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道:“還是回來好啊,不象現在”
說著,用厭惡的眼神看著李賢。
李顯不知是何人指使的,是崔家兄弟,或是皇後,但將這個創口血淋淋地撕開。倒向李賢的大臣是很多,可想登基,也是不易的,皇後這一關要過,還得要名聲與政績。修再多的書注,背上了一個弑兄的大罪,這個兄還是很得民心的太子,休想有好名聲了。政績,試問他有何政績?
太宗也弑兄弑弟,甚至讓尉遲敬德逼父親退位禪讓。但李唐興兵,李世民是開先河提出的,後來諸多戰役,李世民親自指揮,可以說李唐的基業一半是李世民生生打出來的。所以大臣不反對。李賢若是這樣做,死得多快就會有多快。
還是太子回來好啊。
劉仁軌也想念了。
青海戰役再度拉開,牽扯兵力嘛。
不過計劃做了修改,讓武居寂出兵,不是不計後果出兵,穩步前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隻要牽製住駐紮積石山東麓的吐蕃一部分軍隊即可。戰事主要在青海拉開的。
婁師德與黑齒常之繼續從莫門道與黑峽川吸引吐蕃的兵力,契苾明帶著主力大軍撲向了宛肅城,這一路發生了一係列的血戰。吐蕃人也有守城武器的,將火藥繳到後,拆開來研究。
那有那麼好研究的,原料隻有三樣,打磨成了細末,再用水團成顆粒。就能能研究出來成份,還有比例,就是提煉純硝技術,對現在的吐蕃人來說,也是一個不可攻克的難題。
與之相同的,還有投石機、陌刀、伏遠弩、角弓弩,吐蕃人也想得到這個技術,實物多次得到過,可至今研究卻沒有進展。但給了吐蕃人的一些思路,對原來的投石機進行了一些改進。
天冷,弓箭的作用降低,但投石機還起作用的。
不過知道太子即將離開積石山,裴行儉做得很理性,放過了宛肅城,卻沿途攻打各個小的關卡,正好是投石機覆蓋的範圍。吐蕃人也不示弱,攻城守城是他們所短,於是多次出擊,與唐軍進行了野戰。
可是將吐蕃人的視線吸引到南方後,裴行儉又親自率軍出石城山道,薛訥等人出湟北道,兩相呼應,將吐蕃在赤嶺上的大營擊潰。又動用了一些奇兵,出了長寧川道,大雪山,這是一段很辛苦的道路。然後來到大拔鬥穀背後,與裴行儉大軍南北夾攻,付出了近兩千名士兵生命之後,將這個重要的關卡重新拿了下來。
但沒有停息下來,再次出軍,進攻魚尾軍大營,然後海北道起,將吐穀渾百姓象趕牛羊一樣,往河湟趕。幾乎將這幾千平方公裏的所有百姓擄之一空,牛馬羊留下來,或是犒勞三軍,或者與吐穀渾百姓送到內陸。
諾曷缽聽說後又趕過來討要,裴行儉問了一句:“大汗,為什麼我們大唐太子身陷險境?論欽陵此次動用了三十萬軍隊,你莫要告訴我這些全是吐蕃人的軍隊。還有,他們的糧草是誰提供的?”
諾曷缽嚅嚅地說道:“當初太子可是答應過我的。”
“那麼你與太子去說吧。”
諾曷缽羞慚離去。
這也是裴行儉與李威多次交談後的感受。教李威兵法,不能死板地去教,那也學不好,隻好邊講邊討論。也說了一些問題,比如百姓,唐朝不是地不夠用,是侵並土地現象嚴重,實際上地是夠用的。相反,是百姓不夠多。現在三千四萬百姓,一征調幾十萬大軍,馬上就有了壓力。可若有一億百姓呢?吐蕃也是如此,征調一次幾十萬大軍的大會戰,最少幾年經濟才能緩解過來。
這些百姓打散了,又不需要顧他們感受,幾十年後,要麼生存下去融為一體,要麼死亡。死就死唄。吐穀渾百姓越少,吐蕃能抽的兵力就越少,得到的後勤就越發困難。
這個辦法,也符合這對師徒的想法與理念。
這場戰役持續的時間很長,一直持續到三月才結束,唐朝軍隊前後犧牲了近兩萬名士兵,打得很慘烈的。吐蕃也付出了三萬多士兵犧牲的代價。自去年夏天以來,青海戰事幾乎沒有停息過,雙方犧牲的將士達到了二十多萬人,成了名副其實的絞肉機。但正是因為這個慘烈,牢牢地將幾十萬吐蕃大軍牽扯在青海。
同樣重要的,否則單憑沒祿氏,這一行還是凶險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