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北麓地區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對策
摘要:針對陰山北麓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內蒙固陽縣當前發展農業生產所麵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了調整農業機構,封山育林育草,退耕還林還草,恢複植被,加強基本農田、草場建設等一係列對策。
關鍵詞:陰山北麓;生態問題;治理對策
內蒙古自治區固陽縣位於陰山山脈中部的大青山北麓,海拔1300~1800米,土地總麵積5323平方公裏。屬於半幹旱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地形基本上是四分丘陵五分山,隻有一分是灘川的格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係統具有先天的脆弱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經濟落後。本文試圖從調整農牧業結構人手,以封育禁牧,種樹種草,恢複植被為突破口,來研究解決當前該縣生態環境惡化問題。
1.生態環境的現狀
固陽縣曆史上曾是個遊牧之地。據《漢書》記載:“外有陰山,東西千餘裏,草木茂盛,多禽獸”。到晚清後墾殖麵積不斷增加,形成農牧業兩種生產方式和經濟成分共存的格局。由於人口劇增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固陽縣農牧業生產麵臨著嚴峻的困難與危機。
1.1先天脆弱的生態係統
①地處中溫帶內陸地區,受蒙古高壓的控製時間長,水熱條件不穩定為農業生產一個限製性因素。
②高原地勢,海拔1300~1800米,熱量不足,溫度不高,降雨量少,無霜期短。森林覆蓋率低,對農牧業沒有保護作用。
③坐落在兩個生態負載線的交叉臨界線上。旱作西界:即濕潤係數0.3所通過的界限,該線以西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其北起阿巴經固陽繞包頭過黃河托克旗到城川一線,越往東,農業的保護率越高。農牧分界:以大興安嶺、因上陰山山地為自然分界,處在大青山以北的固陽縣剛越過的農牧分界線。
處於這個特殊的生態地理位置,本來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而事實則相反,不按自規律辦事,無限製墾荒,超載過牧,使本來脆弱的生態係統遭到破壞,陷入惡性循環。
1.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
近期土地調查資料表明,全縣農業用地50.2萬公頃,占土地總麵積的94.3其中耕地20.4萬公頃,占農業用地麵積的40.5耕地中旱地19.2萬公頃占耕地麵積的94%;林地2萬公頃,占4%;草地27萬公頃,占55%。農林牧用地結構為5.6%。農牧用地偏大,具體表現在,耕地麵積大,質量不高,中低產田占耕地麵積的65%,草場麵積占三項用地,但草場質量低,優質草場,80年代初的調查就發現有50%的沙化、退化草場。林地比重小,森林覆蓋率低,分布不均勻,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為3.9%,而且大部分林地集中在南部山區,對農場、草牧場幾乎沒有保護作用。這種土地利用結構的直接後果便是生態失調,風蝕沙化,水土流失,反映在農牧業生產上,則是土地生產率低下。
2.生態失調
2.1風蝕沙化,水土流失
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全縣風蝕沙化麵積3568平方公裏,水土流失麵積占土地總麵積的82.67“全縣季節性河流7條,較大幹溝30多條,大多數成為向黃河輸送泥沙的通道,僅昆都河流域水土流失麵積就達2540平方公裏,土壤侵蝕模數700~3000噸7平方公裏,多年輸沙量變動於80~795萬噸之間,最大含沙量398公斤乂立方米,水土流失的結果是溝頭逐年延伸,溝底不斷切割,溝壁持續擴張,農田逐漸塌陷,不但給昆都河上、中遊造成損失,而且給下遊的包頭市、郊區、包鋼廠區的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帶來巨大的危害。
另據固陽縣水文站統計,全縣土壤熟化層由50年代的20~25厘米,下降為現在的15~20厘米,建國以來土壤淨流失總量1.4億立方米,相當於5厘米厚的土層流失。
2.2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由於砍了喬木,伐了灌木,草場過牧,大地失去庇護,造成地麵裸露,氣候逐漸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①幹旱固陽縣年平均降水量225~375毫米,年水分蒸發量1200~1500毫米,故幹旱少雨是農牧業生產的主要限製因素。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旱與旱年的發生頻率接近50兩年連旱發生頻率為27基本上10年有1~2個大旱年,3~4年有一個旱年,由於大氣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故有“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之稱。
②冰雹據同陽縣氣象站統計,1956~1978年間,共有77天雹日,年平均3.3天,最多年份9天,冰雹發生時間多在7~9月份,也正是麥類等主要作物生長發育盛期,幾乎每年都在局部地區造成嚴重危害。
③大風年大風日數12.8天,多集中在3~6月份,最大風速20米秒,常對春耕生產和農作物造成危害。
④霜凍無霜期短(95~109天),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霜凍危害。
3.生態環境變化帶來的問題
不尊重自然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已為古今中外的曆史所證明。固陽縣由於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尖銳矛盾,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困難。
3.1人口劇增使土地承載力不堪重負
1950年全縣有8萬人,現已達到22萬人,增加了1.7倍,人口密度44.1人每平方公裏,高於聯合國確定的半幹旱地區(濕潤係數0.2~0.4)人口負荷臨界指標(20人7平方公裏)1倍。人口的增加,就要尋求響應的食物來源,於是,大麵積的墾荒勢在必行,據近期土地資源詳查資料,全縣實有耕地20.4萬公頃,是新中國成立初期10萬公頃的2倍多,係數達到38.2%,由於以旱作為主,加之耕作粗放,廣種薄收,生產水平低而不穩,人均糧食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740公斤下降到350公斤。包頭市環保局研究資料表明,全縣適宜、次適宜農業用地合計5.9萬公頃,可生產糧食8850萬公斤,能夠承載小康生活水平人口11.06萬人,而全縣農業人口為17.23萬人,超過了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能力,超載6.16萬人。
3.2嚴重的超載放牧使草場大麵積退化
畜牧業是僅次於種植業的產業,但農牧民長期以來沒有擺脫數量畜牧業的經營思想,不考慮草場的負荷能力,盲目發展牲畜頭數,草場嚴重超載。據包頭市環保局調查,按現有草場產草量確定草場載蓄量,全縣草場超載33萬個綿羊單位。畜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規定,在降水量300~400毫米地區,每個綿羊單位占有草場為2-3.3公頃,而固陽縣吉忽倫圖蘇木在同等降水量的條件下,每個綿羊單位僅占有草場0.33公頃,可見超載程度之重。這種掠奪式的粗放經營,草場遭到頻繁踐踏,不得休養生息,牧場被啃光吃盡,來不及結籽留種,適口性牧草減少,雜類草增加,被演替明顯,退化草場麵積正以每年5%~10%的速度遞增。草場退化影響了畜牧業的效益,綿羊個體生產水平不斷下降。
3.3土壤肥力銳減,生產力低下
不合理的墾殖和廣種薄收的掠奪性經營,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瘠薄,而水土流失又使得耕地變成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
3.4農牧矛盾加劇
農田的開墾擠占草場,影響了畜牧業的發展,而畜牧業的數量經營,使得草場超載過牧,退化草場逐年增加,嚴重破壞了植被,寶貴的大氣降水順山(坡)而下,衝刷農田,造成農田的水土流失,加劇了農牧矛盾。
4.治理對策
20世紀80年代初期,固陽縣的一部分有識之土就提出生態環境惡化的警告,並提出了恢複生態平衡的措施,但真正把生態環境列人政府議事日程的也隻是近年來的事情,尤其是縣委、縣政府總結多年來的經驗教訓,根據當前當地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生態”的正確選擇,這無疑對解決固陽縣今年的發展指明廣方向,是一個可喜可賀的開端。但是,要使已經嚴重惡化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並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付出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