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種觀念,導致自然環境變得日益惡化,直到人類充分地感受到自己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而所遭受到的反作用以後,才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3.生態危機觀念上的盲區:人與自然係統的共生
經驗物理會使我們容易導致價值判斷建立在功利的基礎上。當今西方文化異於東方文化的最大特點就在於西方文化是一種感覺文化,是一種隻著眼子“有”的文化,或者說是一種落實於視覺的文化。“隻有感覺到的東西才是存在”,而現代自然科學對於當今西方科學文化的影響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這種文化抑製了人類認識和感受世界,而將人類局限於僅僅可感覺到的視野之中。這樣,其文化的價值判斷也就必然以可視性的感覺內容為其基本前提,從而導致了它的功利性特點。而像生態危機這樣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乃是缺乏一種將人類與自然界統一在一個以克服人類與自然的分離為基礎的文化所引起的。而這種統一的文化將能超越視覺的“有”的可感界限。在此,以“無”為其特質的東方文化也許能在這個問題上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而又合理的思考基礎。因為“無”的文化具有一種超越功利性的特點。然而,它與西方文化所強調的實體性的“有”這一特質顯然是難以相容的。因此,這個問題並非能僅僅依賴於局部性地調整人類的某些活動而予解決。
由於西方的視覺性文化即是一種功利性文化,因而它所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便是“經濟效益”觀念的盛行,即--切都可換算成視覺性的可計算的東西。並以這種可感的最大量獲得為其效益觀念的實質性內容,從而加強了西方文化的功利性價值基礎。於是,人們的聰明理智全部都聚焦到能促進和提高使人們最大程度地感受生理的舒適和愉悅的手段上去。從而人們現實活動的首要判別標準便是經濟效益,它是一種可予以計算的效益。顯然,在這種功利性文化的效益觀念的支配下,人們是不可能預先注意生態問題的,因為它的狹隘視野限製了它預先考慮這種問題的可能。因而隻有在人們直接受到了生態危機的影響後,才會去注意這一點。而這恰恰是這種視覺文化所不可避免的對生態問題感知的滯後性。因此,在目前的全球性環境危機中,我們所要做的顯然並不僅僅是去補修漏洞,史為重要的乃是去創造一種將人類與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視野,從而確立一種新的生態觀念,而這種新的生態觀念顯然必須以與外界自然的終極同一性為其基本內核。
從人與自然的共生觀念來看,那種“單純效益”的觀念隻會促使人類加速自我毀滅。它使人們撇開其自身與外界自然的互為因果的整體有機聯係而代之以一種機械的單向因果聯係。由於西方視覺文化的這種根深蒂固的局限性,生態性的整體考慮必然落於其視野之外。正是由於這一與生俱來的“盲區”,從而使人們一直到潛在的威脅變成可視可感的危險以後才去關注這一問題。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曆程,到50~60年代,才感受到環境汙染。因此,隻有改變效益觀念所蘊含的哲學假定並代之以係統論的生態觀,才能使其變成一個健康的合理觀念。也就是說,必須經曆一個立足點的轉換、觀念的轉變,即所追求的“效益”應以有利於人與自然的這一共生係統的進化,這一更為廣闊的目標為其基本內涵。也就是追求“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的”統一。
4.生態危機觀念上的進區:人與自然合而為一
從係統論的觀點來看,自然客體亦是人類主體的自然延伸。首先,人類生存的物質來源必須從自然界獲得,因而人類生命進化的可能性已隱於自然界內,並通過這些物質借助於人類所具有的由人與自然共生係統的進化而獲得的生理機能,在人類體內成為一種現實性。這樣,自然界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構成了生命活動一係列環節中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而言,它們變得“合而為一”了,不同的隻是這一連續過程所顯示出來的外在差異而已。其次,人類本身的活動“人”作為一種“輸出”必然會在自然界中留下痕跡,因而在自然界的變化中也包含了人類活動的印記,從而使自然界的活動在某種意義上顯示了人類生命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然界與人類生命力的作用便構成了一個閉合的循環圈。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合一”這一觀念的意義,得到了具體的體現。因此在這裏說自然界客體是人類主體的延伸,或說人類主體是自然界客體的延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它們都是某種中性的終極同一的外化。而這種“同一”,則可以用來取代自然科學所蘊含的世界分離性的哲學前提而作為一種新的自然科學的基石,從而構築起一種以新的生態觀念為核心的理論框架。
從這一新的觀念來看,當今人類以“效益”為根本宗旨,進行的全球經濟活動有著潛在巨大危害。它使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活動失去了正確的目標,而使人類不知不覺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造成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盡管人們已經關注到這一點。然而,由於未從更深層次去反思這一問題,所以人們實際上仍是以錯誤的效益觀念為指導,對生態危機所造成的破壞進行某種補救。由於人們的觀念未有根本的改變,所以人們的努力實際上隻是延緩了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的進程,而得不到生態危機的根治。
1992年的全球環境與發展會議,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其理論依據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從而也使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得到根本解決有了可能。
最近幾年,通過大量的實踐,人們已經認識到,但是行動上往往做不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觀念在改變,“環境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加速了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例如,我國關閉“十五小”汙染的企業,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
而人們目前作為現代化楷模的西方視覺性文化已經深入到全球的各個領域,並且這些文化的觀念已經外化為相應的有形體製。要從根本上予以改變困難是極其巨大的。“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這既是我們長期的奮鬥目標,也是現實努力的方向。
解決生態危機必須認識到觀念上的誤區、盲區和禁區,必須改變舊的傳統觀念。我們國家正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各種觀念和體製都在形成過程中。因此,及時地對我們的經濟活動從一個新的視野予以導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緊迫的。樹立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的生態理念,是我們長期奮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