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膽囊的常識及保健(1 / 3)

膽囊分底、體、頸三部,頸部連膽囊管。膽囊壁由粘膜、肌層和外膜三層組成。粘膜有發達的皺襞。膽囊收縮排空時,皺襞高大而分支;膽囊充盈時,皺臂減少變矮。

1.膽囊的結構

膽道就是那些將肝髒分泌的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的管道結構。一般包括肝內膽道和肝外膽道兩部分。肝內膽道有膽小管、閏管、小葉間膽管及左、右肝管;肝外膽道包括肝總管、膽囊管、膽總管和膽囊。

2.膽囊的生理功能

(1)儲存膽汁

一個饑餓的人(即非消化期間),膽汁儲存在膽囊內,當消化需要的時候,再由膽囊排出,所以膽囊被稱為“膽汁倉庫”。同時又起到緩衝膽道壓力的作用。

(2)濃縮膽汁

金黃色堿性肝膽汁中的大部分水和電解質,由膽囊粘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膽汁中有效成分儲存在膽囊內,變成棕黃色或墨綠色呈弱酸性的膽囊膽汁。

(3)分泌粘液

膽囊粘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粘液20毫升,保護膽道粘膜,不受濃縮膽汁的侵蝕和溶解。

(4)排空

進食3~5分鍾後,食物經十二指腸,刺激十二指腸粘膜,產生一種激素叫縮膽囊素,使膽囊收縮,將膽囊內膽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腸,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膽汁同時,也將膽道內的細菌與膽汁一起排出體外。一般講,進食脂肪半小時,膽囊即可排空。

3.膽囊炎的征兆及治療

(1)膽囊炎的症狀

①急性膽囊炎:可出現右上腹撐脹疼痛,體位改變和呼吸時疼痛加劇,右肩或後背部放射性疼痛,高熱,寒顫,並可有惡心,嘔吐。慢性膽囊炎,常出現消化不良,上腹不適或鈍疼,可有惡心,腹脹及噯氣,進食油膩食物後加劇。

②慢性膽囊炎:症狀、體征不典型。多數表現為膽源性消化不良,厭油膩食物、上腹部悶脹、噯氣、胃部灼熱等,與潰瘍病或慢性闌尾炎近似;有時因結石梗阻膽囊管,可呈急性發作,但當結石移動、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轉。體查,膽囊區可有輕度壓痛或叩擊痛;若膽囊積水,常能捫及圓形、光滑的囊性腫塊。

(2)膽囊炎的原因

①疾病因素:結石在膽囊管嵌頓引起梗阻、膽囊內膽汁鬱積,濃縮的膽鹽損害膽囊粘膜引起炎症。少數情況可能有蛔蟲竄入膽管膽囊,除造成機械刺激外,隨之帶入致病菌,引起感染。也可因膽囊、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功能失調等,均能引起膽道排空障礙、膽汁滯留,使膽囊受化學刺激和細菌感染成為可能。

②細菌感染:全身感染或局部病灶之病菌經血行、淋巴、膽道、腸道,或鄰近器官炎症擴散等途徑侵入,寄生蟲的侵入及其帶入的細菌等均是造成膽囊炎的重要原因。

③化學刺激:部分的急性膽囊炎可能是由於創傷、化學刺激所致。當嚴重創傷和大手術後,膽囊的收縮功能下降,膽汁淤滯、膽汁酸鹽濃度增高,刺激膽囊粘膜致病,感染時,可有胰液返入膽囊而引起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

(3)膽囊炎的治療

①急性膽囊炎的治療

一般治療:臥床休息,給易消化的流質飲食,忌油膩食物,嚴重者禁食、胃腸減壓,靜脈補充營養、水及電解質。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注意有解痙、鎮痛藥物治療,抗菌治療,利膽治療等幾種。

手術治療:發生壞死、化膿、穿孔、嵌頓結石者,應及時外科手術治療,行膽囊切除或膽囊造瘺。

②慢性膽囊炎

手術治療:慢性膽囊炎伴有膽石者,應行膽囊切除術。手術一般擇期在膽囊炎發作2個月後進行,這樣可減少膽囊周圍的粘連與膽囊水腫。

綜合治療:低脂飲食,口服利膽藥,如硫酸鎂、消炎利膽片、清肝利膽口服液、保膽健素等;應用熊去氧膽酸、鵝去氧膽酸、消石素等溶石;有寄生蟲感染者應當驅蟲治療。

4.膽囊結石的原因及治療

(1)膽囊結石的症狀

膽囊結石早期無明顯症狀,有時伴輕微不適被誤認為是胃病而沒及時確診。少數單發的大的膽固醇結石,很少產生症狀,個別在體檢時偶然發現。膽囊內的小結石可嵌頓於膽囊頸部,引起臨床特征,尤其在進油膩食物後膽囊收縮,或睡眠時由於體位改變,使症狀加劇。

當膽石嵌於膽囊頸部時,造成急性梗阻,導致膽囊內壓增高,但隻不能通過膽囊頸、管排出引起臨床症狀。膽絞痛是其典型的首發症狀,呈持續性右上腹痛陣發加劇,向右肩背放射,常伴惡心、嘔吐,幾小時後可自行緩解。如膽囊結石嵌頓不緩解,則膽囊增大、積液,合並感染時可發展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或膽囊壞疽。如膽囊結石較小,可通過膽囊管排入膽總管,膽絞痛症狀暫時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