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未怕金吾嗬醉(二)(2 / 3)

“我叫李慶之,利州人也,”真名不會說的。

“請進,”將段夫慶迎到屋中,問道:“剛才我聽門房所言,李君所言,我甚是不解。”

“我來到京城數日,聽到許多傳聞。就包括幾年前的事,與今天一樣,天皇天後去了東都,隻留太子監國。可是太子做了什麼?沒有拉攏真正有用的大臣,然後大病了一場。隨後,又上書兩位公主沒有出嫁之事,天後看到此書後會是如何作想?接著得罪了許敬宗,又接著賀蘭敏之的事情發作,讓天皇不悅。可以說,做了一連串蠢得不能再蠢的事情。但結果呢?”

段夫慶並沒有回答,而提起了幾年李威剛到唐朝發生的種種事情,又反問了一句。

結果自然平安無事,李賢遲疑地問:“是”

“無他,因為那時候,太子遇到了兩個人,有了這兩個人相助,替他想出了種種化解的方法。”

指狄仁傑與魏元忠。

更不知曲解到何處,當年狄魏二人固然有相助作用,可是李威自己知道曆史的一些走向,主動做了一些回避的舉措,這才是真正相安無事的原因。可是內幕李賢不知,這一說,似乎是那麼一回事。

“然而殿下的狄魏在何處?”

這更是蠱惑之言。有人相助的,可是李賢並沒有真正得到大義,又麵臨武則天的出擊,天下間有幾人能擋住的。當然,事實他手下確實沒有收籠到真正的人才,就是張大安,與郝處俊等人相比,也差了很多的。

“先生請明言。”李賢一彎腰,行了一個大禮,稱呼也改了。

段夫慶袒然受之,說道:“或者殿下不信,讓臣舉三例,殿下再想一想。先說太子沒有平安逃出來之前,臣在街坊上聽到一些事。知道它是真的,雖然百姓說法不一,更多有不實之處。這個不管。讓臣來替殿下分析一下,本來這樣做,亦無不可。西晉奪嫡時,國家都四分五裂了,況且殿下的作為。換作太子是殿下的處境,也許手段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殿下是如何做的?以殿下的能力,隻要派幾名幹練心腹,悄悄前往青海,繼續監視張桂東,然後看到他與吐蕃人勾結,定然知道不妙。找一個時機,乘青海失主,上下六神無主之時,將此人擊殺,往李敬玄、曹懷舜、王杲等人身上嫁禍,殿下會不會如此被動?”

到了今天,李賢也不想否認。

沉吟道:“是啊,當時我錯了。”

“錯,不是殿下之錯,是殿下屬下各臣錯了。劉邦是何人物,是因為有了張韓蕭三人相助,所以爭鼎天下成功。先主屢敗,擁有巴蜀,是諸葛相助。自古以來,說是以一天治天下人,可當真是一人治天下的,那麼要那麼多大臣將士做什麼?”

“是。”

“殿下屬下沒有能人啊。”

“是。”

“也許有人相助殿下,可是什麼人呢?一個個鼠目寸光,不知高低深淺。然後悲劇接著發生。一群人扶持殿下,強迫陛下讓你監國。可他們不知道天皇與天後的手段?當年天皇自太宗諸子中殺出來,豈隻是長孫無忌的功勞?天後從一個小宮女脫穎而出,居然成為皇後,不但成為皇後,還成為第二個聖上。這是何等的英雄,這是何等的人傑?”

“是。”

“明知道兩位聖上已經發覺,可是他們不讓殿下收斂,繼續監國,與天後爭鬥。莫要忘記了,這個天下還是天皇的。就是太子今天羽翼已滿,聲勢無人能及,還有天後相助,請問,他有沒有從青海回來,逼天皇禪讓退位?”

“沒有,”李賢羞愧地說道。

“臣聞聽此事,感到十分可惜。當時最明智的做法,是低頭認錯,讓兩位聖上印象轉好。然後再低調做人,辭去監國之職。即使不辭,也不去政事堂,閉門修書。太子安全脫圍了,殿下機會緲茫,爭也沒有用。太子不脫圍,殿下想繼承大統,也要兩位聖上恩準。這一進,全是絕壁深淵,但這一退,卻是前後變成了大川平原。殿下卻是怎麼做的,繼續逼天後羞惱,使天後開始屢屢出手。逼天皇讓權,天皇心中惱羞成怒。”

“這也錯了。”

“當然,不錯,殿下何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

“”

“再說太子回來後,你做了什麼?你與一群人很急迫。實際上是不是沒有機會?臣再問你,上九之爻是說了什麼?”

“亢龍有悔。”

“是啊,所以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民間也有一個說法,天無二日,地無二君。自太子自出重圍,億民歡慶,鞭炮聲從青海響到了長安,從長安響到了洱海,響到了南嶺,這是何等的風頭?陛下會不會因此而禪讓?沒有。沒有亦無不可,可是陛下的風頭全讓太子壓去。當時太子逃出生天,固然喜之。然而事後不久,陛下心中如何想?實際上當時就有了一些想法,否則也不會讓殿下繼續監國分權。你看,太子有了這麼大的漏洞出現,是不是無懈可擊?再說天後,天後聰明過人,才智非是你我所能想像,然而她終是一個女子。難道以後若大的國家,讓一名女子執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