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修養調整自己的心境(1 / 2)

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謹說:人的個性、心境,喜歡悠遊自在,但是人類把自己的思想情緒搞得很緊張,反而不能悠遊自在,所以不能逍遙不得自由。“汝遊心於淡”,你必須修養調整自己的心境,使心境永遠是淡泊的。淡就是沒有味道,成甜苦辣酸都沒有,也就是心清如水。我們後世的形容,說得道的人止水澄清,像一片止水一樣的安詳寂靜,這就是淡的境界。這一句話,後世有一句名言,是諸葛亮講的,“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物無非是”,是個什麼呢?一切是我們自己的觀念,是唯心所生,不是唯物。

大師智慧串講

心境是一種比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緒。人隨時處在某種心境之中,隻是不一定為我們所意識到罷了。心境的不同,對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帶來影響。如果心境愉快,就好比戴上了玫瑰色的眼鏡,看什麼都是喜氣洋洋的,使人振奮樂觀,朝氣蓬勃;可如果心境不佳,眼鏡就換成了灰色,覺得一切都惹人生厭,使人頹喪悲觀,灰心喪氣。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個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業的成敗,工作學習的順利與否,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怎樣,以及健康狀況等都可能引起某種心境。

有這樣一則禪宗故事:

小和尚凡了什麼事情都發愁。他之所以憂慮,是因為覺得自己太瘦了;他覺得自己現在過的生活不夠好;他很擔憂他給別人不好的印象;他很擔憂,因為他覺得自己得了胃病,他無法讀經書……

凡了決定到九華山去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夠對他有所幫助。他上路前,師父交給他一封信並告訴他,等到了九華山之後再打開看。

凡了到九華山後覺得比在自己的廟裏更難過,因此,他拆開那封信,看看師父寫的是什麼。

師父在信上寫道:“徒兒,你現在離咱們咱勺寺廟三百多裏,但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的有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無論你的身體或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什麼毛病,因為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對各種情況的想像。總之,一個人心裏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當你了解這點以後,就回來吧。因為那樣你就醫好了。”

他師父的信使他非常生氣,凡了覺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

當時,他氣得馬上決定永遠不回自己的廟了。那天晚上,經過一座小廟,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好去,凡了就進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個時辰的天。老和尚反複強調的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

凡了坐在蒲團上,聆聽著老和尚的教誨,聽到和他師父同樣的想法——這一來就把他腦子裏所有的胡思亂想一掃而空了。

凡了覺得自己第一次能夠很清楚而理智地思想,並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傻瓜——他曾想改變這個世界和全世界上所有的人——而惟一真正需要改變的,隻是自己的心態。

第二天清早,凡了就收拾行囊回廟去了。

當晚,他就平靜而愉快地讀起了經書。

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裏。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隻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與外在的條件沒有多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