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鴻門宴(3 / 3)

項羽在入關之後究竟該怎樣處理義帝的問題,就成為考量項羽政治成熟與政治幼稚的一個標尺。

項羽先將懷王心尊為義帝,然後將義帝排除在大分封之外,最後派人殺死義帝(乃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項羽殺死義帝,給了劉邦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劉邦打著為義帝複仇的旗號,討伐項羽,使項羽在政治上陷於被動。其實,劉邦要做皇帝,即使項羽不殺義帝,他也一定會除掉義帝。項羽殺義帝等於為劉邦登基掃清了一個障礙,但同時又成為劉邦討伐項羽的借口。項羽的政治幼稚於此表現得也相當充分。

宋人王安石曾經寫過題為《範增二首》的詩,其一寫道:中原秦鹿待新羈,力戰紛紛此一時。

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

這首詩說:秦朝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一時間戰爭一場接一場。本來得民心者就可以得天下,不知道為什麼要用一個放羊娃做義帝?

可見,王安石對項梁立義帝頗不以為然。

項羽對義帝可以說既有舊恨,又有新仇。

先說舊恨。

當年項梁由於輕敵戰死(楚兵已破於定陶),楚懷王心立即趕到彭城,將項羽與呂臣軍合並起來,歸自己掌管(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奪了項羽的軍權。但是,對同樣是項梁部下的劉邦,仍然他讓獨掌軍權,封劉邦為武安侯,任命為碭郡長(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項羽同時也受封為魯公,但是,沒有兵權(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此時項羽雖為項梁餘部的首領,畢竟項梁戰敗,軍力受損,自己在楚軍中的地位尚不突出,所以,隻好咽了這口氣,但是項羽心中肯定極為不滿。

項梁戰敗之時,秦兵在章邯的率領下連破陳勝與項梁兩支勁旅,整個楚地反秦武裝都處在低穀之中,沒有人再敢侈談西入函穀關(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隻有項羽與劉邦願意率軍西進。項羽願意西行入關,直接的原因是項梁被秦軍所殺(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他要為項梁報仇。

但是,楚王心身邊的人卻極力反對,理由就是項羽太殘暴(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慓悍猾賊),他曾殺死了整個襄城中的成年男子(項羽嚐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

所以,最好選派一個忠厚長者,“扶義而西”。秦地的父老鄉親,受秦暴政之害的時間太長了,如果能有一位忠厚長者前往秦地,行仁義之政,一定可以得到秦地父老的擁戴,拿下關中(不如更遣長者,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結果,項羽就被剝奪了西行入關的權力。

懷王心手下這批官員,都是靠項梁立懷王心才有了今日的地位,自然知道項氏家族勢力之大。現在項梁戰死,項梁這把懸在所有官員頭上的利劍剛剛解除,誰願意再讓項梁的接班人項羽再立奇功,重新騎在自己頭上呢?所以,他們抨擊項羽殘虐,歌頌劉邦是忠厚長者,其真實的意圖是想借機打壓項羽,不讓項氏集團恢複壯大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集團恰恰充當了打壓項羽集團的一張王牌。

既然是牆倒眾人推,項羽也隻有忍氣吞聲,放棄西行入關的機會,作為“次將”,由宋義率領,北上救趙。

當時秦軍兩大主力軍團包圍了趙國,北上救趙的風險極大。項羽北上之路,要打硬仗,注定比劉邦直接向西入秦要艱難得多,而且也不如劉邦勝算大。這一安排明顯偏袒劉邦,項羽心中豈能無恨?

但是,一個人懷才就像女人懷孕一樣,終究不可能不讓世人知曉。項羽北上救趙,建立奇功,殲滅秦軍兩大主力軍團,成為諸侯的總盟主,並以諸侯總盟主的身份向懷王報告了消滅秦軍主力之事,但是,懷王仍然堅持按照入關前的約定“先入關破秦者為關中王”辦理,絲毫沒有考慮項羽在滅秦鬥爭中的巨大貢獻,這肯定讓舊恨在心的項羽更加惱怒(項羽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而北救趙,後天下約)。項羽並不是沒有能力西行入滅秦,而是楚懷王心不讓他西行入秦。這豈不是將項羽逼上了梁山?不反就沒有出頭之日。所以,項羽殺懷王也是懷王一逼再逼的必然結果。

項羽召集眾將,告訴他們:懷王是我家項梁所立,三年反秦,懷王沒有任何功勞,他怎麼能夠主持盟約(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真正打江山的是你們大家和我(本定天下諸將及籍也)。“乃佯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項羽講的是實話,但是在操作上不夠謹慎,因為懷王是殺不得的。殺了懷王,就是以臣弑君,就給了自己的政治對手一麵正義的旗幟,而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極大的被動。

劉邦的目的是做大漢皇帝,他與項羽一樣不能容忍懷王淩駕於自己之上。所以,項羽不殺懷王,劉邦將來也必然會除掉懷王。項羽率先除掉懷王,做了劉邦未來要做的事,又給了劉邦一個討伐項羽的最好借口,這是項羽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誤!

公元前205年月三月,劉邦第一次出關到達洛陽,新城(今河南偃師)三老董公(負責教育的鄉官)建議劉邦為義帝發喪,公開討伐項羽。劉邦接受了這個建議,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漢王聞之,袒而大哭)。

劉邦不但為義帝發喪,還整整為義帝哭祭了三天,並派使者遍告天下諸侯:義帝是天下的共主,如今項羽先則流放義帝,繼則將義帝殺害,這是大逆無道之舉(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麵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希望天下的諸侯能夠與我一道討伐誅殺義帝的逆賊(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項羽誅殺義帝成為項羽在政治上陷於被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成為劉邦在政治上打擊項羽的一麵正義的旗幟。

迷信武力迷信武力是項羽政治幼稚的第三個表現。

項羽迷信武力有它的客觀基礎,就是項羽個人的勇猛善戰。項羽在垓下被圍之時唱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力能拔山,豪氣蓋世,但是,戰局對我如此不利,連一生追隨我轉戰的寶馬也不願再跑了。寶馬不願再跑了怎麼辦?虞啊虞啊,我怎麼安排你?

這首歌充滿了英雄末路的萬緒悲涼,與劉邦的《大風歌》同樣有名。其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七個字表達了項羽對自己武力的肯定,這是項羽迷信武力的基礎。

這就是著名的霸王別姬。騅,是跟隨項羽轉戰南北的寶馬;虞,是項羽最寵愛的美女,一直追隨項羽,在項羽垓下突圍之後,虞可能自殺身亡。今天安徽靈璧縣城東十五裏的宿泗公路旁有虞姬墓,墓碑橫額刻有“巾幗千秋”四字。兩旁對聯是: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

項羽迷信武力,不懂得軍事是實現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軍事並非目的。因此,不講政治策略,暴虐濫殺,絕對不可取。

項羽起兵不久,攻打襄城(今河南襄城),久攻不下,攻下來之後,將襄城的成年男子全部活埋(已拔,皆坑之)。

這件屠城之事成了項羽殘暴的第一項指控。

當懷王召集大家商議進兵攻秦之事時,懷王身邊近臣列舉項羽暴虐的案例即是曾經屠殺了襄城的百姓。

漢元年(前206年)四月,項羽分封諸侯歸國,其中齊地分封了三位諸侯王。沒有得到分封的田榮率先在齊地叛亂,拒絕項羽分封的齊王入境,並且殺死膠東王,指示彭越殺濟北王,然後田榮自己獨占了整個三齊之地,也就是整個的山東。

項羽率部平定田榮,田榮敗走平原,平原的百姓殺死了田榮。按理說,如果項羽在田榮死後再對齊地進行一些政治安撫,齊地的叛亂便可徹底平定,但是,項羽卻到處焚燒房屋,殺戮田榮降卒(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逼得齊地百姓紛紛反叛項羽(齊人相聚而叛之),田榮的弟弟田橫乘機起兵反楚(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

當時,劉邦在關中已經得逞,項羽需要的是迅速平定齊地,抽身對付劉邦。但是由於他迷信武力,一味屠殺,結果身陷齊地戰場,無從抽身(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劉邦趁機坐大坐在,占領整個關中,進而出兵東進,一直打到彭城。

再比如說外黃(今河南民權縣)事件。

漢四年,劉邦第二次在項羽猛攻下失守成皋,僅和滕公逃出城,到達韓信所在的河北。劉邦奪走了韓信手下的精兵,並接受了郎中鄭忠的建議,命令劉賈率兵兩萬,幫助彭越在梁地燒楚軍糧。

這一年,項羽麵臨起兵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危機。先是韓信攻齊地,接著是龍且軍團被韓信全部殲滅,彭越又南下切斷項羽軍糧道(彭越攻下睢陽、外黃十七城)。所以,項羽被迫第二次從成皋前線回來平定彭越之亂。彭越這次出兵,占了十七座城。項羽費了好大力氣才攻下外黃。由於攻占外黃傷亡頗多,項羽占領外黃後,曾下令殺戮城中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乃東行擊陳留、外黃,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指城東,欲阬之)。但是,這件事卻被外黃縣令一位幕僚的十三歲小孩子製止了。此事說來真怪,這位十三歲的小娃娃,對項羽說:彭越勢力大,外黃抗不住,隻能暫時投降彭越,等待大王。現在大王來了,又要將滿城的男人殺光。如果這樣幹,整個外黃以東的這十幾座城,都不敢降項王了(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餘城皆恐,莫肯下矣)。

項羽聽了這位十三歲小孩子的話,認為他講得很有道理,就把原來準備屠殺的外黃男人全放了(項王然其言,乃赦外黃當阬者)。

這事一傳開,從外黃到睢陽(今河南省商丘縣)的十幾座城立即都歸順了項羽,項羽迅速平定了彭越占領的梁地(東至睢陽,聞之,皆爭下項王)。

王安石《範増二首》的第二首說:鄛人七十漫多奇,為漢驅民了不知。

誰合軍中稱亞父,直須推讓外黃兒。

鄛,居鄛,即今安徽桐城。範增是居鄛人,故稱其為“鄛人”。

這首詩說:範增七十多歲,號稱多奇計,實際上他是在為漢王劉邦驅趕百姓。誰說他可以在項羽的軍隊中稱為“亞父”?真應當把遠遠勝過範增的外黃縣令門客的孩子當做項羽的謀士。

這首詩諷刺範增自稱多奇計,實際上並沒有為項羽提過什麼好建議。這位十三歲的外黃少年,就勝過範增。

可見項羽的暴虐雖出自本性,但更重要的是,他始終沒有遇到一個能夠用正確的策略來引導他的人。範增雖然是項羽謀士,但是,範增並沒有完成規勸項羽的任務。所以,王安石寫詩諷刺範增不如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但是,此時已是漢四年的冬十月(中曆?西曆?),離項羽最後敗亡已為期不遠。如果項羽能夠早一點認識到迷信武力是一大過失,可能不會失敗得那麼慘。

綜上所述,項羽的政治幼稚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對政治對手缺乏認識;二是錯殺義帝使自己陷於政治上的被動;三是迷信武力,不講政治。

但是,上述三點隻是項羽政治幼稚的三個方麵;項羽政治上的失敗絕不僅僅是上述三點,應當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這一原因給項羽帶來了一係列的厄運,直接導致了項羽的失敗,那麼,這一原因是什麼呢?請看: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