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麵講的整體思維、主體思維、類比聯想思維,古人統稱為象數思維。整體思維是就天人物我的整體關係言,主體思維是就感悟聯想的目的、標準皆以主體需求言,類比聯想思維是就感發聯想的本體、喻體的相似、相關關係言,我們是從不同角度分析古人所說的象數思維。象數思維是就感悟聯想起始點的物象本體言,思維過程中始終未脫離象數。
傳說中,伏羲因河圖洛書而發明陰陽符號,重疊為三,形成八卦,再將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直到文王“拘羑裏而演《周易》”,才給六十四卦係上卦爻辭。從伏羲到文王的三千年間隻有符號,沒有卦爻辭,隻是按照陰陽符號、八卦卦象的不同組合關係預測未來,逐漸形成、積澱了一些象數規則。
文王是根據三千年來形成的象數規則感悟卦爻象而給六十四卦係上卦爻辭。也就是說,要讀解、接近《周易》古經卦爻辭的本義,必須了解象數思維的具體規則。這些象數規則是破解《周易》古經奧秘的密碼。
《周易》的推導占斷,從某一卦言,既要看單個卦象的喻意,還要看上下兩卦象的關係;對某一爻而言,既要看某一爻的時空之位,還要看與上下其他爻的關係,要經過一個非常複雜而且完整的綜合的整體考量之後才做出的,不是一見到某種象就做出來了,有多種條件互相製約、互相影響、互相聯係著,這是一個很煩瑣的過程。
卦爻象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符號係統,它是深層多維的。有象、數、位、中、時等多個維度,在每個維度上都是可以合理推演的。
1。象
象數是《周易》用來表達義理的特殊方式。《周易》的義理寓於象數,其象數則蘊含著義理;象數是外在的載體,義理是內在的精神實質。這是《周易》象征特色的體現,所以《周易》在《左傳》中也被稱為《易象》。
“象”是可以看到的具體物象,是“天垂象”,是上天所垂示的物象,顯示天意的工具。“象”有兩種,一為“卦象”,即八卦與六十四卦所象征的事物,《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等;二為“爻象”,即卦中各爻所象征的事物,如《乾·初九》“潛龍”等。
2。數
按照“象”、“數”之間的邏輯關係表述,應當為“數象”,“數”是“象”的定語,由時間、空間等維度確定“象”的性質。
“數”有兩種:一為“陰陽數”,如奇為陽數,偶為陰數;二為“爻數”,即爻的位次。
“數”又可體現為“空間之數”,如卦與爻的空間位置,如每卦第六爻稱為“上六”或“上九”,“上”與“下”對應,屬於空間的範疇,意謂六爻象征著不同的空間。還可體現為“時間之數”,每卦第一爻稱為“初”,“初”與“終”對應,屬於時間範疇,意謂六爻象征著不同的時間。也就是說要從時空四維感悟卦爻象,如《乾》卦的“初九:潛龍”意謂冬天(時間數)、地下(空間數)的龍(象);“九二:見龍在田”意謂春天、地上的龍;“九五:飛龍在天”意謂夏天、天上的龍;“上九:亢龍有悔”意謂秋天、天上的龍,不同時空的龍蘊含不同的義理。
六十四卦也可理解為六十四卦時,六十四種情境,如“困”之時、“隨”之時、“需”之時等。
“象”與“數”是不可分的,“象”正是在“數”的時空變化中發生變化的,《周易》正是探討這千變萬化中的規律,並運用這規律預測未來、助人決策。
《周易》通過象數感悟義理,卦名也是義理的體現,卦名也是由象數感悟而來。《周易》卦名主要由符號、卦象、卦德三個角度感悟,三個角度都與象數有關,如“山雷頤”(ほ)、“火雷噬嗑”(び)等,就是從六爻符號感悟出的,“頤”是把六爻感悟為人之口,初九、上九兩陽爻為上下嘴唇,中間四陰爻為上下牙齒,再從“口”中感悟出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等義理。“噬嗑”是口中有物,九四是口中之物。六個符號的組合也可看做是廣義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