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軍法嚴酷(1 / 3)

北直隸鄉試之後,李儀看女兒的目光總是奇怪,看的李秀英渾身不自在。

等發榜後,李秀英才反映過原由,他父親李儀高中鄉試解元!

一省的解元,這個含金量十足,若無意外,也有近半的把握考中二甲進士。更何況,這還是北直隸的解元!

如果命好,甚至有希望衝到一甲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每一個都是名留青史的存在!

如果李儀再在會試中考的第一名,成為會元,本人又是北直隸出身,李三才族人,那麼東林力挺之下,連中三元當個狀元那就稀奇了。

這是每個讀書人的最高榮譽,與文官死後被朝廷評定諡號為文正一樣。什麼是文正,生前的行為可以當文人的表率、榜樣,就是文正。

整個大明朝,目前為止隻有兩個人完成了連中三元,第一個屬於忌諱人物,叫黃觀,不僅連中******,就連小三元也給包了,從童生縣試一路考到殿試,次次第一,被朱元璋點為狀元。後來成祖靖難,這位黃觀站錯隊,自然就成了忌諱人物。

第二個是商輅,英宗正統皇帝時考的,被當時人稱作:我朝賢佐,商公第一。

每三年一次,每次解元就那麼些,想要考中會元、狀元,競爭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所以連中三元的夢,李儀也隻是想想。

不過北直隸鄉試解元的身份,他一個二甲進士跑不了,京師裏的衙役快班剛剛報喜拿走喜錢,就有一堆人上門拜訪,忙的李儀手忙腳亂,一張臉死憋著一副一切不出所料的神情。

對一些李三才在世時,還算有交情的那夥人提出什麼姻親之類的請求,李儀連連搖頭,你們家中的那些小魚小蝦,能比的朱延平那條猛虎蛟龍?

朱延平自然也中了,鄉試第三,報喜的人上魯府報喜,東院的女眷樂的找不著北,魯衍孟神色奇怪,他竟然隻是個第二名……

魏忠賢那邊這回可是出了大力氣,顧秉謙在魏忠賢麵前十分的乖巧。本來他們的意思要酬謝魯衍孟的支援,可天啟皇帝不允許,因為這樣一來魯衍孟的名望就會大漲。

魯衍孟不行,朱延平自然也就不行,哪有徒弟名次高出師傅的?

皇帝發話了,可老魏不敢直接這麼幹,一番運作後,覺得朱延平對李秀英有意思,就點了李儀,算是酬謝朱延平。通過李儀這件事告訴魯衍孟,不是我們不給麵子,而是不敢給。

這一科參考的舉人,少了不少,那些東林子弟、向著東林的,或向東林表達投名狀的,還有厭惡閹黨的士紳子弟,就沒有參考。

毫無疑問的是,這一科的三百名進士,必然多是閹黨中人。你不表示表示,會試都過不了,更別說是皇帝把關的殿試。

李儀是李三才的堂侄,有李三才遺留的深厚人脈支持,京師士林不覺得奇怪。歲數不是問題,上一屆的狀元文震孟考的時候正好五十歲,人家是文征明的曾孫,文天祥的後裔。

唔,文震孟二十歲中舉人,天啟二年第十次入禮部考場,把名字從文從鼎改成了文震孟,一發不可收拾直接考到了狀元。算是大器晚成,至於年齡,就是一種資曆,從中舉開始折算。讓他含羞的是,萬曆四十七年,他的親外甥姚希孟就考中了三甲進士。

震孟,想來是能壓住希孟一頭的……

魯衍孟是什麼人,大家心照不宣,自然不會去質疑。

朱延平這邊,通過兩首《甲子雜詩》,奠基了才名,又是魯衍孟唯一的親傳弟子,沒有什麼大的質疑。

總的來說,士林還是可以接受這次會試的前奏,起碼看著是公平的。更關鍵的是,魯衍孟師徒不是底層士紳能得罪的,犯不著在這種事情上來回蹦躂拉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