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加強植被建設,建立草灌喬立體生態結構
根據固陽縣的立地條件,解決自身問題的主要途徑是植樹造林種草,建立草、灌、喬立體生態結構,最大限度地提高植被覆蓋度,這是改善生態環境,解決農牧矛盾,實現農牧林協調發展,抵禦自然災害,防止水土流失,合理有效地利用光、熱、水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生態屏障,恢複生態平衡的有效措施。
山區:按照先草後灌再喬木的原則,以草養灌,以灌促喬,草灌喬結合,全麵發展。實行以養為主,養造結合,封山育林育草,促進其天然更新生長,耕地一律退耕還林還草,營造以條、枸杞、山櫻桃為主的灌木林和落葉鬆、油鬆為主的用材林。
丘陵區:要草灌結合,大力營造以錦雞兒等灌木為主的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改善農田、草牧場生態環境;在保證糧食自給的前提下,根據土壤質地,有計劃退耕低產農田,種植適口性好、多年生、高產的豆科牧草,發展人工草場。
沿昆都河及其它河流兩岸的灘川地:營造農田防護林網、堤壩林,防風護田,實現林網化、園林化。溝穀地帶營造經濟林。
4.2加大旱作基本農田建設力度
係統地應用旱地模式化栽培、豐產溝、優良品種、地膜覆蓋等使用技術,科學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熱資源。
推廣種草壓青,實行糧草輪作或混種。種植豆科養地植物如紫花苜蓿、沙打旺、箭舌豌豆,改善土壤結構;同時要廣開肥源,大力積造有機肥,增施有機肥,深施化肥,不斷提高土壤肥力
傳統耕作措施與現代化農業技術相結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切實抓好壓青、秋翻、壓等一係列精耕細作、抗旱保墒措施,做到“秋雨春耕,春旱秋抗”。同時要加強水利建設,推廣管灌、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發展水澆地。
在土層厚度50厘米以上的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溝壩地,實行等高種植,以攔截徑流,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4.3改良草場,以草定蓄
效益畜牧業的路子圍欄封育草場,使植被自然恢複,輪封輪牧,使草場得以休養生息。飛播或人工種草,改良退化、沙化草場,努力提高草場覆蓋度。
推廣“五配套”小草庫倫,建設高效飼料基地,增加飼草料供給,提高畜牧業的抗災能力。
生態項目區實施禁牧舍飼圈養,確保生態工程不受破壞。
根據草場產草量,確定草場載蓄量,以草定蓄,控製牲畜頭數,提高牲畜質,效益畜牧業的路子。
4.4調整農牧業結構
4.4.1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建立起一個有利於人類和農牧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生態係統。固陽縣的農牧林用地結構應。堅持不懈地封山育林,保護好現有天然林,嚴禁砍伐林木;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擴大林地麵積,森林覆蓋率至少不低於30使其真正發揮農牧業生產的生態屏障作用。退耕還林還草,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集約型農業,把有限的資金、物資、人力集中使用在生產條件相對好的耕地上。在保證糧食自給的前提下,失去耕種價值的耕地一律退耕還林還草,實行種草養蓄。
4.4.2大力發展以加工為主的綠色農畜產品基地
盡管固陽縣在自然條件、生態環境方麵有著諸多的限製因素,但也短中有長,比如光照充足,積溫有效性高,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區域土壤、水質、空氣保持著良好的潔淨狀態,為開發具有地區特色的綠色農畜產品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必須發揮比較優勢,打好特色牌和綠色牌,穩定發展農牧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努力擴大市場份額,增加農民收人。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大馬鈴薯、蕎麥、油菜籽、牛羊肉、皮革絨毛等基地建設力度,並開發具有綠色產品特征的深加工係列食品、產品,創立自己的品牌,盡快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和注冊商標。
4.5實施生態扶貧移民工程
實施生態移民和異地扶貧移民工程,是恢複生態平衡,幫助農牧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對那些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劣,失去生存條件的地方,有計劃地啟動移民工程,將那些“生態難民”遷人水土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這樣一方麵可以減輕遷出區的人口壓力,使生態環境得以休養生息;另一方麵通過遷人人口不斷向小城鎮、大村莊集中,從而轉變經營方式,進行集約化生產,發展高效農牧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除政府統一組織的生態扶貧移民外,還應當製定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農牧民投親靠友,舉家遷出,對自主遷出縣外求生的農戶政府應給予適當的補貼;除政府派遣的公務人員外,應禁止縣外人員人境落戶,特別是定居到農牧區。
4.6加強法製建設,依法保護林草植被
要深入持久地開展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政策、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和法製觀念;認真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法》、《土地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條例》等與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嚴肅查處破壞植被,破壞生態的違法案件。
台灣地區保育政策之過去、現在與未來
1.前言
台灣地處亞熱帶,位於歐亞大陸及菲律賓板塊交界上,由於其特殊地理區位、氣候條件以及複雜地形等因素,使平地至山區的海拔與溫度垂直變化極大,而使得植物在水平及垂直分布上,形成極為複雜而特殊動植物群落,台灣地區維管束植物資源計有4,000多種。野生動物資源,已經記錄者計有18,000餘種,其中包含多種特有種及珍稀物種,彌足珍貴。顯見台灣地區具極高的生物歧度。在兩大板塊推擠下,形成全島山,溪穀縱橫,因而沙洲、平原、盆地、丘陵、台地、濕地、湖泊、山丘等各種地形無不齊備,景觀互異,這些由大自然的力量所造成的特殊生態及自然景觀,具有不可再生性,是值得保護及維持的。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生物的多樣性和資源的永續利用,已成為世界各國之共識,並已逐漸形成集體行動進一步加以維護。自然界孕育著紛雜的野生動植物及美麗的自然景觀,維持著生態平衡,提供人類生活、文化及經濟發展上不可缺之資源,生生不息。目前世界各界均認識到&然生態保育,維護野生動植物多樣性及維持自然景觀的軍要性,為人類的一分子,我們作為地球村的一員,為維持人類永續發展及生存,政府自應順應世界潮流製訂保育政策,以達到自然資源永續長存之目標,共創人與環境和諧相處之境界。
2.台灣地區保育政策的沿革1945年至1960年
1945年12月8日成立林務局,其任務為全省國、公、私有林野之管理及其他有關全省林業行政事項。由於日據末期因戰事森林資源嚴重耗損,因此施政方針為:加強保安林之建設、實施保衛森林決策,加強取締盜伐濫墾、恢複施業造林、培育優良林木、建設本省光複紀念林、獎勵公私有林地造林以及增加木材生產。
政府對於野生動物資源之保育向來極為重視,為保護珍禽異獸,於1959年9月11日由內政、經濟兩部依狩獵法會公布珍奇鳥獸之名錄。
光複初期,因荒地其多,亟需造林,其施政重點主要為保護森林,恢複林相。但由於財力不足,乃以租地造林、獎勵保安林造林、擴大民有林經為手段.加速複,減少政府造林支出。在此十餘年間,林業機關五度改組,各主管所之中心13標有:以林養林、植伐平衡、保林重於造林、造林重於利用、利用重於開發及多伐木、多造林、多繳庫等,是見均以造林保林、創造財富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