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退耕還林與生態係統管理(二)(3 / 3)

在西部地區,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是能否在農村內部轉移的關鍵,是能否搞好生態農業的建設,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解決農業勞動力勞動時間和輔助勞動力的剩餘問題,從而提高農業比較收益,為非農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生態農業是配置農業資源的最佳方式,可以通過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深度開發集中在兩個領域:首先,在大田、山林、魚塘等領域,充分利用間作套混作技術、地膜覆蓋技術、溫室栽培技術等,實現糧菜套作、林糧林果林藥間作的立體農業,地膜育苗、溫室栽培蔬菜等園藝農業,變農閑為農忙,使最佳勞動力可以滿負荷工作,同時提高單位耕地的產量,減少耕地數量,提高經濟效益。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解決最佳勞動力的剩餘時間和部分女勞動力、老年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大大增加農戶經濟收人,同時也由於新技術的采用,使農業最佳勞動力有用武之地,調動了農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於20世紀中期已實現了本國農業的現代化,目前農業人口僅占人口總數的2%,農業產值占60%,現代化水平占世界第一位。美國在世界上率先倡導了“生態農業”,反對在農場施用化肥、農藥,強調生態環境保護,試圖用綠肥秸稈替代化肥,用天敵、輪作替代化學防治,用少耕、免耕替代翻耕。但是采用這些做法生產的農產品價格比常規農產品價格高出40%~50%,生產者實際利潤很少,迫使他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發展模式。目前很多西方國家已經把生態農業提高到可持續農業的範疇,並且正在由理論概念探討轉入技術試驗階段。耕作製度的主要技術途徑有作物輪作、休閑輪作、作物殘茬覆蓋,少耕或免耕法、病蟲害綜合防治、轉基因品種、農牧結合、農藝農機結合、網絡化技術與精確農業技術等,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西部大開發為“土地經營機製”的轉變提供了最好的時機。農業和林業的生產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自然經濟的模式,要進行商品生產,進行資產運營,向規模要效益。以土地節約型技術、生物技術、勞動密集技術為主,實行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管理,以提高土地產出率。同時,為了實現農林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用農村或林區工業改造農林業,依靠農村和林區第三產業服務於農林業,建立產前、產中和產後一體化的社會服務體係。彭陽縣發展生態農業的模式可以從食物鏈的物質循環角度,堅定生態農業發展。

3.2建設小城鎮,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市場化

發展生態農業,隻能緩解農業最佳旁動力的流出,為輔助勞動力創造就業的空間,提高農戶經濟收益,為非農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而徹底解決農業剩餘勞動力問題,還要依賴非農產業的發展。因此,在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建設小城鎮,以此為依托發展非農產業,為農戶整體轉移創造條件。發展小城鎮,可以為農村工業、農副產品市場的建立提供基地,並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過去鄉村工業的布局存在兩個缺陷:一是村村建廠,分散布局,既浪費土地資源,又不能充分利用公共設施,發揮協作和聚合優勢,無法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二是企業建在村莊中,信息不靈、交通不便、生活水準較低,既影響經營決策,也難以吸引技術人才。

小城鎮形成,有利於降低農戶轉移的成本和風險,吸收農戶整體轉移,以減少農業剩餘勞動。由於小城鎮地處城市與鄉村的結合部,它具有獨特的優勢。小城鎮的住房、吃飯、子女人學等方麵費用都低於城市,這樣,降低農戶遷移的“門檻”,有利於農戶的流動;二是心理成本較小。由於小城鎮基本在原地區,生活習慣和傳統與鄉村差距較小,高原來的社區較近,這樣便於減少遷移的心理負擔,沒有“背井離鄉”的感覺,有利於農戶的流動;三是就業機會較多。由於小城鎮地處城鄉結合部,既可以發展第三產業為鄉村服務,也可以發展第二產業或城郊農業為大城市服務,甚至可以發展城市庭院生態農業、手工業,以滿足家庭勞動力就業的需要;四是家庭預期淨收人較高。雖然在小城鎮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收入的絕對量低於大城市,但是,家庭淨收人會高於農業收入,因而也引起農戶的流動。

農業剩餘勞動力能否有效轉移,直接影響國民經濟能否協調的發展。因此,應把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納人宏觀經濟均衡發展的總體框架中,統籌考慮和綜合指導,建立一整套促進農業剩餘勞動力流動的政策,有效地把握和控製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速度、方向以及規模,使之與農業現代化進程、工業結構升級換代以及鄉鎮企業發展的節奏相適應,從而保證國民經濟的協調、穩定、持續、高速的發展。

西部地區山高坡陡,自然條件惡劣,生產水平落後,我們提出采取“個體(農戶)經營(承包),規模生產,集中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經營權交給農戶,銷售權交給市場,那麼到底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多大規模等單靠農(牧)民很難做出十分合理的選擇,因此,農戶自發成立股份製公司或聯合體,選出其中的“能人”幫助農戶實現這個中間環節。

西部地區農村和林區的很多經濟類型仍以自然經濟為主,農林業生產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銷售,而是為了自己消費,在有剩餘的情況下,拿出一部分在市場上賣掉。尤其是現行的農村土地政策,保證每個村民都有一份天然的土地所有權利,名為土地經營責任製,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均田製”。犧牲了效率,維護了平等;犧牲了發展,維護了穩定。但是表麵上的平等,實際上包含著很多不合理的現象。我們的憲法規定土地、礦山、森林屬於國家所有。可是,一個人隻要他出生在農村,就會得到一份“天賦”的土地權利。任何一個普通農民都有這份權利,無論他是否會經營,是否善於種地,即使打不出糧食或生產的糧食很少,也不會失去這份土地!這個權力保證了農民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隻要能從事簡單的勞動,就能夠有飯吃,就永遠不會失業!對於西部地區將要出現大量的退耕土地,要實行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管理,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林業、牧業或其它種養殖業。我們認為,對於退耕還林的土地不但要實行個體承包製,承包後還要再進行股份合作,避免重新納入國有和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老路。中央要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能沿用過去的舊體製和傳統發展模式,要運用新思路,探索新辦法,建立新機製。

長期以來,西部地區似乎始終與貧窮、落後和環境條件惡劣聯係在一起,退耕還林還草和恢複退化生態係統,必須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否則難以實現環境建設的目標。我們的基本目標是發展生產力,解決貧困,消除兩極分化。西部邊陲是少數民族聚居地,也是多種宗教與文化交彙地,西部農村和林區經濟落後,與東部的經濟差距還在不斷拉大,這不隻是影響全國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經濟問題,甚至威脅到國家安全的戰略問題。退耕還林還草必須結合農村和林區經濟的實際問題去進行植被恢複、環境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同時注意培育市場,提高土地利用率,並由此帶動當地經濟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