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退耕還林與生態係統管理(四)(3 / 3)

而在降水相對充沛的西南地區,部分河流也出現了水量不斷減少的問題。近年來,長江等大江大河也出現了枯水期行船困難的問題。廣西桂林地區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名聞海內外的“山水甲天下”的漓江就位於這裏。根據水文觀測資料,40年代漓江枯水期平均為4個月,50年代為5個月,現在已經長至6個月。枯水期流量由原來的12~16米3/1秒降低到現在的8米。漓江最小流量下降到隻有7米。漓江上遊的黃泊江、川江等支流每逢枯水季節,河床裸露,水量銳減,漓江的遊泳業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遊程由豐水期和平水期的83公裏縮短到20多公裏。嚴重影響到漓江的自然人文景觀,直接威脅桂林市以旅遊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2.1.2湖泊退化

湖泊是西部地區供水的主要來源之一,然而西部地區湖泊退化及幹涸的現象也讓人觸目驚心。以青海、西藏和新疆省為例。青藏高原大量湖泊的退縮已使30^以上的河流幹化成鹽湖,湖水麵積減少了300多平方公裏,累計虧水量1億立方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區的湖泊麵積在50年代約為9700平方公裏,至1975年末銳減為4748平方公裏,縮小了4952平方公裏3新疆其它重要湖泊如羅布泊、瑪納斯湖、艾丁湖、台特馬湖等則相繼幹涸。

近三十年來,我國第一大內陸鹽水湖一一青海湖,湖水水位持續下降,1959~1988年湖水水位共下降2.96米,平均每年下降0.102米。同期,新疆最大的淡水湖博斯騰湖,水位下降了3.54米,平均每年下降0.12米;水域麵積縮小了120平方公裏,蓄水量減少約30億立方米;湖水開始鹹化,平均礦化度由1958年的0.385克升上升到1981年的1.80克7升。新疆最大的鹹水湖羅布泊和馬台特湖,由於孔雀湖及塔裏木河的中下遊大量墾荒種田,截水灌溉,前者於1964年幹涸,後者的麵積現在也已經大大縮小。西藏最大的湖泊納木錯湖的水麵在1970~1988年間則縮小了39平方公裏。

2.1.3冰川消融

冰川是寶貴的淡水資源。據統計,在西部地區每年約有560億立方米的冰川融水補給河流,占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對西北幹旱區的工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來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冰川消融、後退,雪線上升的現象愈加明顯,加劇了西部地區的水資源危機。1979-1988年,我國冰雪覆蓋麵積縮小了11%。70年代末以來,青藏高原周邊的冰雪線年平均後退2米;天山的冰雪線年平均後退2~6米。祁連山區共有大小冰川2859條,總麵積1972平方公裏,儲量954.38億立方米,河川年徑流量為72.6億立方米。從1956年到1976年,祁連山冰川平均退縮速度東部為16.8米每年,中部為3.3米每年,西部為2.2米7年,遠遠超出了海洋性冰川的一般退縮速度。發源於祁連山的內陸河出山徑流量由解放初期的78.55億立方米減少到現在的65.84億立方米,減少16%。

河流斷流、湖泊退化、冰川消融加劇了西部地區的水資源危機。西部開發首先應該關注水資源短缺及節約用水的問題,否則將無法把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西部地區實施下去。

2.2水土流失加劇

西部地區是全國水土流失的主要分布區域,據水利部第一次全國遙感調查統計,西部地區的水土流失麵積為367.03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麵積的80%,其中,水蝕麵積約為104.08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水蝕總麵積的58%左右。由於西部地區自然生態條件惡劣,加之整體經濟水平落後,水土保持投人有限,因而與中東部地區相比,近年來水土流失雖在局部地區有所改善,但整體擴大、惡化的趨勢仍沒有得到有效控製。據水利部最新的遙感調查結果,目前西部地區水蝕麵積約為106.84萬平方公裏,比1989年增加了2.77萬平方公裏,增加幅度約為2.66%。

位於我國西部的長江流域中上遊地區,總麵積為170萬平方公裏,其中水土流失麵積竟高達55萬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32.4其中僅長江上遊的水土流失麵積就高達30.5萬平方公裏,主要集中於金沙江下遊、嘉陵江、赤水河流域、烏江上遊、沱江流域和三峽地區,年土壤侵蝕量達15.6億噸。二峽庫區中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麵積占庫區總麵積的70.1%,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造成了長江含沙量增加,長江流域江段的“懸河”、洞庭湖等水麵的縮小就是這一問題的佐證。同時它也是水患潛伏的根源,“98洪水”的驚心動魄,及長江水變黃的事實進一步證明了長江流域水土流失問題的嚴重性。此外,長江流域中上遊地區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繁也在升高。據統計,目前在這一地區已出現15萬處新、老滑坡和4200多條泥石流溝,嚴重威脅了200多個縣城、400多個鄉鎮和200多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黃河流域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位於西部地區的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總麵積為64萬平方公裏。這裏氣候幹旱,降雨集中,植被稀疏,覆蓋度隻有51%左右。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現象非常嚴重,據統計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麵積已高達45.4萬平方公裏,其中水蝕麵積就占了33.7萬平方公裏,占該區土地總麵積的70.9%,約占全流域麵積的60%,年土壤侵蝕模數平均達4000噸7平方公裏,溝壑密度達10~11公裏7平方公裏,每年流人黃河的16億噸泥沙有80%來自於黃土高原區。目前黃土高原區局部環境得到了改善,然而依然存在著整體惡化的趨勢。每年16億噸的泥沙泄入下遊,造成河道萎縮、河床不斷提高。“地上懸河”威脅著黃河下遊25萬平方公裏麵積內約1億多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是目前我國應該首先考慮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

嚴重的水土流失給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不但使珍貴的土壤大量流失,而且還造成水庫、河道淤塞,在西南地區暴雨作用下還引發了泥石流,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給西部地區及下遊地區的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和破壞。

2.3植被退化和風蝕荒漠化土地麵積不斷擴大

2.3.1植被退化

西部地區近幾十年來森林麵積和森林覆蓋率雖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和單位麵積活立木蓄積童卻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森林生態係統呈現數量型增長與質量型下降並存的局麵。大範圍的人工造林導致森林樹種趨於單一化,而天然林麵積大幅度減少,進而導致林地的抗幹擾能力降低,森林生態係統調節能力減弱,森林生態功能下降。

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草地資源,據統計我國80%以上的草地資源都分布在西部地區。草地除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外,還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調節與保護功能。但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的草地生態功能及綜合經濟價值未受到充分重視,部分地區把天然草地當作宜農荒地開皇,致使草地麵積不斷減少。過牧、樵采、過墾、濫挖屢禁+止,草地植被破壞嚴重,肆意挖藥材、摟發菜、開礦、淘金愈演愈烈;草地鼠蟲害得不到有效控製,草地退化現象非常嚴重。嚴重的草地退化導致草地質量不斷下降,草地承載力呈顯著下降趨勢,並由此加劇了沙塵暴的發生與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