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研究乳腺癌(1)(3 / 3)

這個實驗,讓我回憶起儲存在腦海中的一個事件。

我國黑龍江有兩個農場,曾一度發現農場中癌症患者驟升。營養學專家於若木得知後,立即深入當地調查,認為原因是該地區嚴重缺硒,建議有關方麵對農作物施硒肥解決貧硒問題。後來農場在農作物生長期用飛機低空向葉麵噴亞硒酸鈉,使植物的葉片充分吸收,農作物就成了富硒作物。農場人吃了富硒糧食以後,癌症的發病率就明顯降低。

硒是一種微量元素,希臘人把硒稱為月亮女神寒勒涅,就是讚美硒的戰勝癌魔的能力。

“硒對抗癌的潛力可以歸因於它的抗氧化特性。因為硒是穀胱甘肽過氧化酶合成的成分,它可防止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抑製可能成為致癌因素的過氧化物和自由基的形成。”

醫學書上對硒的抗癌道理講得很專業,太難懂,特別是什麼叫過氧化物?什麼叫自由基?我努力學習後,試著把它們“平民化”。

人的生存離不開氧,通常吸進體內的氧氣絕大部分都被正常利用了,而剩餘的氧就形成了過氧化物,在體內“瞎轉”變成了自由基。當人體自身沒有能力清除它時,大量積聚在體內的自由基就像氧化作用腐蝕金屬一樣,導致各種疾病,包括癌症。

我們曾經以為,在這個世界上,細菌和病毒是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兩大宿敵,卻疏忽了這個比細菌和病毒更凶險、更隱蔽、更難對付的敵人——自由基,也叫過氧化物。打個形象的比方,過氧化物就像“火”,能夠澆滅這“火”的物質就是抗氧化物。抗氧化物能讓身體的代謝達到平衡,不生病。

如果我們把抗癌看作是一場戰爭的話,那這場戰爭的敵我分析圖,是否應該是這樣的:

敵人: 自由基

主力部隊: 患者、醫生

支援部隊: 親友團

前線武器: 抗氧化物(硒、維生素C、維生素E、類胡蘿卜素等)

後方武器: 維生素B族、葉酸等

敵軍增援: 可導致身體產生更多自由基的條件(環境、情誌、壓力、不良生活方式等)

這樣的比喻,硒在抗癌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不要遲疑了,我必須馬上補充微量元素硒。補充多少量?劑量決定質量。硒的有用性和有毒性是互為存在的,不可小視。我反複查閱了各種有關書籍,根據我的病,安全劑量應該是每天 400微克。

我周圍的朋友,在我的遊說下,也紛紛加入了防癌的行列。當然,我建議他們的服硒劑量是保健量。

接下來我關心的是哪些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硒?一查,好多呢!比如豆類、芝麻、蝦、大蒜、蘑菇、小米、板栗和動物內髒等。除了動物內髒外,其他的食物都列入了我平時的食譜中。

我有時會問自己:為什麼別人不生病,而你會生病?中國人回答:是因為體質差。

而國外科學家斷言:百病皆從體液趨酸化開始。當人體體液的pH值(即酸堿度)正常時,體細胞和免疫細胞的活性最強,能夠吞噬和消滅壞細胞。而在酸性體液環境中,免疫細胞的“火眼金睛”作用就下降了。所以癌症患者百分之百是酸性體質,酸性體質的環境使癌細胞極易生長與擴散。

最近,中國中醫研究院的管勝文教授指出,通過對癌症病人的研究表明,發現他們有3個共同的特征,即體質呈酸性、嚴重缺乏微量元素硒和嚴重缺乏維生素C。

事情很清楚,無論是用藥物消滅癌細胞,還是用食物增加營養,如果不改善自身的酸性體質,癌細胞還會生生不息。就好比放在陰暗潮濕牆角邊的一塊稍稍腐爛的木頭,如果不首先把它放到太陽底下,改變它的處置環境,而隻是挖去它的腐爛處,然後又將其放回原處,那它仍舊會繼續腐爛、腐爛,直至無可救藥。

美國、日本等國的腫瘤醫學專家在大聲疾呼,預防和治療腫瘤,必須從根本上改善人體的酸性體質,而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直接補充甲殼素(醫學名叫幾丁聚糖),也稱“第六要素”。它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堿性動物纖維(蟹和蝦的提取物),是一種生物堿,它的醫學功能是中和血液中的酸性物質,因為癌細胞在弱堿性環境中就不容易生存了。

經過如此這番的推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所謂的“作戰方案”中疏忽了“敵人”之所以存在的“內環境”。如果我們首先改變這個“內環境”,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呢?

我明白了:迅速改變自身的酸性體質已刻不容緩了。於是,“第六要素”立馬就成了我的治療方案中,繼月見草油膠囊和硒之後的第三把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