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退耕還林與生態係統管理(二)(2 / 3)

以彭陽的社會經濟和自然現狀來看,集中的正麵作用大於負麵影響,將畜牧業和畜牧產品加工業集中起來,既提高了最終產品的附加值,又便於運輸,而且畜牧產品的簡單加工對於勞動者的素質要求也不很苛刻,適應彭陽的勞動力狀況。而集中也不會帶來明顯的地價上升等後果,這種加工業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2.4產品的收益與規模分析

農民在放棄種植業而從事養殖業時,雖然通過機會成本的計算證明了畜牧業的贏利大於種植業的贏利,但是農民本身的生活成本卻相應的提高了。這是因為,農民從事畜牧業之後,不再種植糧食和蔬菜,因此購買自家生活所需的糧食和蔬菜的支出都要增加。那麼發展畜牧業是否真正的能夠使農民收人增加呢?在彭陽縣調查的過程中,彭陽縣畜牧局認為“一畝地退耕後,所種植的牧草用於養羊所得的收入是種植糧食的2~3倍。”下麵以調查中的一戶農民家的具體數據為例,來計算這戶農民分別從事養殖業和種植業時的成本、產品數量和利潤的關係。

現在再看從事養殖業的情況,為方便計算,假定隻養羊,考慮到對於牧場的保護,每畝種植牧草和購買的飼料混用,可以養殖羊。生產成本等基礎數據與表2、3相同。這裏的生活成本指農戶維持自身及家人的生存必需的糧食和油類,用表4.3~3中的糧食和油料作物按市場價折價,並且減去作為商品賣出的部分;這裏的利潤仍是稅前利潤。

該農民從事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利潤如上所計算的分別為414元和1213.4元,顯然,畜牧業的利潤遠遠高於種植業的收人。可見退耕還草不僅是生態保護的需要,還是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將養羊的單位生產成本視為單位變動成本,將生活成本視為固定成本,則得出養殖業的成本曲線。

由上圖可以看出,成本收益曲線相交與產量近似等於28的點上,表明當農戶養殖28隻羊的時候,農戶的淨收益剛好等於;在交點左邊,收益小於成本,也就是說農戶養殖羊的數量小於28隻時,沒有經濟效益甚至虧本;在交點右邊,收益大於成本,即表明當養殖羊的數量大於28隻時,農戶才有贏利,並且,在市場飽和的條件下,養殖的數量越大,收益越多。由此可以看出,發展畜牧業,應當形成產業化,以規模優勢降低風險,提高盈利率。

雖然,以畜牧業為主導產業,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但是在發展畜牧業的同時又要注意可持續發展,避免西部地區普遍的“經濟總量增長和環境壓力持續增長”的矛盾。因此對於草場應當進行保護和改良,主要有以下措施:通過合理輪牧,劃分打草場和放牧場,來提高草場的利用率;退耕還草,以增加人工草場的麵積;退耕後也應當保持一定比例的具有較強水保能力的灌木、喬木來保護草場。對於應景退化的天然草場要進行改良,如平整地麵、清除劣草、補播優良草種、引水灌溉、施川肥料等來防止草場繼續退化並且提高草場生產率。發展青貯飼料,青貯飼料有保存時間長、易消化等優點,並且可以使牲畜在全年各個季節均勻的得到青綠飼料。青貯飼料還以利用田間、菜園的副產品減輕對草原的壓力。

以上得出結論,發展畜牧業的經濟效益顯著,但是單一的產業構成,一方麵增加廣風險,降低廣抵禦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麵不利於彭陽縣自身經濟保持長期的、穩定的增長。因此,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將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結合起來,還要使三大產業按比例協調發展。

2.5退耕還林還草分析

2.5.1退耕還林還草情況

按照自治區的統一部署,彭陽縣2000年計劃退耕還林還草任務7萬,退耕後造林4.9萬畝,種草2.1萬畝,實際完成退耕7.71萬畝,其中還林5.97萬畝,種草1.74萬畝,林草比例為7:3,成活率不足50%。其特點是麵積超標,還林還草的林、草比例不合理,成活率低。該區域由於自然和曆史的原因,長期以來,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形成了一種惜地如命,固守業(糧食)的小農封閉意識。然而曆史上這裏並非產糧之地,而是草原和灌叢,人們逆向開發致使糧食廣種薄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南部二河流域發展幹鮮果“兩高一優”經濟林,西南土石山區發展用材林。

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帶性優勢植被是草原,是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生態演化形成的,人工生態係統比自然係統要脆弱得多,因此更要求在退耕還林還草工作中因地製宜,也足穩定的,在退耕之後,成當發展以草原植被為主的生態係統。而且這種草原生態係統的生長發育是受當地水分條件控製的,旱季地上部分枯死,雨季恢複生機,隻要防止過度人為破壞和過牧,“草隨水生”完全是一種自然現象,無需過多的人為的幹擾,要盡量避免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安排自然的做法,不考慮恢複地帶性植被,隻考慮速見成效,最終的結果必然是麵貌依舊抑或水土流失更加嚴重。

2.5.2林、草的選擇

彭陽縣坡耕地多,生態環境很脆弱,一旦土地表層遭到破壞,非常容易水土流失,所以產業發展應當適應這種缺水環境,避免各種耗水量大、需要灌溉的生產活動。適合於當地氣候條件的地帶性草原植被是經過幾十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自然演化的結果,具有穩定性、多樣性特點,如果忽視一個地區的自然條件,不現實地追求不屬於這種自然條件的植被類型,就容易造成生態係統的失調和生態災難。因此,生態建設重在恢複,生態保護重在防禦,以彭陽縣的自然條件,應當保護原本就已經脆弱的生態環境,預防其繼續惡化;退耕後種草,以恢複地帶性原生溫帶草原植被。

雖然,以畜牧業為主導產業,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但是在發展畜牧業的同時又要注意可持續發展,避免西部地區普遍的“經濟總量增長和環境壓力持續增長”的矛盾。因此對於草場應當進行保護和改良,主要有以下措施:通過合理輪牧,劃分打草場和放牧場來提高草場的利用率;退耕還草以增加人工草場的麵積;退耕後也應當保持一定比例的具有較強水保能力的灌木、喬木來保護草場。對於退化的天然草場要進行改良,如平整地麵、清除劣草、補播優良草種、引水灌溉、施用肥料等來防止草場繼續退化並且提高草場生產率。發展青貯飼料,青貯飼料有保存時間長的優點,並且可以使牲畜在全年各個季節均勻地得到青綠飼料,還可以利用田間、菜園的副產品減輕對草原的壓力。

有獨立的具有競爭能力的市場主體,是彭陽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條件。農民傳統的給自足的經營方式已經不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應當建立起係統化、產業化的經營方式,如股份合作製、股份製等經營自主權在農民手中,能激發農民的積極性。這種經營製度人股的條件很寬,可以是資金、實物(牲畜、廠房、技術、銷售渠道等久產權(主要指退耕還林還草後的退耕田的產權)等均可作價人股。

我國從農耕時代的“墾草”到“以糧為綱”,又到今天提出“退耕還林還草”是一次重大的曆史性轉折,尤其是草地農業對西部可持續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草地農業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大於100%,提高勞動生產率大於100具有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相結合的作用。彭陽縣本來就有著優越的發展牧草的天然條件,再加上回族自治區長期的畜牧業經營曆史和豐富的經驗,發展畜牧業有著十分廣泛的前景。

3.討論

3.1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可持續農業

事實上,退耕還林出現的一切問題都與人有關,在彭陽縣廣大的土地上,隻要把人撤出,減少過度放牧,天然草原植被具有巨大的恢複力,可以說封山育草是完全可行的。但問題是人,人的出路、人的生計和人的影響。所以,減少農村人口,減輕人們對土地的壓力是一條十分有效的途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單位農業耕地上所需的勞力和勞動強度遠遠大於林業用地,本來已經過剩的勞力再從土地勞動中退出,進一步加重了過剩人口的壓力。勞動是人類文明的基本需要,勞動也是人類自身價值的具體體現形式,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失去了勞動機會必然對社會產生巨大壓力。給一個農民基本的糧食和最低的生活需要,然後讓他為了國家和環境保護去種草種樹,這在目前文化素質和經濟條件下不能激發農民的勞動熱情。1978年以後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實行了包產到戶,把農民為集體為國家勞動變成為自己勞動,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勞動熱情,因而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所以西部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必須解決以下三方麵的問題:一是創造勞動就業機會;二是穩定生活保證和經濟收人;三是激發勞動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