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從整個生物區域規劃要求,製訂發展戰略和具體實施方案,把不同部門的工作結合在一起,由不同天然生態係統類型構成的保護區與農地、牧地、人工林、果園、菜地、經濟林、湖泊、池塘、城鎮、村落和其他綠化區域,形成一個各占其位,各得其所,發揮各自功能的景觀多樣性鑲嵌體,使從保護區得到的各種利益直接進人經濟發展中去。
⑤把各方麵多種多樣的分散管理係統組建成一個有機整體,使各種建設彼此協調一致,但各個實體在統一規劃要求下可保持自己的管理決策,發揮各方麵的工作積極性。這就要定期召開評估會議,以期及時作出必要的調整。
⑥建設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實驗示範基地。一旦彼此取得共識,這個鬆散的管理實體就應抓住時機建為一個持久的正式管理實體,並成為一個典型示範,為建設持續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4.結語
保護區正麵臨著一個變化著的世界的各種挑戰,特別明顯地表現在人口不斷增加,期待其所擁有的天然生態係統提供更多的產品和經濟效益。保護區的管理者必須預測這些挑戰,一方麵盡可能發揮保護區的資源優勢來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麵,必須超越保護區的界線,聯合周邊社區共同來規劃土地合理利用和生產發展,以滿足各方麵的需求。為此,應從下列各方麵下功夫。
①進一步認識保護區的作用:當前,保護區已從一種單純禁止采伐和狩獵的孤島狀管理模式,經過把保護和發展密切結合起來的生物圈保護區管理模式,發展到廣交夥伴,共同管理,利益公平分享的生物區域規劃和管理的新階段。保護區管理者應在搞好保護區本身建設的基礎上,與周邊有關社區和部門合作,為社會提供足夠的潔淨水源、豐富的經濟物種及其遺傳材料和旅遊資源,促進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作出示範。這也是西部開發的一項重要任務,應組織足夠的人力物力來開展工作。
②重新調整保護區的發展規劃:現在,各地不同保護區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有些還停留在第一階段的認識上,有些雖然在認識上已進人第二階段,但還沒有開展必要的工作,而第三階段的發展浪潮已對它們產生了衝擊。如:地方政府自覺或不自覺迫切要以保護區作為經濟發展的龍頭,公私企業集團,特別是當地湧現的一些企業家願意為父老鄉親貢獻力量,投資建設。
③要建立新的機製來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保護區本身的建製還不夠完善,要超出保護區範圍,就更為複雜了。這就必須依靠地方政府出麵組織有關部門和社區,建立一個共管機製,統一規劃,沿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④製定新的政策和立法,要保證新的機製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必須及時製訂適當的政策和立法,才能有所遵循,並不斷地完善。
⑤充分發揮保護區管理者的作用。為了保證這個新的機製能使保護和發展密切結合起來,發揮保護區的資源優勢為社區服務,必須依靠保護區管理者開展聯絡和協調工作。
總之,搞好土地合理利用規劃,整個社區和人們賴以生存的景觀多樣性就能保持欣欣向榮,充滿活力,避免走向退化。保護區生物區域規劃和生態係統管理就是要集中在景觀水平上,這是由於人類的生產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所決定的。要把生態係統管理、野生動物管理、各個部門和社區的建設等在綜合的整體發展規劃的指導下進行,把保護和發展的目的密切結合起來,使生態、文化和經濟問題在區域景觀範圍內都得到充分的考慮。
人與自然和諧觀的生態理念思考
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這既是我們長期的奮鬥目標,也是現實努力的方向。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從改變觀念人手。如果不努力解決好觀念上的一些理論問題,就勢必會嚴重影響到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然而,環境問題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思想認識上的背景。從根本來探討認識上的背景因素,對於尋求解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問題的途徑必然是十分有益的。
1.生態危機觀念上的誤區:人與自然的分隔
當代科技的高度發展是以現代自然科學日新月異地發展為基礎的。時現代@然科學的整個概念框架則是以時空的分離性和經驗物理感覺的來源性為其核心的。它們基本上反映了現代自然科學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內涵。也是生態觀念認識的基礎,由此而導致了人們整體生態意識的退化。
雖然現代科學經曆了巨大的發展,然而這兩個前提基本上始終起著基石般的作用而支撐著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由於現代肖然科學的臣大效用以及它已獲得的臣大成功,從而這兩個前提以時空的分離性和經驗物理感覺性,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便成了觀察、認識和理解自然的唯一基礎。從而,使我們失去了一種人類與外界自然的一體性體驗:時空的分離觀使我們產生了一種與自然界的分離感,而認識來源的物理感覺經驗性又使我們感受到外界自然對我們所具有的-種外在性。這些核心觀念使我們將自然視為一種可以分解成任意大小部分的外部存在。由此我們便自然地把自然作為我們的對立物從而成為我們控製和利用的對象了。盲目的或一味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觀念,正是這種認識論的反映。
人們的意識中潛在地認為,自然界乃是外在於人類的存在,因而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便具有一種對立的態勢,同時,人類對外界自然的作用和幹預可以有各種意誌上的自由,而且這種自由不但不會影響人類,反而還會有助於人類的發展。這樣,人類的心智活動便全力以赴地集中在如何為了人類的目的而去幹預和影響外界自然,而根本不去反思這種幹預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礎。於是,人類為了它的某些可見的利益便去幹預自然界的正常運行以至破壞自然界的結構麵貌。例如,人們為了交通便利發明了汽車以後,便將大氣層作為一個具有無限容量的受納體而向它毫無節製地每天排放巨量的廢氣。為了能源的需要而用最先進的手段去拚命開采石油,如果有節製,也隻是著眼於市場的價格因素,而絲毫不考慮這種開采的限度以及其本身所伴隨的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等等。
因此,這種在意識深層次上,將我們人類與自然隔裂開來的觀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為生態危機的泛濫提供了理論依據,由此便很自然地衍生出人類企圖征服自然的欲望。既然自然界對於我們而言本質上互不相幹的,那麼我們便可以一心向它索取而不必考慮這種索取的後果,並且可以隨心所欲地按照人類的意誌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而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進程也正是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人類心理意識驅動下展開的。當人們以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結構為代價而取得了某些可見的成功以後,便會興奮地歡呼人類所具有的這種破壞力量,而且認為人類的最終目的必然是以人類的這種向自然界索取的力量日益增長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