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培養自己的器度(1 / 2)

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謹說:每個人的氣度、知識、範圍、胸襟,都不同。你要成大功、立大業,就要培養自己的器度,像大海那樣大;培養自己的學問能力像大海那樣深。你要修道,要夠得上修道材料,先要變成大海一樣的汪洋。所以佛經上形容,阿彌陀佛的眼睛“紺目澄清四大海”,又藍又大,就像四大海一樣。而我們的眼睛太小了,有時連眼白還看不見呢!當然,觀點和氣魄都不行了。

大師智慧串講

在我們生活著的這個地球上,已突破60多億人口了。人們操著各種不同的語言,從事著各不相同的職業,居住在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地方。因此,作為一個抽象的人,那是非常非常渺小的,就像一隻小小的螞蟻,一片萬綠叢中微不足道的樹葉。但是,如果把焦距對準一個具體的人,這種情況就不大一樣了。因為每一個具體的人,都有可以裝下世界許許多多的人,許許多多的事,還有許許多多的社會知識和自然景觀。這時,這一個具體的人,又忽然變得無限的大了。

實際上,人還是這個人,為什麼稍稍換一個角度觀察,馬上就變得大不不一呢?奧妙就在於,真正能把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和事,許許多多的社會知識和自然景觀,都裝進去的,這個人的心,這個的靈魂,還有這個人經過長期訓練和陶冶的人格素質。

把一個的心,一個人的靈魂,還有這個人的人格素質加起來,這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胸。

心胸,也叫胸懷,它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博大精深的一種精神載體。法國大作家雨果就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中國也有一句形容心寬的俗語,說得和果雨同樣形象、生動、也同樣有韻味,這就是:“宰相肚裏能撐船”。

世界上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一說到心胸,為什麼竟能異曲同工、不謀而合呢?這至少說明,世界上的人對於心胸的認識是相通的,都認為人的心胸,既能容納四海雲水,也能吞吐五洲風雷。換句話說,人完全能夠做到想通天下事,明白世上理,正確認識和對待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情。雖然人們胸膛裏的那片海洋時常有風暴,也有迷霧,有暗瞧,也有漩渦,但一個心胸寬廣的人,終究能把心靈之船,撐得遊刃有餘。

如果圍繞著心胸,把思路再打開一些,我們還會發現,其實古今中外的人們賦予它的意義,還不止上麵這些。舉個例子說吧,我們常說“胸懷世界,放眼全球”,細細想一下,它原來指的應該是一個的遠大抱負;我們形容革命先烈大義凜然走上刑場,常用“昂首挺胸”,這又分明指的是豪情和氣節;還有,每當我們在電影裏或史書上,看到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當年戰場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場麵時,馬上又會想到“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這裏的“胸”就既表示傳統意義上的胸懷,又包含著智慧、膽量、實力和氣魄等內容。由此引伸下去,一個人的誌向、能力、原則、毅力、風度和榮譽感,還有身處危難之中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等等,也都是從心胸裏迸發出來的。

這就像我們頭頂的藍天,它之所以寬廣,壯闊,美麗,是因為它把奇崛的山,深沉的海,頑強延伸的道路,迎風飄揚的旗幟,還有在黑暗中像星星一樣閃爍燈光等等,一一擁抱在它在它的懷裏。

所以我們讚美和追求這樣的境界:心胸寬廣如藍天。

有一位青年脾氣非常暴躁、易怒,並且喜歡與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他。有一天,他無意中遊蕩到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休禪師正在說法,聽完後發願痛改前非,就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打架口角,免得人見人厭,就算是受人唾麵,也隻會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禪師說:“噯!何必呢,就讓唾沫自幹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麼可能?為什麼要這樣忍受?”

“這沒有什麼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作蚊蟲之類停在臉上.不值得與它打架或者罵它,雖受唾沫,但並不是什麼侮辱,微笑地接受吧!”一休說。

“如果對方不是用唾沫,而是用拳頭打過來時,那怎麼辦?”

“一樣呀!不要太在意!這隻不過一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