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退耕還林與生態係統管理(五)(1 / 3)

2.3.2風蝕荒漠化土地麵積不斷擴大

在中國荒漠化土地中,風蝕荒漠化土地分布範圍最廣、麵積最大,為1.607億公頃,約占中國荒漠化土地總麵積的61.3近年來,風蝕沙害嚴重,風蝕荒漠化加劇是西部地區普遍麵臨的又一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西部地區的土地荒漠化的分布麵積最大,擴大的速度也最快。以青海省為例,當地惡劣的環境再加上對草地的粗放經營,超載放牧以及人為的破壞,導致了青海省土地沙化麵積不斷擴大,目前沙化土地以每年13.3萬公頃的速度擴展著。柴達木盆地及鄰近地區沙漠化麵積不斷擴大。全省沙化土地麵積,由解放初期的533萬公頃,發展到1994年普查時的1252萬公頃,占全省總麵積的17.4是全國沙化麵積最大的三個省區之一。陝西榆林地IX,由於年降雨量少,幹旱高溫,土地過分開墾,土地荒漠化現象非常突出。榆林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是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由於沙漠侵蝕,榆林城在曆史上已經南遷了二次。自1949年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沙漠麵積以平均每年84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展。截至1994年底,新疆沙漠麵積已達43.04萬平方公裏。寧夏土地沙化區域則主要集中於中部鹽池、同心香山幹旱風沙區,現有沙化麵積為12600平方公裏。氣候幹旱少雨多風,草場破壞退化嚴重,土壤砂性是形成這一地區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人為活動的幹擾和破壞則加重了全省土地沙化的趨勢。

土地沙化也是西藏高原雅魯藏布江中遊和藏西北地區突出的環境問題。甚至在雪線附近的高寒地區也出現了凍融風化。在高山地區,暴雨將山體侵蝕成梳狀溝,大量泥沙隨河水流人河穀盆地,成為河穀地區土地沙化的沙源。此外,由於發源於祁連山的河流出山徑流量的減少,河西走廊北部沙漠風沙線平均每年前移8~10米。30年來,河西地區沙漠前沿的綠洲,因水源枯竭和風沙危害而棄耕的農田約有2.7萬公頃,40多萬公頃耕地遭到風蝕沙害,風沙線上有679個村鎮受到流沙埋壓的威脅。

由於西部地區風蝕荒漠化土地麵積較大且以較快的速度繼續擴展,導致西部地區的耕地麵積逐年減少,生產力不斷下降,生物多樣性麵臨危機,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和破壞。根據國家林業局的調查結果,目前中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高達540億元之多。

3.西部大開發中應采取的環境保護宏觀對策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給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帶來極大危害,嚴重影響西部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加劇貧困程度。目前,農村貧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的地區。惡劣的生態環境是地群眾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加大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壓力。如果不能有效地控製水土流失和土地風蝕荒漠化,將嚴重影響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安定團結。三是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西部大部分地區的自然災害都比較頻繁,主要有旱災、風災,局部地區有洪災和地質災害。除一些灌區外,大部分地區十年九旱。生態環境惡化導致自然災害的頻率加快,危害加重。

基於西部地區目前存在著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研究西部大開發中對西部的可持續發展可能造成的影響,采取積極和創新的環境戰略與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3.1實施生態環境恢複與重建戰略

中國;在1994年就提出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開發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恢複與重建,關係到西部地區,乃至全國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生態恢複重建戰略階段,可以從現在開始,用15年到20年的時間,即到21世紀20年代,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采取科學的方法,因地製宜,治理與保護相互結合,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民脫貧致富相互結合,保護西部地區的天然林、天然草場、水源涵養區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荒漠化,發展時持續的生態農業,遏製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3.2對跨區域的重點生態區域實施重點保護

西部地區幅員遼闊,生態類型多種多樣,環境惡化程度各不相同。因而在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做到突出重點、先易後難、集中成對重點生態區域進行有序治理,從而達到“近期遏製惡化,中期治理恢複,最終持續發展”的目標。首先應該對跨區域的重點生態區域,如黃河、長江流域上遊水源補給區域,祁連山地區水源涵養林等地區實施重點保護。同時結合《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和《國家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要求,將重點生態區域劃分為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和重點治理區,將重點生態區域的保護列人國家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中。

3.3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戰略實施的保障機製

生態環境的治理和建設必須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保障機製,具體包括:逐步建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基礎的法律體係,加強管理機構的建設,提高執法隊伍的業務素質,依法打擊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將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逐步納人法製的軌道;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資金保障體製。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和投資方式多樣化的投人機製,廣辟融資渠道,積極爭取國際合作與支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把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列人各級政府財政預算。銀行要增加生態環境建設貸款,適當延長貸款償還年限。國外長期低息貸款和贈款要優先考慮安排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在有關地區和區域間要逐步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製;同時健全科技保障機製,利用高新技術手段,開拓新的可利用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效益,提供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同時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如小流域綜,治理技術、生根粉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

3.4減輕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壓力

由於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計劃生育政策相對寬鬆,人口增長速度明敁快於其他區域,目前西部地區.的人口密度已經遠遠超過聯合國測算的幹旱與半幹旱地平方公裏的適宜人口密度,由此導致的過度開墾,破壞天然植被,加劇水土流失,荒漠化惡化趨勢嚴重阻礙了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解決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要嚴格控製西部地區的人口總量。要從嚴控製農村新出生人口,對流動人口加強管理,同時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中小城鎮轉移,減輕人口增長對環境的沉重壓力。

3.5節約用水,發展節水農業

解決西部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是耍解決西部地區缺水的問題。資料表明,西部地區地表水資源主要用於農業灌溉,占水資源總量的比例最高省份達99.2%。然而,目前西部地區節水灌溉麵積較小,單位麵積用水過較高,水資源浪費嚴重。據統計,目前西北地區農業灌溉用水占總用水約90%,而灌溉渠水利用係數卻僅有0.3~0.4,農業灌溉畝均用水童,除陝西外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在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北部地區引進和推廣適用的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是解決西部地區水資源緊缺,改善區域生態的關鍵因素。

3.6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強化公眾參與活動

解決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除了依靠政府的投人,還應依靠群眾,廣泛動員全社會的設共同參與。因此以多種手段,特別是以宣傳和經濟手段發動群眾,提高西部人民公眾環保意識,積極創造公眾參與生態環境建設的條件也十分必要。要堅持“誰造誰有,造共有”政策,充分調動廣大群眾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才能最終保障西部地岡的可持續發展。

三江源地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

“三江源”地區是我國長江、黃河和國際河流瀾滄江湄公河發源地,位於青海省南部,屬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包括青海省的玉樹、果洛兩個藏族自治州全境以及黃南、海南、海西二個藏族自治州所轄的澤庫、河南、興海、同德四縣和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唐古拉鄉,總麵積達31.8萬平方公裏,占青海省土地總麵積的44.1區內人口約55.6萬,不足青海省總人口的10%,絕大多數是藏族人口。西南部與西藏自治區接東部與四川省毗鄰,北部與青海省格爾木市、都蘭縣相接。三江源被譽為“中華水塔”,為野犛牛、野驢、黑頸鶴等大批珍稀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是我國江河中下遊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

1.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特殊性”

1.1它是世界上江河最多、戰略地位最為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不僅是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長江的發源地,關係著長江、黃河中下遊地區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安全,也是中華民族的“精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中華水塔”,從某種意義講,保護好三江源就等於保護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生命源泉;而目.三江源的保護還關係著東南亞地區人民的生態環境安全,對於我國同東南亞有關國家之間的睦鄰友好和地區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