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尾是人體的一種退化器官,長約7~9厘米,直徑約0.5厘米,位於腹部的右下方,盲腸內側,近端與盲腸相通,遠端閉鎖。
1.闌尾的結構
闌尾又被稱為蚓突,是細長彎曲的盲管,在腹部的右下方,位於盲腸與回腸之間。闌尾的長度平均7~9厘米,也可變動於2~20厘米之間,上端開口於盲腸,開口處也有不太明顯的半月形粘膜皺襞。根部連於盲腸的後內側壁,遠端遊離並閉鎖,活動範圍位置因人而異,變化很大,受係膜等的影響,闌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
闌尾的根部位置較恒定,三條結腸帶向下,都延伸到闌尾根部,作為尋找闌尾的標誌。在闌尾的係膜內有闌尾動、靜脈,其根部處於三條結腸帶集中的部位。闌尾根部在體表的投影,一般在右髂前上棘到臍連線的外1/3處,此處稱闌尾點,又叫麥氏點,闌尾炎時,此處常有明顯壓痛。
2.闌尾的功能
由於人的闌尾比較小,附著在大腸上,沒有直接幫助消化。於是很多人認為闌尾對人體而言已經毫無用處,因此生物學家認為,人類的闌尾是我們植食性祖先遺留下來的已經退化的器官。甚至古生物學家阿爾弗萊·羅默爾還曾經這樣說過闌尾:“它最大的用處恐怕就是給外科醫生帶來了滾滾財源。”
實則不然,現代醫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對闌尾功能有了更多新的認識,美國曾有一個生理學教授勞倫·馬丁通過研究最近指出,闌尾在胎兒和青少年時期起有重要的作用。他指出,人類胚胎在發育到第11周左右,在闌尾中就已出現了內分泌細胞。胎兒闌尾的這些內分泌細胞,已經產生了種種生物氨和肽激素,以及有助於生物學控製(自我平衡)機製的化合物。
胎兒出生後,淋巴組織開始少量積聚在闌尾中,在20~30歲時達到最高峰,以後迅速下降,到了60歲後完全消失。在人類的發育早期,闌尾作為一種淋巴器官,有助於B淋巴細胞的成熟。闌尾的功能還包括使白細胞對各種抗原或存在於胃腸道的異物產生影響,這樣闌尾就有可能抑製破壞血液和淋巴產生的體液抗體反應,促進了局部的免疫功能。闌尾又像胃腸道其它部位很薄的派爾淋巴集合小結構———從腸道內容物中吸收抗原並對這些內容物產生反應。這個局部免疫係統在生物及控製食物、藥品、微生物和病毒抗原方麵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看來,闌尾還是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我們應善待闌尾。
3.闌尾炎的信號及治療
(1)闌尾炎的症狀
①腹痛為闌尾炎的首發症狀,主要為右下腹固定點的壓痛和反跳痛常在右下腹;身體微熱,厭食,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症狀。其中單純性闌尾炎的體溫多在37.5~38.0℃之間,化膿性和穿孔性闌尾炎時,體溫較高,可達39℃左右,極少數病人出現寒戰高燒,體溫可升到40℃以上。
(2)闌尾炎的原因
(1)闌尾損傷:糞石、食物殘渣、毛發團塊、腸道寄生蟲等滯留在闌尾狹窄的管腔內,闌尾發生損傷而腫脹、扭曲,從而引發闌尾炎。
(2)病菌因素:闌尾壁上有豐富的淋巴組織,病菌可經血循環進入闌尾引起急性炎症,發生紅、腫、疼痛。
(3)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飲食生冷和不潔食物、便秘、急速奔走、精神緊張,導致腸功能紊亂,妨礙闌尾的血循環和排空,為細菌感染創造了條件。常見的致病菌有大腸杆菌、厭氧菌。
(3)闌尾炎的治療
①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症狀體征典型,而且以往有過類似發作史,應做闌尾切除術。
②急性單純性闌尾炎:首次發病時,症狀體征較輕,發病緩慢,經用抗感染治療可治愈,一般不需手術,經治療後效果不理想,病情加重,可行闌尾切除術。
③急性化膿性或壞疽性闌尾炎:發病急,有明顯的轉移性右下腹痛並且比較劇烈,盡量選擇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