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此心安處是吾鄉(6)(1 / 2)

詩人還看到,臨平山下,水邊平地,水中沙洲,那些沼澤池塘,到處開滿了火紅燦爛的荷花,遠遠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紅綠相映,分外迷人。這是五月仲夏時節,陽光映照荷塘,風光濃豔生輝。楊萬裏不是有詩這樣描寫荷塘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白居易也有詞雲:“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一樣的熱烈醒目,一樣的生機勃勃。綻放的荷花是盎然生意的展示,也是詩人快樂心情的折射。也許五月仲夏的臨平山下,正是烈日當空,酷熱難當,但是詩人感覺不到;或者說,這份炎熱被詩人的心靈屏蔽了。詩人眼中、心中隻有一大片的荷花,他為這份熱烈而歡呼,他為這份幽靜而讚歎,有花相伴的旅程注定不孤單,有荷相照的心靈注定高雅。詩人用盛開的荷花宣示了一場旅行的光明亮麗,詩人用火紅的荷花給萬千讀者帶來永遠的歡樂。

詩人經過臨平道中(臨平,山名,在浙江杭州市東北),不知道他從哪兒來,也不知道他要奔赴何方,更不知道他有何事。看不出有沒有人一路同行,我們隻看到一路風光,一路歡暢,風在輕輕地吹,柳在輕輕地搖,蜻蜓在苦苦掙紮,荷花在靜靜綻放。無一種風物不含情帶意,無一種風物不洋溢性靈。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他的心理感受,但他用如畫如詩的風光捎給我們一份對生命的感動、對自然的讚歎。

數峰無語立斜陽

村行

王禹偁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行走山川,迷花戀草,是一件很浪漫、很愜意的事情,但是也有思鄉無計、悵惘若失的心靈隱痛。作為詩人,體驗並表達這份喜憂參半的經曆,是一種釋放,一種欣慰;作為讀者,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欣賞自然風光,體味遊子情懷,絕對是一份獨特而奇妙的體驗。讀宋代大詩人王禹偁的《村行》,筆者就有這樣的感受。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詩人騎馬穿過山林小徑,山野村居的風光讓詩人深深陶醉,靜謐平和、天人合一的意境讓讀者沉迷不醒。

那是菊花初黃的深秋季節,那是夕陽斜照的傍晚,那是遠離塵囂的山居村野。詩人信馬由韁,緩步前行,不知道他從哪兒來,不知道他要走向何方,隻知道,他眼前是一片優美而神奇的風光,隻知道詩人詩興大發,信口吟詠,皆成妙章。小徑菊花開,馬兒悠悠行,山野風光好,詩興心中來。

“信馬悠悠”是無牽無掛、無拘無束的自由,是閑適散漫、隨性隨心的瀟灑。馬在山中走,人在畫中遊,不加選擇,無須分辨,滿眼皆是如畫風光,如詩景物。“野興”是詩人觸景而生、突如其來的雅興,是興致勃勃、有滋有味的詩情,褪去了喧囂塵世的浮華汙濁,帶有山野鄉村的純樸本色。一切那麼自然、真實,那麼樸素、古拙,讓人感覺輕鬆自由。也隻有在這樣落盡鉛華、不加雕飾的天然風光中,人才變得純粹而簡單。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也是無限風光的一部分啊,不要唯“人”獨尊,不要“自高自大”。你看詩人早已融入了這片風光,早已變成了與風光對話,消弭於風光的風光。

近處幽深的山穀,發出長長的回響,這是晚風的回蕩。遠處秀麗的山巒,沐浴燦爛的夕陽,無語凝眸詩人。那些可愛的棠梨樹葉兒,在晚風吹拂下,飄然而落,鍍上金色晚霞,染成胭脂美色,猶如少女羞澀的麵龐。蕎麥花開,一片雪白,芳香四溢。多麼迷人的風光,多麼平和的世界。有聲有色,有姿有態,有滋有味,有情有意,這就是詩人的高明,給聲光色態留影,把一片風景寫活。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夕陽”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萬壑本無聲,因晚風吹動而自成天籟;數峰原有語,因夕陽撫慰而靜默無聲。有無相通,意趣天成。“萬壑”是誇張,渲染千溝萬壑、山鳴穀應的浩蕩聲勢。“晚籟”是天真,凸顯風過山林、空穀傳音的悠揚。秋風吹過山穀,山林如濤如鳴,溝穀如嗚如咽,一派天籟,皆為妙音。這是山野鄉村能夠聽到的最純正、最動人的音樂,純淨自然,樸素本色,不似塵世喧囂亂耳,不似人間絲竹惑心,不似酒筵歌舞亂神。“無語”寫山峰,擬人生輝,脈脈含情。人對山而忘言,山對人而無語。山與人,天與地,契合無間,融為一體,營造了一種靜穆典雅、悠遠凝重的氛圍。人與山,如朋如友,麵麵相對,不言不語,靈犀相通。

陶靖節詩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漫不經心地一望,南山故友撞入心目,說不盡有多麼驚喜,多麼激動。這份驚喜無須言語表達,默會交流,一“見”足矣。李太白詩雲:“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天地萬物、人間萬類都在遺棄詩人,先後離詩人遠去,唯有敬亭山,與詩人不離不棄,相依相伴,而且,無言無語,久久對視。言語會破壞心靈的交流,言語會衝淡靜謐的氛圍,唯有“無語無聲”,才是山人合一,靈犀相悅!王禹偁的“數峰無語”,寫人與山的默會交流,寫人與山的閑適散淡,寫人與山的瀟灑出塵,極盡神妙,自成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