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隻問耕耕不問收獲(2 / 2)

泰戈爾的詩句“天空沒有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就是生活中快樂的全部。時間如水,寂靜的流過,也寂靜的延續,正如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來來往往的路人,留不下名字卻能留下回憶。

還記得在《中國青年》裏讀到過一篇文章:“蠶吐絲變成繭,然後蛹化成蛾,這是生命的蛻變還是生命的延續?都不是,那隻是生命的一個過程。”寶馬車、洋房別墅的夢想也慢慢地變了,一瓶啤酒,半斤花生,也能讓人滿足。或許,夢想也隻是生命的一個過程,關鍵是,這個夢想的過程是快樂的。

過程的精彩才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

不少成功者常會滿足地想,好不容易獲得成功,終於可以安心了。可是,一旦有了這種想法,就再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也會失去向目標努力的樂趣。

可是,也有生活方式或思想與他全然不同的人。他們達到一個目標後,又接著設定下一個新目標,再度接受挑戰,完成這個目標。過去的夢想實現後,又抱著新的夢想,向更大、更能專心投入的目標努力邁進。

他們對生活、工作和獲得成功永遠能感受到相同的喜悅,始終保持旺盛的鬥誌,精力充沛、日新月異地昂首向前,不論在任何時刻都不會喪失熱忱和創造力。

對他們來說,“目標都已達到”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他們無時無刻都在為自己新的目標奮鬥不懈。

1991年,他20歲,已是上海複旦大學生物係的高材生了,再待一年,就可以拿到學位。但令人驚訝的是,他退學了。他從小的夢想就是哈佛大學,而不是複旦。這樣離去,似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為了簽證,他在國內等了4年。

在美國,他向哈佛大學申請了兩次,兩次沒有進入大學,第三年第三次申請如果失敗,幾乎可以讓他的美夢破滅,但他成功了。

哈佛夢他做了10多年。1998年,即將獲得哈佛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時,他又做出一個令人費解的決定,放棄博士學位跟著一位同學回國了。

同學的名字叫張朝陽,這個在IT界創造中國神話的人。他和張朝陽一起白手起家,最後成為搜狐網站的中堅分子。1999年,在他即將升為搜狐第一副總裁的時候,他又做出一個決定,離開搜狐。他對別人的解釋是:他不是給別人打工的人,幫別人成為英雄不是他的夢想。

他創辦了“e龍網”。當“e龍網”破土而出,取得6000萬資金支持時,他做出一個更令人費解的決定,離開e龍不幹了。

看看他這13年遇上的每一個機會,抓住任何一個,他都會功成名就。假如,這樣的機會能恩寵我們,我們定會感謝上蒼對自己的垂青。

但是,一個人,他卻淺嚐輒止,在到達巔峰的時刻,突然收手,飄然離去。

在這個“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裏,他顯然不是我們眼中的英雄,相反,他具備一個失敗者的特征。但是他不承認,他說人生在於不斷追求,這個過程應該是快樂的、自我的,是按照自己的價值體係來衡量的。功成名就不是快樂,也不是一個人的終極價值。他是一個為了拚搏而存在的人,他更像戰場上的戰士,當把敵人打翻在地時,他轉身而去,把戰利品留給了別人。他要的也許就是那種衝鋒陷陣的感覺。

名利場就像百年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曆史。我們記住的往往是那些攀上巔峰的人,而那些到達巔峰卻滿意地轉身下山的人,我們再也記不起他們的名字。

他就是這樣一位攀登者,他所做的不是為了衝頂,而是為了享受攀登的純粹快樂。

他的名字叫張黎剛,一個和張朝陽一樣優秀的男人。他說——天下惟有一種英雄,那就是人性的英雄。

一位成功者這樣說:“我的人生已沒有什麼樂趣可言。我不必再像過去那樣辛勞工作,也不再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美國有位著名的企業家,是幾家著名大公司的董事長,他的事業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他年方35歲,就已在競爭激烈的商界贏得極高的地位。到了40歲,他對一切已感到厭倦,在他45歲時便宣稱自己已經完成了一切,他的全盛時代結束了。

他這樣感歎道:“今後,我所能做的隻是設法保住自己的地位,不被別人取代。現在想來,努力奮鬥尋求發展的時代,要愉快得多。那是我人生中的黃金時期,現在再也領略不到那種樂趣了。”

永遠能感受到快樂的人,是對追求新目標保持興趣、永遠在向更高層次邁進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