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謹說:比如耕種田地,隻問耕耕不問收獲。好好地努力,生活總可以過得去,發財不一定。隻要努力求學問,有真學問不怕沒有前途、沒有位置,不怕埋沒。
大師智慧串講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農民的兒子,從小生長在農村,在剛剛懂事的時候,就學會了跟大人一起下地幹農活。孩子一天天長大,會幹的農活一天天多起來,後來啊,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便白天去上學,放學後和節假日照樣幹農活,耕地、鋤草、播種、收獲樣樣無一不會。他讀書和種田一樣認真,學過的每一個字就像在田裏播下的一粒粒種子牢牢記在心裏,寫作業就像鋤草,一題不漏,端端正正;背課文就像耕地,滾瓜爛熟。他的地種得好,書也讀得非常好。因為他把種地的方法都用在如何讀書上。再後來啊,這個農民的孩子考上了大學,這時他已經是一個種田能手了,但他卻從此不能再種田了,而要去城裏上大學。
在上大學的時候,他常常想起種地的事,想著每年把地翻熟,一粒粒播上種子,春天長出一根根嫩綠的幼苗,秋天收獲一石石糧食,看到自己的勞動果實如此豐盈,那是何等的喜悅啊!於是他常常悶悶不樂,望著書本發呆。實在煩悶得不行,他就努力去讀書,然後再把自己的心得寫下來,如此一天又一天。有一天他翻著自己寫的一本本讀書筆記,突然閃現一個念頭,讀書、思考、寫作和種田的道理不是一樣嗎,這就像耕地、播種、鋤草、收獲,他頓悟了。
於是他不再煩惱,便把自己的心思和精力放在讀書、思考和寫作上,當他在啃著一大本一大本的書籍的時候,就像在田裏翻耕著大塊大塊的土地,書中的智慧就像泥土的芳香使他陶醉,讀熟了的書就像耕熟了的地一樣使他愜意。他完全把耕田的經驗放在做學問上,他知道隻有精耕細作,才能有好的收成。
中國也有句古話“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其實對於一個真正的謀道者來說,耕耘本身就是收獲。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享受耕耘的過程。
有一位事業有成的女士說:“我今年32歲了,是一個四歲女孩的母親,1999年碩士畢業於某重點大學。現在和丈夫都在上海一家大型集團公司工作,他在做技術管理工作,我在做產品開發工作,如果大家都維持現狀的話,按目前行業的狀況,應該是過上了小康水平的生活。在房價還不貴的時候買了房,按揭還款的壓力不是很大,現在的房子已經是天價了,也有私家車,而且沒有貸款,馬上我自己的專利就出來了,估計下一步晉升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好多人還在羨慕我,但我為什麼還在困惑?”
是啊,有房有車,有晉升,沒有人會說她不幸福,她自己也不可能說自己不幸福,可為什麼還要困惑?為什麼不那麼快樂呢?
她後麵所說的道出了原委:“也許人過三十還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的確是一種悲哀,也許,把現在的工作狀態延續下去,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我真的迷惘了。但我真的能感覺到,自己的內心還有一種激情存在,雖然這激情好像沒有前幾年強烈了,我也正是害怕哪一天真的什麼想法也沒有了!”
一位著名的作家談到他早年的辛勤工作時,也有類似的想法,他說:“當我回顧那段艱難卻令人難忘的歲月時,內心卻充滿喜悅。當我的口袋裏沒有一分錢,在一個沒有爐火的小屋裏專心寫作時,我感到無比快樂。比我現在坐在舒適體麵的會客廳裏感覺到的快樂,要大得多。”
他們的想法都在證明一個道理:快樂不在衝頂,而在於攀登。也就是說快樂在於過程,不在於結果。
雲南有一個古城,氣候宜人,土地富饒,物產豐富,人們生活悠閑,節奏慢悠悠的。有一個英國紳士看到這裏的人們生活悠閑,就問一個老太太,夫人,你們這裏的人生活節奏為什麼是慢悠悠的?老太太說,先生,你說人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英國紳士想了想說,是死亡。老太太說,既然是死亡,你忙什麼?生命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
是啊,人生的最終結果就是歸於死亡,人生的過程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珍惜和擁有的財富。人生如此,做任何事情也都是這樣,懂得享受過程才會獲得真正的祥和與快樂。
有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每天都會到固定的地方釣魚,每次一大早便出了門,夕陽下伴隨著他回來的依舊是那一隻空空的竹簍。但他回來以前,卻還是一臉燦爛的笑容,向每個鄰居講述他所聞所見的趣事。人們驚訝,為什麼他付出一天的等待和付出,沒有一點收獲,卻還是滿臉笑容。他告訴人們,魚不咬我的鉤是它懂事,而我已經釣到了我的“大魚”——一天的快樂。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對於釣魚的人來說,釣魚就是他的快樂,至於收獲並不是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