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退耕還林與生態係統管理(六)(1 / 3)

2.6.6生態環境管理不善,草原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投人太少,急需加強。

與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不同,許多自然資源的邊界很難明確劃分,如新鮮公共草地、江河湖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多為社會大眾所共用,很難對其進行排他性的界定,在許多國家尤其在我國這些自然資源多為國有資產,屬全民所有。三江源地區水資源、未劃歸牧民的草地和荒地無論其所有權還是使用權都歸於全民所有。在實際使用中,由於管理監督的難度較大,加上有些地方政府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資源管理執法不力,致使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嚴重的權屬不清、界限不明和侵權行為。個人隨意占有和破壞,甚至破壞國有資源和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如肆意盜獵珍稀野生動物,濫挖黃金和蟲草資源,草場超載過牧等不良現象繼續存在。這些不良行為又都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有些後果十分嚴重,令人觸目驚心。

3.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對策建議

3.1“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必須重視科學研究,製定高水準的科學規劃三江源地區地廣人稀,每平方公裏的人口密度不到0.8%,還有大片的無人區,自然環境十分複雜,建立自然保護區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也麵臨複雜的環境和諸多的難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特點是:①是世界上江河最多的保護區;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麵積最大的高山草甸及濕地區;③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④“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功能多樣。主要功能是保護三江源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不受幹擾和破壞,恢複和保持生態係統的良性循環,使三江源頭水資源的潔淨和持續補給,保證中下遊地區水源保障和生態環境安全,通過保護區使我們達到對稀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因此,“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科學研究基礎之上,因地製宜,統籌規劃。這次三江源綜合科學考察就是探索三江源地區自然環境演變規律,揭示自然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機理,製定科學規劃的重要一步。在三江源區域生態經濟類型劃分基礎上,進行生態環境綜合區劃和在此基礎上的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綜合規劃,以指導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開發利用。

3.2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安置核心區的移民

三江源地區牧民居住極為分散。據初步測算,在擬建的三江源核心保護區內,大約有7480戶,4.4萬牧民需要搬遷,需壓縮牲畜頭數113.88萬隻養單位。這是一項關係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保護區建設成敗,以及將來能否持續發展的大事。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建設時,必須高度重視這個政策性極強,影響深遠的問題。要把移民同替代產業發展,鄉鎮、縣城等區域中心建設,牧區城鎮化緊密結合起來。確保移民收人高於從前,安居樂業,才能保障保護區建設的順利進行。

3.3保護與利用相結合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保護區與區域經濟相結合)

把自然保護區的資源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是近年來國際自然保護區事業發展的新動向。在我國自然保護區所在地方都是社會經濟落後的欠發達地區,保護與發展是兩個必須同時兼顧的目標:因此,無論客觀現實發展的需要還是保護區事業的實踐都證明上述國際新動向對我國的適宜性。所以,無論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還是西部大開發中生態環境建設,都必須把資源環境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起來。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3.4依靠科技創新和高新適用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應用,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建立科學研究基地

科技創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高新技術對於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是巨大的。三江源地區乃至整個西部地區,技術落後,自我創新能力低下,對經濟和環境建設貢獻小,繼續大力加強。必須積極引進國內外適用高新技術,在西部試驗、示範,推廣應用,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