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同步國際生態保育潮流
近來國際間對野生動植物保育工作漸趨重視,已有將生態資源視為全人類資
產之趨勢,因而許多國際性保育公約及組織興起,籲請世界各國共同重視保育工作。台灣地區身為國際社會之一份子,自當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及合作,並配合國際趨勢,全力保育國內外之野生動植物。
4.跨世紀的保育政策
近年來由於人口成長,對土地開發之需求日殷,造成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產生衝突。自然環境若遭受破壞,將難以恢複,原有的野生動植物族群分布遭壓迫或破壞,勢將變狹減種,自然景觀更麵臨不可恢複。為避免此情況之惡化,對於自然生態之維護,野生動植物保育及自然景觀之保存,農委會在農業建設方案中,對自然生態保育甚為重視,著重和諧永續的農業經營,在政策上,包括:
4.1加強森林生態係經營
一方麵調查森林資源;一方麵加強造林,推動全民造林運動增加森林麵積,擬將目前森林覆蓋率由目前58.53^於2001年時,提高為60.24對全球自然生態將有助益。此項造林運動,不但涵蓋山區,同時也更推動平地造林、公路行道植樹、公園、機關學校、社區綠美化等。
4.2落實本土生物基本資料收集,以確實物種保存
維護本土生物多樣性替代的部分,具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惟因人類對其所能提供之利益在未能充分了解下,而過度開發與利用,必將危及包括人類的生物物種生存及延續。為改善此困境,亟需加強野生生物種之基本資料收集及建立資料庫,並維持其多樣性,以提供後世子孫永續利用。
4.3維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係統之平衡,確保野生動植物資源永續利用
野生動植物具有維持生態平衡之功能,而近年來,人類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缺乏以保育原則之運用,使野生動植物數量銳減,生物多樣性喪失進而影響生態環境之平衡,穩定之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有利於人類之生存及資源之永續利用。人類為了生存及產業發展,必須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隻有在永續經營、合理利用之保育原則下,開發使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方不致影響生態係統之平衡而違永續性發展目標。
4.4維護特殊自然景觀,確保景觀資源永續長存
自然景觀常由特殊地質、生態係等各類自然資源,在經長年之演替變化而形成。維護自然景觀除可維持其特殊生態功能外,並可使民眾了解自然之演進及自然資源之可貴性,同時提供最佳之自然教育、研究、觀光、休閑場所。
4.5健全各項自然資源經營管理製度,永續利用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原經由數千萬年孕育而成,在合理開發利用,可保資源生生不息;反之,不當之利用則可導致資源之枯竭。過去人類因對自然資源之運用,缺乏合理經營管理措施,至使資源破壞,或因開發不當導致生態失衡,資源喪失使保育與產業發生衝突。因此,為使自然資源提供人類之最大效益,並促進人類與自然資源間之和諧相處,應建立完善之經營管理製度,以有效管理自然資源。
5.結語
經由十多年來積極推動生態保育工作,深深覺得廣大民眾已逐漸認知生態保育之重要性,是生態保育工作是屬於長期性的、全民性的工作。今後如何將此工作落實到全民的參與,整合森林維護、水土資源保育、野生動植物與地景保育、河川濕地的保護等資源以提升其效果,研發生態維護技術,及使資迅開發利用者認知及重視生態保育的重要性等等,尚有待進一步努力。再者,目前生態保育正在全球如火如荼的推行,生物多樣性公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均積極在聯合國主導下推動,我們如何支援或配合全球生態保育,同步於世界潮流盡一份地球村成員之責任,為下一代子孫建立更好之生存環境,仍有待我們大家來努力。
西部地區重大環境問題的識別及其宏觀對策研究
1.引言
西部大開發包括新疆、甘肅、寧夏、青海、陝西、西藏、內蒙古、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和重慶等12個省(區、市土地總麵積約為682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麵積的71.03%,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集中分布區,也是我國資源大省(區、市)是長江、黃河、黑河、瀾滄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源頭地和主要集水區,同時也是我國珍稀野生動植物的主要棲息地。因此西部地區對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由於曆史和自然的原因,西部地區植被稀少,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環境容量有限,土地退化嚴重。加之長期以來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導致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和災害強度不斷加大,丙部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也因此受到了嚴重阻礙。
西部地區不但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要地,而且也是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的中心。因此識別西部地區重大的生態環境問題,及時采取政策和工程措施,不但對西部地區,對全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我國西部地區重大環境問題
2.1水資源平衡失調,水資源嚴重短缺
缺水是西部地區最為敏感的環境問題,也是影響西部開發最重要的環境問題之一。從總體上看,除四川盆地和一些零星地區外,西部大部分地區嚴重缺水。在西北幹旱和半幹旱地區,年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年蒸發量高達1200毫米以上,水資源也需矛盾突出。在氣候幹旱和人口增長的壓力下,不少泊水位降低,水麵縮小甚至幹涸,河流幹涸斷流,冰川消融,城市地下水位下降。除此之外,由於植被破壞,導致江河源區雪線上升,水源涵養功能下降,產流量減少。在西南地區,盡管年降水童較高,但由於山高穀深,缺少水利設施,河水利用難度非常大。山地植被減少與水土流失形成了惡性循環,破壞了水源涵養功能,加劇了用水緊缺狀況。其中河流斷流,湖泊退化和冰川消融則使西部地區原本緊張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更為突出。由於水資源短缺,造成區域、流域水資源平衡失調,一方麵,中下遊水資源短缺更為嚴蜇;另一方間,下遊生態用水保障率越來越低。
2.1.1河流斷流
河流斷流在我國足一個引人注目的環境問題。進人90年代,由於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加快等多方麵原因,導致水資源的消耗量急劇增加,造成許多河流徑流量嚴重衰減,全國中小河流數量減少。斷流使河流原有的長度縮短,水量年變幅增大。這一問題在自然生態環境惡劣,降水量少的西北部地區尤為嚴重。
我們的母親河一一黃河,跨越了中國中西部地區,已經成為中國斷流現象最為嚴重的河流。從1972年黃河下遊首次出現斷流以來,黃河斷流的頻次、曆時不斷增加。以黃河下遊利津站斷流情況統計結果為例,70年代總天數為78天,80年代為91天,進人90年代,斷流天數已激增至655天。其中,1997年出現了曆史上罕見的汛期斷流和跨年度斷流,斷流時間長達226天,斷流自山東利津上溯到河南開封,創黃河有水文記錄以來斷流持續時間最高紀錄。
內陸河是西部地區最為主要的水源,然而由於西部地區的近百年來幹旱化趨勢及人為不合理活動的影響,我國最大的內陸河新疆的塔裏木河的流量銳減,導致下遊地區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大片的胡楊林幹死衰敗。實際幹流從1300公裏縮短為1000公裏,在尉梨縣以下已成為永久性斷流。由於幹旱缺水,新疆建設兵團在下遊墾區的5個團場中的農田麵積已由60年代的2.7萬公頃減少到1.7萬公頃,數千人被迫背井離鄉,尋求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