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巧妙地利用和項伯訂立的兒女親家關係,欺騙項伯,並且通過項伯初步欺騙了項羽,讓項羽取消了第二天用軍事手段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這對劉邦集團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勝利。但是,項羽對劉邦的疑慮和惱怒並沒有得到完全解除。
而且,項伯也明確告訴他,要他第二天一早到鴻門拜見項羽。所以,劉邦第二天必須親自到鴻門麵見項羽。那麼,鴻門宴上劉邦又會怎樣與項羽集團進行周旋呢?劉邦的這種巧妙周旋告訴了我們什麼呢?
6.劉邦說辭暗藏玄機解釋而非謝罪第二天一早,劉邦帶領一百多位隨從來到鴻門,麵見項羽。鴻門,是古地名,在今臨潼市東五公裏的鴻門堡村,是當時通往新豐的大道。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許多解讀《項羽本紀》的人都認為這個“謝曰”的“謝”,是“謝罪”的意思。
我認為:這個“謝”絕對不能講成“謝罪”。“謝罪”是承認自己有罪,劉邦此時無論如何都不能承認自己有罪。這個“謝”就是“解釋”。劉邦對項羽的一番說辭主要是向項羽進行解釋,他要將項羽對他的敵意說成是項羽對他的誤會,因此,他需要向項羽進行一番解釋。
劉邦的鴻門說辭非常高明,非常值得認真品味: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先入關破秦,得複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我與項王共同攻打秦軍,您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我都沒有料到我能先入關破秦,又在此處見到將軍。如今有小人挑撥離間,導致你我之間產生誤解。
要害細細品味劉邦這段話的要害有三條:第一,敘舊。
劉邦這番講話最重要的一個目的是要極力模糊項羽的政治警覺,使項羽的政治認識仍然停留在共同反秦的曆史階段之中。因此,敘舊就成為劉邦最重要的手段。
通過敘舊,劉邦想使項羽顧念當年並肩作戰的友情,不去思考秦王朝滅亡之後劉、項兩大集團關係的曆史性變化。
項羽本來在政治上就十分糊塗,劉邦這番話的目的就是使糊塗的項羽更糊塗,以便利用項羽政治上的糊塗,避免與項羽在此時攤牌。
第二,逢迎。
經過張良的開導,劉邦已經完全了解引發項羽大怒的原因,是自己的行為刺傷了項羽的自尊與虛榮,關鍵又是自己比項羽先入關。因此,鴻門宴上見到項羽後,劉邦極力淡化自己首先入關滅秦的功勞,把自己費盡心機攻入關中,說成是“不自意”,是自己都沒想到,言外之意是我劉邦心中也認為是將軍您應該先入關。
這一點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項羽的自尊與虛榮。劉邦這一手其實就是拍馬屁,隻是劉邦拍得非常高明,拍得項羽渾然不覺。這在拍馬屁之中應當是最高境界。
第三,化必然為偶然。
劉、項兩大集團的矛盾是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必然性衝突,不是一般的偶然性衝突。
劉邦有意要淡化這種衝突的必然性,因此,他說是有小人挑撥離間導致了、項誤會。這明顯是化必然為偶然,化大為小,避重就輕。
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劉邦的這番鴻門說辭非常厲害。
而且,這段話出自劉邦之口,更是不容易。劉邦平時怎麼說話?那是張口“罵曰”,閉口“乃翁”(你老子)。《史記》中記述劉邦語言,最典型最常見的就是一個“罵”,似乎劉邦不罵人就不說話,說話就要罵人。《史記》中劉邦有三種身份,一是沛公,二是漢王,三是高祖;因此,《史記》寫劉邦說話,最多的是“沛公罵曰”“漢王罵曰”“高祖罵曰”。
但是,此時對項羽卻是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句罵人話都沒有,可以說,對劉邦一生來說,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當然,這也說明劉邦說話完全可以不罵人。
劉邦權謀善變,項羽粗魯直爽,項羽自然不是劉邦的對手。
7.項羽被蒙自慚自傲項羽心生懺悔項羽又是如何理解劉邦的鴻門說辭的呢?
聽到劉邦這一番甜言蜜語、謙恭卑微地說辭,項羽暈頭轉向了,簡直摸不著北了,因為他的自尊和虛榮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了。
此時他真心實意地感到對不起自己當年並肩作戰的戰友,真心實意地為自己差一點毀滅掉劉邦集團感到內心懺悔。
我們這樣講有根據嗎?
有!
我們隻要看看項羽聽了劉邦的鴻門說辭後的回答就能明白項羽是怎麼想的: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這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否則,我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推出曹無傷作為替罪羊,為自己開脫“罪責”,這不是內心懺悔是什麼?項羽對劉邦的內心懺悔是項羽徹底受騙的標誌。
一句話斷送了曹無傷之命!
一句話也道盡了項羽的政治幼稚!
當然,這個“罪責”是項羽自己認為的“罪責”,並不是項羽真正的罪責。消滅劉邦集團,對項羽集團來說,何罪之有?
有人認為:為了辯白和洗刷自己,項羽將歸附和投靠自己的人說出來,是項羽的粗豪少謀。
這話並不錯,但是,這種看法並沒有看清項羽。項羽是因為內心深感懺悔才說出曹無傷為自己開脫的,根本原因不是“粗豪少謀”,而是不知道劉邦在演戲,在有意掩蓋自己和項羽主動爭天下的真相。也就是說,項羽不知道劉邦是和他爭奪天下的真正對手。
在自責、懺悔之中,項羽以諸侯上將軍和東道主的雙重身份,設宴招待劉邦,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鴻門宴。整個鴻門宴上,項羽一方麵因為自尊得到滿足而非常自傲,另一方麵因為內心懺悔而感到自慚。
不失驕傲本色我們怎麼知道鴻門宴上項羽的自傲呢?
看看鴻門宴上的座次便可知曉項羽的自傲。
戰國秦漢時習俗,堂上的座位,對堂下而言,麵向南是最尊貴的;不對堂下而言,麵向東的座次最尊貴,其次是麵向南,再次是麵向北,最後是麵向西。
鴻門宴上,項羽麵向東坐,是最尊貴的地位;範增麵向南坐,是次尊貴的地位;劉邦麵向北坐,是第三的位次;張良麵向西坐,是最下一等的位次。
項羽坐在最為尊貴的麵向東的位置,表現了項羽以諸侯總盟主自詡的心情;劉邦坐在位次第三的麵向北的位置,讓項羽、範增坐上位,從行動上有意表現對項羽的尊崇。劉邦的做秀謙恭,項羽的自負自得,在位次的安排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這表明項羽已經完全被劉邦所哄騙!
我總覺得項羽這個人非常好哄。
後來楚漢相爭時,劉邦手下一個重要謀士陳平獻反間計,要離間項羽和範增的關係。因為,項羽手下僅有這一位謀士,如果離間了他們兩人的關係,項羽自然更容易對付。陳平是怎麼施行離間計呢?說起來都讓人好笑。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陽武(今原陽東南)人。、起義後,陳平往事魏王咎。劉邦還定三秦,降漢。拜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先後參加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王侯叛亂諸役,成為匈奴漢高祖的重要謀士。高帝六年(前201)建議劉邦偽遊雲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采納陳平計策,重賄冒頓單於的閼氏,得以解圍。陳平因功先後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漢高祖死後,呂後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與王陵並為左、右丞相。呂後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呂後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文帝為左丞相,不久罷相,陳平專為丞相。原來項羽的使者來到劉邦的大營,陳平讓人先端上上等的酒菜。等項羽的使者說明自己是代表項羽出使,陳平馬上對項羽的使者說,我以為是範增的使者。然後將上等的酒菜撤下去,再換上劣等酒菜。項羽的使者很氣憤,回去如實彙報,項羽聽了懷疑範增和劉邦暗中勾通,馬上奪了範增的權,範增氣得離開了項羽。這樣,項羽手下連一位謀士都沒有了。
這種低級把戲都能騙住項羽,項羽實在太好哄騙。
8.陰謀血腥席間較量項羽的徹底受騙是否意味著劉邦在鴻門宴上已經轉危為安了呢?
不一定。
我們今天仍然用“鴻門宴”來代表險象環生、難於應對的場麵,特別是酒宴;因為,在項羽懺悔之後,鴻門宴仍然不太平。因為在宴會上接連發生了兩件事:一是範增舉玦,二是項莊舞劍。
範增舉玦默然不應我們先說第一件事。項羽決定的專斷和隨意,使他唯一的謀士範增都不了解此時項羽的懺悔之情。所以,項羽不殺劉邦並不代表範增不想謀殺劉邦。範增的第一個舉動是“數目項王”,屢屢向項羽使眼色。範增使眼色,當然是示意項羽在宴席上誅殺劉邦。但是,範增完全不了解此時項羽心中已經非常懊悔不該起興兵滅劉的念頭,怎麼可能再在宴會上殺掉劉邦呢?範增看見使眼色不見效,這才一而再而三地舉玦(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是一種有缺口的環形佩玉,範增舉“玦”是以“玉玦”的“玦”諧音“決心”的“決”,要求項羽下決心殺掉劉邦。但是,“項王默然不應”。
範增並不知道此時的項羽已經不是入關之後兩次“大怒”的項羽了,項羽當時“大怒”的前提——自尊和虛榮的受到傷害——已經不複存在。現在的項羽充滿了對劉邦的懺悔之情,因此,他絕不可能再在鴻門宴上殺劉邦。麵對範增的頻頻舉“玦”,項羽必然是默然不應。
項莊舞劍渾然不知再說項莊舞劍。
範增看見項羽對自己舉“玦”不作任何反應,他終於明白項羽是不願意在宴會上除掉劉邦。於是,範增采取了另一措施:用項羽的堂兄弟項莊舞劍,計劃在舞劍中刺殺劉邦。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句熟語即出於此。
大家也許會感到很奇怪:項羽已經深感對不起劉邦了,為什麼還會同意項莊舞劍行刺劉邦呢?
我們不妨對鴻門宴上的全部參加者作一分析。鴻門宴開始時隻有四個人參加宴會:項羽、劉邦、範增、張良。但是,範增自作主張,召來了項莊,讓他進入宴會,以舞劍助興為名(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刺殺劉邦。這樣,鴻門宴就有了五個人。可是,項莊還沒有舞劍,又殺出來了一個人——項伯。項伯是一個政治糊塗蟲,夜見張良,泄露重要軍事情報即是明證。但是,此時的項伯表現得非常清醒:他知道項莊舞劍是要行刺劉邦,因此,便主動要求與項莊對舞。項伯此時如此清醒,原因隻有一個:劉邦是自己的親家,萬萬不能讓自己的親家在鴻門宴上遇刺。可見,劉邦前一天晚上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竟然發揮了這麼大的作用。我們不得不佩服劉邦真行!
對於此時的鴻門宴來說,範增是主謀,項莊是刺客,他倆心中自然明白為什麼要舞劍;劉邦是被刺殺的對象,加上劉邦的精明強幹,他心中也十分明白情況的凶險。張良就更不用說了,他對這一切都洞若觀火。連我們前麵講過的那位將個人之“義”置於集團根本利益之上的政治糊塗蟲項伯,這會兒也變得非常機靈。項莊剛剛拔劍起舞,他就立即拔劍起舞,而且常常用他的身體保護著劉邦(常以身翼蔽沛公),使“莊不得擊”。
項羽此時對劉邦深感懺悔,範增使眼色,他不應;範增舉玉玦暗示,他不理睬,他要是知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豈能同意?項羽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同意項莊舞劍,恰恰證明他並不知道項莊舞劍的真實目的,他也不知道項伯為什麼也要拔劍起舞。整個舞劍的真正目的他是一無所知,隻對場上的表演看得津津有味。
參與鴻門宴的六個人,五個心如明鏡,唯獨項羽完全不了解真相,項羽政治上的糊塗還用再說了嗎?鴻門宴其實是五位明白人陪著一個糊塗人的宴會!
4.警告威懾樊噲陳詞項羽驚呼:客何為者張良看到項伯在保護著劉邦,但是,宴會上劍光閃爍,很難說會出什麼意外。於是,趁項伯保護劉邦之際,張良立即出營門急召樊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