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項羽入關(3 / 3)

劉邦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說:不如項王啊(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沛公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韓信和張良實際上問的是同一個問題,就是劉、項兩家在楚漢戰爭初期的軍事實力對比,對劉邦很不利。要劉邦公開在下級麵前承認這一點非常不易。劉邦對張良的回答實質上是要劉邦在下級麵前承認自己的失誤,而且是承認自己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利令智昏。

為了找到戰勝項羽的良方,劉邦還是老老實實地承認了自己當時的實力不如項羽,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啊。

張良的兩問也說明張良是一位非常稱職的老師,他嚴格遵守“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對方不冥思苦想,不要去啟發他;對方不鬱積難言,不要去開導他)的古訓。他並沒有直截了當地告訴劉邦應該怎麼做,而是要他好好思考一下才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在劉邦充分思考過自己的錯誤之後,張良才提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利用項伯,欺騙項伯。

張良對劉邦說:你去告訴項伯,說你劉邦不敢背叛項王(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張良這一招,妙在兩處:一是利用了項伯,二是看透了項羽。項伯是政治糊塗蟲,好利用;項羽的憤怒是因為自尊與虛榮受到了傷害。

劉邦的理解力極好,他立即領會了張良此計的精神實質,而且馬上胸有成竹了,“為之奈何”也不再問了。反而連續向張良提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君安與項伯有故?你怎麼和項伯有這麼深的老交情?

項伯在大戰爆發的前夜私見張良,證明了項伯和張良非同一般的關係。劉邦在理解了張良傳授的計謀之後,對張良和項伯非同一般的關係立即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這表明了劉邦的政治警覺性極高。

張良從容不迫地回答:項伯在秦朝時曾經有過人命案,是我救了他。今天我有了危難,他才特意來救我(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劉邦在解除了疑慮之後,馬上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們倆誰年長(孰與君少長)?

張良回答:“長於臣。”

劉邦馬上應對:我劉邦要拿出對待兄長的禮儀接待項伯(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劉邦的這兩個問題大不一樣,前一問是他對張良心存懷疑,後一問是他解除了對張良的疑慮之後所采取的行動。

在張良的指點下,劉邦立即實施哄騙項伯的行動。

劉邦為什麼要哄騙項伯呢?

因為項伯是此時唯一能夠與項羽傳話的人,而且又是一個政治糊塗蟲。所以,爭取項伯、哄騙項伯成為劉邦的第一要務。

哄項伯劉邦結親項伯一入賬,劉邦立即敬酒,並馬上與項伯訂為兒女親家。這是劉邦既實用又高明的一手,第二天鴻門宴上項莊拔劍起舞企圖行刺劉邦時,項伯也拔劍起舞,時時保護劉邦,原因就在於劉邦前一天剛剛和他訂了兒女婚事,他與劉邦成了兒女親家。

此計並非出自張良,張良僅僅是告訴劉邦要哄騙項伯說你自己不敢背叛項王,並沒有要他和項伯訂為兒女親家,但是,劉邦想到了,並且一見麵就訂成了。劉邦的世故,可由此見出。素昧平生的兩個人初次見麵,往往有一種陌生感,但是,劉邦卻有這樣的天賦,他能夠在第一次見麵時,迅速擊碎兩個人之間的陌生感,這是一種非常強的危機攻關能力。正因為如此,劉邦才能與項伯一見麵就結為兒女親家。劉邦與呂後隻有一兒一女,我們當然不知道劉邦與項伯結為親家是嫁女兒還是娶媳婦,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劉邦當了皇帝之後,項伯絕對不敢再向劉邦提這次定親之事。事實上,劉邦的兒子惠帝劉盈娶的是他的親外甥女,劉邦的女兒也沒有嫁給項伯的兒子(我們甚至不知道項伯是有兒子還是有女兒)。反正劉邦與呂後的親生兒女一個也沒與項伯的兒女結親,此時的打親家隻不過是一樁政治交易而已。

此時劉邦一心想的是拉攏項伯,至於這門婚事是否會帶給自己的子女幸福自然不在考慮之列。它表現了劉邦對其子女刻薄寡恩的一麵。

後來,彭城之戰失敗之後,劉邦在逃亡的路上遇見自己和呂後生的一兒一女。兒子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女兒是劉盈的姐姐,後來嫁給了張耳的兒子張敖,生子被封為魯王,所以尊其母為魯太後。魯太後死後的諡號為“元”,因此史書上稱她為魯元,或者魯元公主。

劉邦看見項羽的追兵離得近了,為了逃命,竟然一腳將親生兒子、女兒從車上踹下來。趕車的夏侯嬰(滕公)馬上停車把他的兒女又抱上來,這樣反複了多次。劉邦甚至嫌夏侯嬰多管閑事,竟然拔劍要殺夏侯嬰。後經夏侯嬰勸告,才讓他的親生兒女和他一同乘車逃命。

在和項伯拉近了關係之後,劉邦講了一段至關重要的話: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第一,我劉邦入關之後,絲毫不敢貪占任何東西,登記了官民的戶籍,封存了所有的倉庫,等待項將軍到來再處理。

第二,派人把守函穀關,是為了防止盜賊隨便出入,應付突發事件。日日夜夜盼望項王的到來,怎麼敢造反呢?

第三,希望您詳細地對項王說明我實在不敢背叛項王。

劉邦這番話十分厲害:劉邦入關的確是“籍吏民,封府庫”,但是,“籍吏民”是為了自己做關中王時知道向誰征收賦稅;“封府庫”是為了籠絡民心。此刻卻被說成了為項羽入關做前期工作!

劉邦派兵把守函穀關是為了阻止諸侯入關,以便安安穩穩地做關中王;此刻舌尖一轉卻成了防止盜賊出入和應對突發事件。

這番話首先打動了項伯,讓項伯完全相信了。所以,項伯才說:明天你可要一早來向項王作個解釋(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避不義危機初解項伯連夜回到項羽大營,親自向項羽作了一番解說,其中,最關鍵的一句話是: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聽!項伯勸項羽取消第二天的軍事打擊還是出於一個“義”字,因為項伯救張良、替劉邦說情,都是立足於一個“義”字。張良利用項伯、劉邦忽悠項伯也都是衝著一個“義”字。

項羽聽完項伯的話之後,竟然完全相信了項伯,停止了第二天消滅劉邦集團的軍事行動。項羽的反應令人震驚:一是完全喪失政治警覺。

大戰前夜,項伯私自進入敵營,並且泄露了重大軍事機密,他竟然連一個“君安與張良有故”的疑問都沒有,與劉邦“君安與項伯有故”的政治警覺相比,實在是差得太遠。

二是不知道誰是自己真正的對手。

劉邦派兵把守函穀關阻止他入關,曹無傷告密,都沒有使項羽意識到劉邦正在自覺地和他爭天下。

項羽中止對劉邦的軍事打擊是劉、項之爭中劉邦集團的第一個重大勝利,也是項羽集團在劉、項之爭中第一個重大挫折。

劉邦避免了一場迫在眉睫的毀滅性軍事打擊,在自己的軍事力量強大到足以和項羽抗衡之前避免了和項羽的決戰,將一場軍事鬥爭巧妙地轉換為鴻門宴的政治鬥爭。

對於劉邦集團來說,一場迫在眉睫的毀滅性軍事打擊躲過去了,萬幸啊;對於項羽集團來說,一次消滅最大政治對手的機遇消失了,可悲啊!

劉邦政治上的老到成熟,項羽政治上的幼稚可笑,對比十分鮮明,劉、項勝負實際上已見分曉。

劉邦利用了項羽的政治幼稚忽悠了項羽,但是,這並不等於項羽集團中所有人都那麼好忽悠,更何況第二天劉邦要親自到鴻門來向項羽做出解釋,他能躲過鴻門宴這一關嗎?請看:鴻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