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句子,一句一景,動靜搭配,張弛相映,畫麵清新和諧,情調疏朗空靈,詩歌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愉悅的美感享受。
春夏之交,雨水較多,洪水泛漫,常常淹沒良田,衝毀道路,侵害家園。詩人看到,這個不知名的村莊,一片田園因為洪水衝毀,禾苗損毀殆盡。這個時候,人們正在補插秧苗,一行行,一列列,方方正正,整整齊齊,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農人們忙碌勞作,無暇休息,有的揮手拋秧,有的彎腰插苗,有的拉線吆喝……各家各戶,傾巢出動,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既忙碌緊張,又秩序井然。農民們知道,一年之計在於春,田園稻秧就是他們一年的希望和生活依靠,他們不能錯過農時,他們不能因為洪水損毀稻秧而棄置不管,他們用心勞作,對生活、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這種場景,有農村生活經驗的筆者體會尤深。曾記得小時候,十一二歲就跟著爺爺奶奶下田勞作,我的任務是帶一小方凳,坐在淺水秧田扯秧,然後把秧紮成把,放在水裏,等媽媽來把這些秧把挑走。爺爺和爸爸,他們體力好,就專門負責在水田插秧。爸爸插秧很有講究,秧苗與秧苗的距離要均勻,秧行要成直線,縱橫交錯,方方正正,遠遠看去就像是畫在水田裏密密麻麻的四方格子。有時候,爸爸為了把秧插得直行規整,還要先拉上繩線,然後按照尺寸插秧;當然,技術熟練以後,全靠手藝,全靠目測。爸爸是一個插秧好手,總是一上午不到的時間,就插完了大片水田。
童年的我喜歡那些橫豎規整的秧苗,喜歡那些充滿綠色的生機,更佩服爸爸那一手插秧的絕活。時至今日,每每讀到類似葉紹翁這些描寫農家春耕勞作的詩歌,總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童年,回到家鄉,回到那白水亮亮的秧田,那裏有勤勞的人們,有碧綠的稻秧,還有可敬可親的父親。田園是一道記憶永不褪色的風光,深深地烙在我的心裏。
再把目光拉近,看看村裏人家。家家戶戶養蠶忙,裏裏外外靜聲悄悄,這可是大事,養蠶織布,穿衣吃飯,樣樣都不能少,村子裏人明白這一點。江南地區,養蠶較多,禁忌也較多,不得喧嘩,不得口無遮攔,不得隨意進出,更不允許陌生人進出蠶室,蠶室要保持整齊幹淨,蠶葉要不溫不幹,行走要輕手輕腳,養蠶之前更要驅鬼避邪……總之,有許多禁忌,許多規矩,這種風俗,明代謝肇淛在《西吳枝乘》中曾有記載:“吳興以四月為蠶月,家家閉戶,官府勾攝征收及裏用閈往來慶吊,皆罷不行,謂之蠶禁。”
葉紹翁詩中隻用“忙”和“關”兩個字,就活生生地描繪出蠶農村莊特有的氛圍。雞鳴犬吠不聞,人語喧嘩不至,村裏村外安靜,人人忙忙碌碌,字裏行間透露出一種緊張有序而又安寧清靜的氛圍。當然,村居的人們是勤勞的,他們關門閉戶,侍候幼蠶,輕言細語,輕手輕腳,可謂小心謹慎,用盡心思。相比詩歌第一句的插秧場麵而言,前者熱鬧有聲,緊張有序,後者安寧清靜,忙而不亂。兩幅畫麵給人的感覺是人們勤勞能幹,心靈手巧,心思周密,熱愛生活,熱愛勞動,自有他們的歡樂和幸福。這一方天地屬於他們,他們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們忙碌在幸福的家園裏。勞動最幸福,家園最美麗,生活最快樂。
再把目光移開,詩歌三、四兩句各自描繪了一幅悠閑靜謐的圖畫,一幅是春耕晚歸圖,活潑好動的小黃牛耕田歸來,正在郊外寬闊的草地上悠悠閑閑地吃草,不時哞哞幾聲,表達自己的歡快與滿足。黃與綠,色彩配合,醒目生輝,增強了畫麵的視覺衝擊力。自由、寧靜、和諧、溫馨,這是畫麵傳達給人們的心理感受。養過牛的人對牛特有感情,尤其是詩中這樣的小黃牛,與人相親,性情溫和,乖順可愛,似乎也總能領會人的意思,很好玩,很有趣味。它很知足,很享受眼前的萋萋芳草。畫中不見人,似乎也不需要人去破壞畫麵的寧靜,去打擾小黃牛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讀得出來主人對小牛的疼愛,詩人對田園歸耕的詩意感受。
另一幅畫是竹梯閑置圖。碧綠茂密的桑葉,經過一段時間的采摘,消失殆盡,隻留下疏疏落落的枝丫。空空蕩蕩的竹梯已無用武之地,被暫時閑置在茅舍的一隅,靜無聲息,默默不語,似乎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安心安意地待在一邊,不打擾主人,也不願意被人來打擾。一個“閑”字寫出了它的寧靜悠閑,更折射出詩人的幽情雅趣。詩人向往這種寧靜,這種樸素,這種簡單。農村有農村的幸福,農村有農村的詩意,詩人發現了,並用文字記錄下來,引領我們去體驗,去分享。我們不難體會詩人的發現之喜與滿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