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社會47(1 / 3)

瑟洛·威德

50年的記者

瑟洛·威德,美國資深新聞工作者,於1797年11月15日出生在紐約州格林郡的卡茨基爾。為了能轉換命運,碰碰運氣,他父母從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移民至此。他父親喬爾·威德是位誠實守信,正直勤奮的車夫,但他時運不濟,無論如何努力工作,他總是經常落得債務纏身,身陷圇圄。在瑟洛的回憶中,探望獄中受監禁或生活受限製的父親占他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順便提一下,瑟洛·威德起初叫愛德華·瑟洛,是一位領主的名字,但他很快就換了名字。在共和國初期,當時很少或沒有為窮孩子提供受教育機會的學校,所以,瑟洛小時隻能呆在家裏幫家幹活補貼家用,偶爾他也能跑跑腿和幹零活。10歲那年,瑟洛開始自謀生計。開始時,他應招成了一名船上的侍者,後來成了傑弗遜號船上的甲板水手,再後來又在漫遊者號船上工作. 瑟洛整個夏天都是在船上度過的,一月能賺幾美元,都高高興興地把錢寄回家。在海上航行一年之後,因為爬桅杆時,他無法忍受暈船給他帶來的極大痛苦,所以他辭掉了這份工作。在這段航海經曆中,他生平第一次到紐約,而且在那,當他幫助乘客把箱子途徑百老彙送到旅館時,他掙到了首枚先令。1808年冬,約爾·威德把家搬到了紐約更往西的科特蘭郡的辛辛納塔斯。年輕的瑟洛也一直在努力從事新的工作,他在鉀堿廠和製革廠幫過工,伐木、搬運、圍籬、開墾林地、耕作、及在本地做過其他一些農活。瑟洛在這兒的一所鄉村學校上了學,念了幾個月,並抓住一切機會來滿足自己越來越高的求學熱情。1811年冬,他在紐約州奧內達加郡的奧內達加的火魯,由西奧多·C.費伊負責出版的,名為“猞猁”的一家小周刊學徒打工時,他初步實現了自己兒時的願望。起初,他們讓這位個子高大身強力壯但不太靈巧的年輕人“踩踏生毛皮”和在老拉梅奇出版社做點體力活. 但很快他就從學徒一躍成為了熟練工人,並步履艱難地跋涉在許多城鎮之間,他同時在幾家印刷社做兼職。他工作或經曆過的地方很多,有火魯, 曼裏烏斯, 奧本, 日內瓦城, 奧爾巴尼, 紐約, 赫爾基摩, 和庫佰斯頓等地。在1812年戰爭期間,年輕的威德身列行伍,並於1813年被編到皮特裏上校的赫爾基摩郡軍團。不久,他又榮升為一名軍需官,並在紐約的薩基特港度過了數月。戰後,威德在紐約富蘭克林廣場和珍珠大街的幾家事務所工作,其中有一次與已故大出版公司老板的詹姆斯哈珀成為了同道。威德是個卓越勤奮之人,可他後來卻在劇場裏放蕩不羈,他非常喜歡戲劇,一次他散步至Battery,當時上流社會的度假勝地。在這他結識了都市名流,很快也認識了一些政治要人。當他在印刷社工作時,就體現出對政治天生的敏感。在地方會議以及選舉投票期間,因為選民選舉權資格問題,他被剝奪了投票權,可他仍然是一名活躍分子。1818年4月,威德先生與紐約庫伯斯頓的凱瑟琳.M.奧斯特蘭德小姐喜結連理,她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謹慎的態度、勤勞的作風、對宗教的虔誠和持家的美德。她生活節儉,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丈夫微薄的收入。

婚姻使威德開始尋求地位更高報酬更豐厚的工作。他渴望做一名編輯。1818年12月,他在希南戈郡的一家出版社任編輯。在那他創辦了《共和黨農業周刊》。這在政治上屬於支持克林頓的刊物,並支持建造伊利運河。1821年,他收購了《曼利烏什時報》,並一兩年後又將其賣出。之後,他去了羅切斯特市,他設法作了《羅徹斯特電訊報》助理編輯,隨即整個報紙的掌控權就操持在他手裏。憑借他的機智和時事寫作及管理能力,他很快在當地贏得較高的威望和尊重,以致當羅切斯特市需要建立銀行時,威德毫無疑義地得到推選到奧爾巴獲得了當行長的特權。因為他工作出色,1824年,羅切斯特市將他派到了州眾議院。在立法機構的一年裏,威德展示出超常的政治駕馭能力,形成了其後半生的特色。據說他通過高超的管理能力和立法會議,因為黨派壓力,使本打算投傑克遜將軍讚成票的立法核心小組頂住了壓力。最後立法核心小組以混合選票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了投票,結果如下:亞當斯,26票;克勞福德,5票;克萊,4票;傑克遜,才1票。回到羅切斯特市之後,他作了《羅切斯特電訊報》的編輯,並享有一半股權,其發行量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威廉·摩根上尉和反共濟會會員的神秘失蹤以及反共濟會會員揚言的謀殺,成為他人生的主要部分。因為他支持反共濟會,所以他所經營的如日中天的《羅切斯特電訊報》因為失去共濟會員對其支持而日漸萎靡。

很快,反共濟會在西部地區不但得到提名,而且著手選舉自己的公職人員。本次選舉的成功有望使本黨在本州也許在全國占有支配地位。新黨的幾項緊急任務之一就是在州首府成立機關報,而當地的立法機構已經有了頗具名望的代表刊物,於是黨內達成共識,一致提名威德來創辦這份刊物。創刊基金很快到位,1830年3月22日,《奧爾巴尼晚報》開刊。夏季來臨前,《奧爾巴尼晚報》就正式成為反共濟會的核心刊物,這次威德親自組建了刊物團隊。他任總主編、執行編輯、新聞編輯、本地通訊員、立法會記者和校對員。白天日理萬機,晚上進行政治協商參政議政。

1837年是傑克遜和範布倫的金融貿易政策所導致的大恐慌時期,據稱,這給輝格黨人帶來了推翻攝政統治和控製紐約的希望。1838年,蘇華德和帕拉迪分別贏得了州長和副州長之職,且輝格黨人在州眾議院占領多數席位。隨著該黨權利和聲譽穩步攀升,威德發現自身發展的空間隨之加大。以前,他組建的是一個小黨派,現在他已成為公認的富有聲望的長官,州政府的政治領袖,並將逐漸掌管整個國家事務。一般而言,黨團的發展受其機關刊物的指導,而州裏的政客們遇事也經常和黨刊的主編威德進行協商,威德遂被稱為“獨裁者”、“壟斷者”、“老爹”等等。

也許再也沒有人能像威德那樣對一個黨有如此大的掌控力,或者說在同輝格黨的交往中,也許再也沒有人的建議能發揮如此大的影響。

他能左右逢源的最大秘密是他公正無私。他從不為自己謀職,也不接收任何職位。他眾多品質中的顯著品質是他擁有為合適職位選擇恰當人選的洞察力,無不受人欽佩。1838年,輝格黨中央委員會籌劃出版競選刊物。為了尋求一名優秀的編輯,威德去了紐約並帶回了荷瑞斯?葛雷利,就是葛雷利,在後來的競選活動中,編寫了《傑斐遜主義者》和在1840年總統大選時的《木屋》。

威德是一位一絲不苟的嚴謹的新聞工作者,也是一個講究實際的政治家。他有準確無誤的記憶力、眾所周知的機智、不可思議的直覺以及高超的馭人之術。和那些身在寶座手握大權的人相比,威德更喜歡崔簾聽政。上自副總統、下至奧爾巴尼市市長,多次催他參選,但他都婉言謝絕了,他曾三次被在選舉中他幫助過的三位總統提名率領英國使團。威德在哈裏斯堡大會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並沒有按照亨利克萊所希望的那樣,而是慫恿大家選哈裏森將軍。隨即,一場“蘋果酒和小木屋”(民主黨和輝格黨都竭盡全力,證明自己是普通民眾的朋友。輝格黨人到處蓋木屋,免費提供果酒,在戶外舉辦幾千人的競選大會,管酒管飯)的旋風席卷了整個國家,這無疑將他的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隨後,威德提出的關於內閣成員的建議和其他成員的重要任命,得到哈裏森將軍的欣然接受,哈裏森將軍也使紐約郵政部長朗西斯·格蘭傑得到了聯邦政府的眷顧,這也是威德所喜聞樂見的。然而,輝格黨的勝利卻是曇花一現,哈裏森將軍在獲得提名後的數周內就辭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