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瑾說:人世間的是非紛爭,也是愈動而愈有各種不同方麵的發展,並無一個絕對的標準。“才有是非,紛然失心。”隻有中心虛靈常住,不落在有無、虛實的任何一麵,自然可以不致屈曲一邊,了了常明,洞然燭照。
大師智慧串講
人生的一切,看《易經》隻有四個角度,吉凶悔吝。這吉凶悔吝怎麼來的,《易經》中有兩句話:“吉凶悔吝者,生手動者也。”
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動就有好有壞。再說任何一動,壞的成分四之三種,好的成分隻四之一種,所以中國人的老話,一動不如一靜。凡事一動,吉的成分隻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過這三分當中,兩分是煩惱、險阻、艱難,如此而已。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業的道理都說清了,所以儒家就知道慎於動。動就是變革,變更一個東西,譬如創業,譬如新造,這個動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慮。所以中國有句古話:一動不如一靜。也就是大師所說的“中心虛靈常住”。因為“人世間的是非紛爭,也是愈動而愈有各種不同方麵的發展,並無一個絕對的標準。”
據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記載:南宋孝宗皇帝一日到天竺和靈隱禮佛,經過飛來峰,問陪同的和尚僧輝:“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僧輝對道:“一動不如一靜。”一般地說,佛家反對身、口、意因妄動而造業。佛教有“因定發慧”之說。後引用“一動不如一靜”,指不必多此一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古文化街,有一個捏泥人的老頭子,他說出的一句話令人佩服不已。老頭子給一個顧客現場捏泥人像,事先說好了樣式和價錢。老頭子捏得挺好,但是顧客嫌自己的泥人像沒有胳膊。
顧客說:“嗨,老頭兒,這是老子嘛?怎麼沒胳膊!”
老頭子說:“先生,事先說好,捏肖像沒胳膊。”
顧客說:“哎,老子偏要胳膊!”
老頭子說:“先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肖像加胳膊不好看。”
顧客說:“加胳膊是不是加錢?老子有錢,我還怕花錢!”
老頭子說:“是啊,先生,加一條胳膊,要加10塊錢”
顧客說:“那加一條胳膊算嘛?”
老頭子說:“先生,這叫仙人指路。”
顧客說:“哎,加兩條胳膊算嘛?”
老頭子說:“先生,這叫全合人。”
顧客說:“哎,老子要是加三條胳膊呐!”
老頭子看了看他:“先生,這叫手氣太壯。”
顧客說:“哎,老子要是加四條胳膊呐!”
老頭子說:“先生,這叫形影不離。”
顧客說:“哎,老子要是加一千條胳膊呐!”
老頭子笑了:“先生,這叫千手觀音。”
顧客說:“哎,老子要是加一萬條胳膊呐!”
老頭子說:“先生,這叫萬眾一心。”
顧客說:“嘿,你這老頭兒真是問不倒。老子問你,嘛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老頭子說:“先生,捏泥人就像製造東西一樣,多一個部件就多一個損壞的機會。”
顧客說:“哎,你說得對,老子算服了你了。”
老頭子說:“先生,你要捏幾個胳膊?”
顧客說:“哎,老子不要胳膊了。”
老頭子說:“先生,請交錢吧。”
顧客心滿意足地拿著自己的泥人像走了,老頭子不慍不躁地回答真令人佩服。老頭子笑著對大家說:“諸位!不是我不會捏胳膊,捏肖像要講究幹淨利落,這樣才能保存很長時間。捏一萬條胳膊,掉了一條怎麼辦?這叫殘兵敗將。”大家哈哈大笑。然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句話卻讓人牢記在心。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從做事的角度講,不是不幹事,而是做事要講究幹淨利落。英國科學家牛頓說過:“大自然趨向最簡單!”也就是說,我們要從複雜的事務中,找到最本質的東西,而不要把很簡單的東西搞得極其複雜。然而許多人卻要把很簡單的東西,搞得極其複雜。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從南懷謹上麵的話的本質意思來說,“人世間的是非紛爭,也是愈動而愈有各種不同方麵的發展”,那麼世間將更多是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