍於,殺後為率援軍擊破,被虜,遭殺害。項羽僅僅以陳餘沒有跟隨自己入關而忽略了陳餘在反秦中的功勞,是不應該的,也是不明智的。

項羽的失封導致田榮、彭越、陳餘聯手叛楚,客觀上幫了劉邦。

可見,項羽分封諸侯的誤封、失封,給他自己帶來了重大災難。

上麵我們所談的都是項羽失敗的政治原因。除了政治原因之外,軍事被動也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人們一般都認為項羽是一位名將,英勇善戰,但是,在楚漢戰爭中他卻一再表現出軍事上的被動。要知道項羽在軍事上為什麼被動,怎樣被動,請看:生死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