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謹說:人世間的事,有兩個大戒,孔子上麵也講,一個是認命,一個是義所當為。這個認命,是認天命,做應該做的事,明知道這一條命要賠進去,為國家為天下,乃至宗教家說為救人救世,像耶穌被釘十字架,文天祥被殺頭等等;他們都很坦然,這是“托不得已”,命之所在,義之所在,不得已而為之。……
大師智慧串講
世界上至少有50%以上的人處於身心背離狀態,他們總是被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被迫說自己不喜歡說的話,他們也不喜歡自己的待遇和他人的評價,卻不得不接受。所以他們的心靈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對生活、對他人充滿了抱怨。但是一個人一生中一定要勉強自己做幾件他不願做的事,他的生命才有意義。這也就是“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的意思。
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這是人生的真諦。隻有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人活著才有價值,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隻要做好了自己該做的事,人活著就有意義。
有人常問人一生是為什麼而活,答案很簡單就兩個字“責任”。有人常問人一生什麼是該做的,答案就是承擔你的責任。什麼是責任?大家所熟悉的英國王子查爾斯對此曾有過一個通俗的解釋,他說:“責任就是那些你不願做,卻不得不去做的事。”他的這個說法道出了責任的一個重要特征,那就是責任的義務性。
能帶給自己以及別人幸福的事我們永遠都不該逃避。當一個人明白自己的責任的時候,就會想著去多做一些該做的事,而當他明白自己做的事能給自己以及別人幸福的時候,就會變得愈加勇敢……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關係著我們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後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我每天都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的勞動,我必須盡量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
愛因斯坦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科學家,他用相對論的學說,闡述了世間事物的運動規律,攀上了科學的高峰;他不僅用平易的語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品,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說的“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恐怕有許多人不理解,甚至搖頭,不同意這樣觀點。但是他接下去說清了和自己生存“有關係的”和“不認識的”兩種人,實際都是和自己“密切結合在一起的”,讓人感受到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和諧和自然。這時無論是誰,隻要有良知怕不會不同意他的觀點了。
不知何時何地曾看過這樣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奇跡的名字叫父親》。文章說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父親帶著他四歲大的女兒飄洋過海去看她的母親。當船離目的地還有三天的時候,父親麵向著窗為女兒削蘋果,突然船身的一次巨震將那把小刀深深的紮進了他的胸膛。當小女孩不知所措地趴在癱倒在地的父親身上驚恐地叫“父親”時,父親卻奇跡般地坐了起來,用手撫摸著女兒說:“父親在這兒,別怕!”說完平靜地將那把小刀從胸前撥出,慢慢地拭去了血跡。三天的時間很快地過去了。三天來,父親不斷地向女兒講述著他和她母親的故事,告訴她自己是多麼地愛她的母親。當港口在窗口出現時,女兒歡呼了起來,她終於可以見到母親了。可她此時卻沒有發現父親那越來越蒼白的臉。父親抱著女兒來到了甲板上,當他們看見女孩的母親時,那位父親把女兒放了下來,俯在她耳邊說:“告訴你的母親,我永遠愛她。”在輕輕地吻了一下女兒後,那位父親砰地倒在了地上,鮮血如泉水般從他的胸口湧出。
他的心髒三天前已被小刀刺透了,但他的生命卻延長了三天。把女兒好好的交給她的母親,也許這就是那位父親奇跡般地活了三天的原因。這三天的生命,對他來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責任。他的生命不再是單純地活著,而是為了一種責任而生存了。
無論是誰,生命對於他來說已不是他所獨有的,生命隻要存在,那麼它就是一種責任。你既然活著,那麼你就應該活活下去,因為生命是一種責任。任何一個擁有生命的人都必須承擔的責任!
責任不是給予,不是欺騙,不是勉強,不是義務。
它發自內心,來於肺腑,源於真實,行於思想。
可是,很多人眼裏,責任是一種負擔。它歪曲了責任的意義,也就褻瀆了自己的生活。
當虛無的意識與真實的世界碰撞時,生命的矛盾便產生了。《虎說》中描述的人類“無爪牙之利,無筋骨之強”,但人類卻有著興世的壯烈之舉。這兒說的大概就是一種生命的責任吧——即要在得到父母贈與的生命的同時需要付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