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虛名是世界上一個最騙人的東西(1 / 2)

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謹說:世界上有一個東西最騙人的就是虛名。

我們看全世界人類的曆史,尤其中國曆史上,幾千年來每一個朝代,皇帝前麵的黨派意見紛爭,都犯了這個毛病,“德蕩乎名”。所謂讀書人想成大功立大業,但是名心去不掉,為了好名而超越了道德範圍。曆史上這樣的故事太多了,都是為了名心的驅使,知識分子最容易犯這個毛病,千萬要注意。

大師智慧串講

大師為什麼說虛名是騙人的呢?因為人往往隻看到虛名給人帶來的榮耀,卻沒有注意虛名給自己所帶來的危害。

說起虛名之害,可謂隨處可見。

以一個“大書法家”兼“大作家”為例。安徽林業廳原廳長唐懷民,人稱“大書法家”。他是安徽省書協顧問、中國林業書協副主席。2005年《中國名家書畫》精裝版台曆裏,他的名字和啟功、範曾、歐陽中石、文懷沙等排在一起。

他又稱“大作家”。他的小說《張果老外傳》印出6萬冊,到他出事時還有2萬冊沒有賣出去,“而一些單位買的書實在太多,隻好堆在倉庫或辦公室裏,後來幹脆當廢紙給賣了”。他在法庭上解釋自己的合法財產,說《張果老外傳》“收入約30萬元”。這樣一個“大書法家”兼“大作家”,最後卻成為一個大貪官,在法庭上懺悔說:“請法庭伸出正義的大手,懲罰我吧!”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貪官,是被金錢權力害的,怎麼能說是被虛名害的?沒有監督的權力,確實害人;作為誘餌的金錢美女,也確實害人。但是,老話說,無欲則剛。如果自己是一個能夠把握原則的人,對自己手中的權力、身邊的金錢美女,既不會恣意妄為,也不敢肆無忌憚。之所以一步一步墜入深淵,的確是那個貪字害的。可是,虛名能夠助長一個人的貪欲。貪實利而慕虛榮,再加上不知過、不知悔,胃口慢慢就大起來。一旦忘乎所以,必定身敗名裂。在這條軌跡上,虛名常常是驅使一個人邁上不歸之路的原動力。

生活場是名利場。自古以來,身居高位者尤其注重留名。於是,在官場就不乏這樣的現象:官大文章好,當職位達到一定級別時,粗通文墨甚至大字不識一籮筐的也能留下幾篇署名文章作為寶貴的文獻資料、精神財富了。這些文章是怎麼回事,想來大家都知道,自然是捉刀者的功勞。有的是捉刀者把文章弄出後,直接署上領導大名;也有的是以聯合署名的形式發表,領導在前,真正的作者在後麵心甘情願地做“拖鬥”。許多領導對這種做法心安理得,久而久之便在圈內成為“慣例”,人們也就習以為常見多不怪了。當然,曆史上也有位居天下之尊而不追求這種“署名”文章的。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便有一例。

《資治通鑒》第一百七十七卷載: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楊堅手下的開國元勳賀若弼撰寫了自己在隋滅陳之前提出的計策,卻冠上《禦授平陳七策》的題目,獻給隋文帝(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明明是賀若弼自己的理論成果,卻說成是領導隋文帝楊堅的思想,自己隻擔當個“整理者”的角色——至少相當於“聯合署名”吧)。沒想到,楊堅看也不看,就對賀若弼說:“你想為我揚名(提高我的理論知名度),出發點是好的,可是我並不想追求虛名,你還是把它記載到你自己的家史中去吧。”硬是沒讓賀若弼拍成馬屁。

楊堅這個人,史書上說他不愛讀書,估計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然而,不愛讀書並不妨礙他坐天下(就像現在很多人不讀書並不影響其成為大領導、大老板一樣,可見讀書並不是萬能的,哪個以為讀了書就應比不讀書的人強,就應什麼都會什麼事都能辦成,那就很有可能到頭來像梁元帝那樣怪罪書籍了)。作為一代帝王,楊堅的業績雖然不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但總的來說,應該算是過得去的一位。此人的優點之一就是做人“低調”,不圖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