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膽囊結石的原因
①營養方麵:不能按時進餐,膽汁在膽囊內瀦留時間過長;長期禁食、靜脈內營養,可導致膽囊內膽汁淤滯,結石形成;長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膳食使體內膽固醇增加或肝髒合成膽固醇量增多,造成膽汁中膽固醇過飽和。
②疾病因素:膽道感染,膽囊壁發炎,其收縮功能減退;某些腸道疾病由於喪失了膽鹽,也使膽固醇處於相對過飽和狀態;某些溶血性疾病或肝硬變時也可導致膽囊結石;由於妊娠引起的膽汁淤滯,神經係統平衡失調,也可引起膽囊結石。
③手術因素:胃大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經幹切斷術後,也可使膽囊排空延遲,利於膽石的形成。
④其他因素:長期精神緊張、抑鬱;遺傳;髒器結構異常也可導致膽石的形成。
(3)膽囊結石的治療
①手術治療:針對膽囊結石的治療,過去都用開腹手術,近幾年用腹腔鏡監視下切除膽囊,有切口小、痛苦輕、出血少、對髒器功能幹擾輕、恢複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但合並有急性膽囊炎、膽囊穿孔、膽囊內瘺和膽囊癌的病人仍應用開腹手術治療。
②藥物溶石治療:體外衝擊波碎石,用於膽囊功能良好,直徑小於2厘米的單發陰性結石;膽囊置管用甲基叔丁醚溶石,用於膽囊功能良好,且膽囊與肝髒接觸麵較大易於置管的病人,可溶解膽固醇結石;經皮膽囊鏡碎石取石。這幾種方法雖有一定效果,除有合並症或副作用外,尚有一個問題就是結石容易複發。
5.膽囊息肉的信號及治療
(1)膽囊息肉的症狀
膽囊息肉40%的患者均無明顯症狀,其隱散性較強,不被人們發現,隻有在B超體檢時才發現,並向右肩及右後背部放射,常有腹瀉、惡心、嘔吐、厭油等消化不良症狀,極少數患者有發熱、黃疸,主要體征為右上腹區壓痛,較明顯,對人體影響主要表現在消化係統異常,肝功能異常,並有8~15%患者癌變。
(2)膽囊息肉的原因
膽固醇型:約占膽囊息肉病人的80%以上,人體分泌出來的膽汁不能被正常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久而久之形成了膽固醇的沉澱,從而形成了膽囊息肉。
炎性息肉型:約占膽囊息肉病人的10%左右,由慢性膽囊炎引起形成息肉。
腺體瘤型:膽囊內腺瘤病變突起形成,約占膽囊息肉病人7%左右。
血管瘤型:膽囊內毛細血變形引起,約占膽囊息肉病人3%左右。
(3)膽囊息肉的治療
膽囊息肉是一種多發病,分為單發性膽囊息肉和多發性膽囊息肉兩種,得了此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
對於單發性膽囊息肉來說,如果息肉較小,手術切除後可能僅為膽固醇結晶。但假如確診為多發性膽囊息肉,或體積較大的息肉,一般應考慮手術切除膽囊。否則,假如息肉惡變,成為膽囊癌,其預後極差,多數病人在發病數月內死亡。
對於息肉較小,又不願意手術者,應當嚴密隨訪,定期複查B超,如發生變化應盡早手術,現在膽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鏡手術,創傷小恢複快,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息肉直徑在1厘米以下的,可采用非手術及中藥治療。
6.膽囊癌的原因及治療
(1)膽囊癌的症狀
膽囊癌起病隱襲,早期大多無症狀。主要臨床表現為中上腹或右上腹疼痛,間歇性或持續性、鈍痛或絞痛,進行性加重。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背、胸等處,有時很難與膽石病相區別。消瘦、黃疸也較常見並可有食欲不振、軟弱、惡心和嘔吐等。有時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膽囊炎。右上腹捫及塊物者約占半數。晚期可出現肝大、發熱和腹水。
(2)膽囊癌的原因
膽囊癌患者伴膽石病者占60%~90%,膽石病患者中患膽囊癌者占3%~14%,因此一般認為慢性膽囊炎、膽石病與膽囊癌的發生密切有關。膽汁鬱積、膽固醇代謝失常、炎症性腸病、遺傳因素、性激素、X線照射、膽汁內的致癌因子、良性腫瘤惡變等也都被假設為膽囊癌的發病因素,但均無可靠的證據。目前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