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周易》的類比聯想思維(5)(1 / 1)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又可比喻胸懷廣大。

水置一器一地,永遠是“水平”的,水又可比喻為公正循法。

水經千溝萬壑,奔湧向前,勢不可擋,水又可比喻勇猛果敢。

水去不可複返,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還可以列舉很多,這些比喻感悟是形象的,但又都是朦矓的,並不必然指向某種道德。

《周易》類比聯想的靈活性,是指象數可以生發新的意義。由於可變通的特性,某個象符的不同語義之間、不同象符的語義之間,乃至不同象符花樣的含義之間也比較容易出現意思上的關聯,由此而更增強它的預言功能。增強對於易象的理解維度和活力,以增大象與辭深層接觸的可能。更具體地講就是要去發現象數內部的更多樣的結構轉換力,以及這些似乎是形式上的轉換方式與取象語義的呼應。這恰是《易傳》最強調的易象“變通”、“趣時”和易辭“曲中”的特性。

解釋的開放性,是指同一爻,不同的解釋者會有不同的解釋;同一解釋者,麵對不同情況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周易》象數與占斷辭間的關係是模糊、靈活、開放的,占者對卦爻辭的解釋也同樣是模糊、靈活、開放的。解釋有巨大的空間,卦爻辭表示的可以是現在進行時的過程,也可以是將來時的結果。如果占斷為“凶”,“過程”問題不大,可以改變;結果就不好了。

解釋卦爻辭要“觀象由人”、“吉凶由人”。

比如“羝羊觸藩”,對於勇於進取、深謀遠慮、但一時遭難的人,這可能就是“現在進行時”,隻是一過程,就要強調“艱則吉”的結果;對於優柔寡斷、斤斤計較的人,“進退兩難”的狀態可能要伴隨他終生,既是“現在進行時”,又是“將來時”,既是過程,又是結果。

又如:

《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四逼近君位,處境危險,要謹言慎行。紮緊囊口,無過錯,無讚譽,才能免遭危害,說明謹慎小心才能不惹禍患。指出慎其言行以免禍之道。知機的君子,能夠以陰(爻)居陰(位),以柔德自處,慎之又慎,行謙退自守之道,故處位不利而能“無咎”。有咎當然會獲罪,有譽則可能遭忌,又何嚐是福?最佳對策便是“無咎無譽”,做到既沒有過失,也沒有榮譽,這便是免禍之道。孔子說:“敏於事而慎於言。”

“括囊”,對於鋒芒畢露、好評議時世、好為人師、好品評人物、好發表意見,且職位又在副職以下者,要勸其收斂,改變現狀,向“括囊”靠攏。

對於胸無點墨、窩窩囊囊平庸之輩,“括囊”恐怕是結果。

對於勤奮好學、理想遠大者,“括囊”可能僅僅是過程,就要堅定信心,脫穎而出隻是時間問題。

對於淡泊寧靜、謙退自守者,“括囊”則是一種人生境界,無禍無過即是福。

《易傳》的作者已經看出這樣一個解釋學的形式,“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係辭焉以盡其言”。對《易傳》的讚美主要集中於易象的“簡易”和“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之上,順而延之於“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五、類比聯想思維方式產生的原因

類比聯想思維方式產生的原因很多,大體說來可能有這樣一些:

從語言(思維、交流、說理的工具)的發展上看,表示具象意義的詞語的發生比表達抽象意義的詞語要早。人類語言的發展,是由具體到抽象,先有具體實物,再有抽象概念的發展。首先認識實物的物象,所使用的詞都是他們所接觸的實物符號,在他們的語言中,沒有包括同一性質的物群的種屬詞彙,也沒有表示一般概念的詞語。隨著思維的發展,他們逐漸地把某些專用名詞移用到相關的物類,表示物類的共同性質,由此產生了表達取象思維的用語。其特點是語言中尚沒有這個詞語,而找一個與之相近的、在某方麵有關的實物表示出來。例如:“像石頭”表示“硬”,“像太陽”表示“熱”、“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