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退耕還林與生態係統管理(二)(1 / 3)

2.彭陽縣退耕還林還草分析

2.1自然條件分析

2.1.1氣候與植被

彭陽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東南緣,地處內陸,遠距海洋,由於東南季風受地形阻隔,而北方的幹冷空氣,經蒙古高原可以長驅直入,故屬於典型半幹旱大陸性氣候。減少降水量有逐年變少的趨勢,很多中生性樹種和牧草的生長受到限製。

彭陽縣植被特征是以旱生草原植被為主,其次有少量的落葉灌叢、落葉林和草甸等。由於長期的破壞,天然植被已失去了原貌。

彭陽縣自然災害頻繁,主要有旱災:幹旱成為危害最重、發生最頻繁的自然災害,有“十年九旱”之說,發生頻率為64四季中幹旱多發生在春夏兩季,並且春夏兩季連旱的危害更大,平均4年一遇使有時幹旱發生在秋季,也會影響到翌年的收成;冰雹:由於縣境內地形起伏,山川交錯,地麵增溫造成的溫度差異大,極易形成地麵氣流的亂流、對流,加之地麵植被稀少,多荒山禿嶺,地表增溫快,具備形成冰雹的熱力條件,降雹區寬,伴有大暴雨,山洪暴發等現象;縣境內的冰雹災害平均開始於5月60,結束於9月10日,年平均降冰雹11次。其中6月最多,7月次之,全年有80^的冰雹集中在5~8月,對人、畜、莊稼造成極大的危害。霜凍:一般發生在春末夏初或夏末秋初,霜凍開始早結束晚無霜期短;風沙:主要發生在3~5月,4月下旬到5月上旬發生率最高。大風可以吹倒農作物的根莖,同時大風後氣溫會急劇下降,出現霜凍,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不利,尤其是旱災和冰雹災害更為嚴重。

2.1.2地貌與水文

彭陽縣地處黃土高原西端,主要地貌類型為黃土丘陵,其特征是梁起伏,溝壑縱橫,河穀殘相間,溝頭邊切割深而明顯,河岸坍塌活躍。全縣地貌可分成四部分,北部黃土丘陵區:海拔1400~1900相對高差200~250麵積為227平方米,占全縣土地麵積的90%植被類型為半幹旱草原植被。西部土石山區:本區屬於基岩呈疏緩複背斜構造,多為第四係黃土覆蓋,屬於黃土丘陵和山地過渡的地帶,切割破碎,抗剝蝕能力低,加之降雨集中在夏季,且多為暴雨,所以水土流失嚴重,屬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彭陽縣地處黃河中上遊,內有紅河、安家川河三條河流,分別由西北向東南流出縣境,最終流人黃河。地表水的來源主要有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總之,這樣的氣候和地貌條件不適宜對地表植物進行強度幹擾,甚至不宜耕作,以發展地帶性草原植被最為適宜。

2.2經濟分析

彭陽是國家級貧困縣,2000年全年收人651萬元,支出1.3億元,財政赤字824萬元。靠國家財政支持,一年的收人隻夠幹部的工資。77%以上的是農村人口。主要農產品是小麥、玉米、蓧麥、豌豆、大豆和穀子等,油料作物有胡麻,經濟作物有煙葉和藥材等。由於平均單產較低,農民種植的糧食作物幾乎全部用於口糧,即使是油料作物也是自己食用,幾乎不存在商品交換,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

彭陽縣草場總麵積166.78萬畝,年產鮮草,載畜量96097個羊單位。養蜂也有較長的曆史,主要的蜜源植物是紫花苜蓿,同時它也是一種優質的牧草。經濟學意義上的服務業,幾乎還沒有,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工業還沒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服務業沒有發展的機會和空間;二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服務業沒有發展的對象。

機會成本就是生產者將生產資料以用途贏利時,必然會放棄這種生產資料用作用途時,所能贏得的利潤。那麼,該種生產資料用作用途時所獲得的利潤就叫做生產資料用作4用途時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於自然條件的分析,彭陽縣的自然條件不適合大量種植樹木,特別是經濟林,所以土地作為農業經濟用途本文隻考慮兩種情況,一是種植小麥、玉米、胡麻等農作物;二是通過種植飼草、退耕還草等途徑,進行畜牧養殖業。如果采用機會成本分析法,則這兩種途徑的收入互為對方的機會成本。下麵分別對這兩種途徑進行機會成本計算和比較。

機會成本分析是一種決策方法,從機會成本的定義可以看出,機會成本越大,生產資料用作該種用途時,所放棄的利潤越大。所以,機會成本分析的原則就是,生產資料的機會成本較小的產業應當是優先發展的產業。比較上麵兩表計算後所得的機會成本,顯然土地用作耕地種植糧食作物的機會成本大於用於畜牧業的機會成本。所以在退耕後,彭陽縣應當種植飼草,發展畜牧業,這不僅是符合生態效益最大的要求,也是符合經濟效益最大的要求。根據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假如彭陽縣隻發展畜牧業,會造成成本的增加、產品單價的降低等現象,而且單一的產業結構會增加地方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依賴性,所以也應當在行業效益最大的前提下適當的發展種植業。當然這種種植業的潛在地位有所不同,主要作為畜牧業的飼料供應者,是畜牧業的組成部分。

2.3地理區位分析

從地理位置上看,彭陽縣距銀川、中衛、蘭州都有250公裏左右,距離最近的交通、經濟樞紐固原縣有25公裏左右。彭陽火車站在彭陽的西南部,因此不妨以彭陽縣為中心在原有的西門開發區、南門工業區等建立集中的工業區,這個地區與畜牧產品的產地很近,相對交通比較方便,又有原來的基礎,既節省運費,又節省建廠所需的初始資金。以三噸的運輸車的運價為標準,運費為2元7噸公裏。

由於大量的勞務輸出,勞動力顯得不足,發展畜牧業對於勞動力的文化水平並沒有特殊要求,對於勞動力的年齡限製也很寬,適宜彭陽的地廣人稀的狀況。

區位論中市場泛指產品銷售的所有場所,從三方麵來看對其經濟的影響:第一,市場與產地的相對位置,以離彭陽最近的固原市為主要市場,二者相距25公裏,並且有公路連接。第二,市場的規模,固原市是寧夏南部的經濟交通中心,所以無論從市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角度看,固原市可以作為較大規模的市場。第三,市場的結構,固原市是寧夏南部的交通樞紐,固原市的煉油工業發達,雖然屬於小型城市,但是可以通過國家的行政、經濟手段來培養成為寧夏北部中衛市以外的寧夏南部的畜牧產品的集散地。

以經濟學的角度看集中和分散,集中就是將生產地建於原料產地,以節約互相利用的原料、半成品、成品運輸和儲存費用;利用原工業區的設備以減少設備和社會費用的支出,便於互相交流科學成果和信息;利用市場區位,擴大市場服務範圍。同集中相反的分散,可以避開集中造成的惡果如地價上升、場地擁擠、勞動力供應緊張、居民生活條件惡化、環境汙染等。

彭陽縣發展畜牧業及其加工業是適應本地經濟自然狀況的,是可行的。根據以上對於區位因子的分析,可以對於彭陽縣進行經濟規劃、分工。

西部北部的山區,從立地條件來說,最適合的優勢植被就是草原植被。所以依據規劃,進行縣域分工。河穀地區適當加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麵積,種植經濟林、水保經濟林、蔬菜等,形成供應全縣甚至更大範圍內的蔬菜、果品基地。仍然以農業為主要產業,但是在第一產業內部也要進行一些結構上的調整,加大經濟作物如油料作物、藥材、蔬菜瓜果的比例,減少糧食作物的比例。轉變原有的粗放型的雨水農業為集約型的精耕細作的農業,提高單產,追求效益。加大棚的麵積,減少在條件差的坡地上的耕種,改為種紫花苜蓿等優質飼草。山區生態環境尤為惡劣,是退耕還林還草的重點地區,所以應當種植生態效益較大的水保林,部分地方種植用材林,並且按一定的比例種植人工草場,保護原有的天然草場,大力發展畜牧業。這一部分的麵積廣大,種植草場見效又快,發展畜牧業的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豐富,發展畜牧業很有潛力。西北部山區,在退耕還林後以畜牧業為主,大力發展畜牧業相關的工業及其它的一些產業,如提供耐旱、耐寒的優質飼草種子和水保林的苗木等。

在工業的發展上,應當以農業為依托。工業作為農業的延伸,既是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又以農業和農民為主要市場,因此應當是工業和農業按比例協調發展。建立與地方特點相適應的農產品、畜牧產品加工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這可以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在彭陽主要表現在經濟及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低,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小,資源能源消耗過大,生產效益差。因此可以考慮建立畜產品、幹鮮果品加工廠。這些工廠一方麵對環境的汙染不大;另一方麵在本地對當地的土特產品進行加工,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增加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