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弗雷澤《金枝》指出,原始巫術“所依據的思想原則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一是所謂同類相生,或謂結果可以影響原因。第二是凡接觸過的物體,在脫離接觸以後,仍然可以繼續相互發生作用。前者稱之為相似律;後者稱之為接觸律或感染律。根據相似律,通過模仿,就可以產生巫術施行者所希望達到的任何效果”。原始思維認為“萬物有靈”,人與自然之間存在一種情感或神意的溝通。
簡言之,原始巫術的思想原則是:隻要相似相關就存在情意事理的關聯。若是,從思維方式的角度就可以比較清晰地體察《周易》“立象明意”、《詩經》“比興”、諸子“類推”發生的根本原因了。
四、類比聯想思維方式的特點:模糊、靈活、開放
類比聯想思維方式的模糊性,是指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所推知的事理不夠明確,具有很大的歧義性,因為外物與人事之間存在太多的相似性,並且僅僅是相似而已,並不具有真正邏輯意義上的聯係,並不能必然地指向某種意義。並且它缺乏必要的背景敘述,以致於見仁見智,公說婆說,甚或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這種模糊性又是因為靠想象這一媒介而造成的。如上述“枯楊生稊”與“老夫得其女妻”之間的所謂聯係,完全是靠想象得來的,靠想象把自然界的反枯為榮現象和社會生活中的“老夫得其女妻”聯係起來,推論出“無不利”,其模糊性可謂大矣。
我們來看兩卦卦象:
《師》(さ坎下坤上),“地水師”。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比》(な坤下坎上),“水地比”。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同樣是水,一個在地下,一個在地上,卻有不同的解釋。“地中有水”,它說是“容民畜眾”,因為這個卦是“師”卦,“師”就是軍隊,這一卦主要講用兵的道理,在當時那種兵器條件下,取勝的重要因素是人,武器還沒有占絕對的重要地位,人多取勝的可能性就偏大,所以從水中感悟出“君子以容民畜眾”。
《比》卦正好相反,水在大地上麵了,那不就是湖泊嘛,《比》卦講的是密、近,是一種外交政策,由水與大地的關係感悟出團結的重要性。“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前麵把水比作老百姓,這個把水比作諸侯了。天子要想成就大業,不顧及諸侯的利益,部下的利益,你就是孤家寡人;所以你要想成功,不僅要容民畜眾,還要和諸侯國之間建立友好關係,得到百姓的支持,得到諸侯的支持,你這個基業才能穩固持久。
本來自然現象,地上水,地下水,我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打仗和團結,這就是《周易》運用類比聯想思維方式做出的感悟。它就把這個地上水、地下水作為理論依據進行推理判斷。所以從說理上講,這就是論證了。
古人常以水喻道德和某種人生感悟,水與道德、人生感悟之間有太多的相似性,不僅可以比喻“容民畜眾”、“親諸侯”,還可以比喻多種道德與感悟。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裏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有道德的人像水處在低下的地方一樣的謙虛,心就像水一樣的淵博沉靜,付出就像水滋養萬物一樣的不求回報,言行就像水映照萬物的清晰一樣有誠信,為政就像水除汙垢一樣有政績,做事就像水能方能圓一樣的有最好的功用,行動就像水能隨順外物變化一樣的順應時勢,有道德的人就像水的不爭,因為不計較,所以沒有怨尤。
水至柔,卻柔而有骨,滴水穿石,“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又可比喻堅忍。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執,與時俱進、因勢而變,又可比喻靈活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