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謹說:一個人能夠推己及人,我要吃,別人也要吃,我要穿,別人也要穿,我要發財,別人也要發財;人與人之間,目的都相同,都是相等。所以“以己出經式義度人”,由你自己所需要,想到大眾也需要;也就是做一個家長,要教育孩子,就不要忘記自己當孩子的時候,這樣才容易懂孩子。可惜我們當了家長以後,就忘記自己當小孩子的時候;所以這個道理,就是講領導學。
做人的道理是應該如此,對於不及我們的人,不必討厭他,要同情他,能夠幫助的就盡量幫助他,即使不能幫助也要包容人,原諒人家一點,如果自己是對的,當然要助人,自己不對就免談。
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
大師智慧串講
人與人之間無論在好惡、情欲、癖好和意願方麵,都往往不盡相同。人類要群體而居,但人又私心很重,常願己而不顧他,很多人際衝突便因此而產生。人類要群體而居,但人又私心很重,常願己而不顧他,很多人際衝突便因此而產生。
推己及人之道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推己及人之道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原則要求我們充分為別人著想,不隻顧自己,也要顧及他人;要大公無私,把自己的好惡與別人的好惡一視同仁。這原則要求我們充分為別人著想,不隻顧自己,也要顧及他人;要大公無私,把自己的好惡與別人的好惡一視同仁。
“推己及人”,是處理人和人的關係,待人處事的最一般、最根本原則。
這一思想最早是孔子提出來的兩句話。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兩句話都見於《論語》,意思非常簡單明白,幾乎不需要作什麼解釋。自己所不希望要的,就不要加給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立足,就幫助別人也能立足;自己希望辦事都能通達順利,就也幫助別人通達順利。概括起來講就是推己及人,或者像民間講的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就是說你為人處事心裏要想到別人,不要隻想到自己;要把別人看作與自己是一樣的人,自己有什麼要求別人也會有什麼要求,自己不希望有的別人也會不希望有。這是一種平等待人,對人表示尊重,表示關心和幫助的態度。
先分享一個“此亦人子”的小故事:南宋詩人楊萬裏的妻子七十多歲了,每到天寒時都早早的起床,然後徑直走進後院的廚房裏,熟練的生火、燒水、煮粥。滿滿的一大鍋粥要熬上很長時間才行,楊夫人靜靜的等著。過了一會兒,清甜的粥香順著熱氣漸漸充滿了廚房,飄到了院子裏。院子的另一邊,仆人們伴著這熟悉的香氣陸陸續續的起床了,洗漱完畢後,到廚房接過楊夫人親自給盛的滿滿一大碗熱粥喝了起來,身心感到很溫暖。
楊夫人的兒子楊東山看到母親忙碌了一早晨,心疼的說:“天氣這麼冷,您又何苦這麼操勞呢?”夫人語重心長的說:“他們雖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牽掛的子女。現在天氣這麼冷,他們還要給我們家裏做活。讓他們喝些熱粥,胸中有些熱氣,這樣幹起活來才不會傷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