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陰山北麓農業區退耕還林還草及生態建設的思考
摘要:土地退化是陰山北麓農業區所麵臨的主要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之一,本文結合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指出了進行該地區退化土地生態重建的重大意義。在深入分析退化土地生態重建所涉及到的重要學科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前提下,提出了建立研究數據信息係統基礎上,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人類驅動機製的研究為切入點,從土地利用優化配置(生態重建的社會經濟途徑)及基於適宜性分析的景觀規劃(生態重建的生態學途徑)等途徑來實現生態重建目標的研究思路,同時闡述了主要研究內容及研究的方法和技術路線。
關鍵詞:陰山北麓;農業區;退耕還林還草;生態重建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決策。國家已將內蒙古中西部的生態環境建設納人到西部大開發中。自治區政府也製定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總體思路,其各個組成部分都突出了生態建設,把生態建設提高到最大的基礎建設的戰略高度。
1.研究意義
陰山北麓農業區,屬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是國內外開展全球變化、研究的較理想區域。該地區以沙漠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土地退化十分嚴重。根據研究,地處陰山北麓的烏蘭察布盟後山地區沙漠化以每年8.31^的速率增長。沙漠化實際上就是由於人類自身的增長及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破壞了幹旱、半幹旱及半濕潤地區人地係統的平衡,又無法通過內部的自我組織和反饋機製使係統迅速得到恢複,從而導致了係統內自然環境要素的退化過程。可見,土地退化不僅是環境問題,而且是經濟和社會問題。由於自然和人為作用的長期影響,該地區陷入了“貧困-人口增長-土地退化”的惡性循環,主要表現在人地矛盾突出、農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生態環境質量差、風蝕沙化嚴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方麵,並已成為自治區最貧困的地區,開展該區域退化土地的生態重建研究已刻不容緩。一般而言,退化土地若能退出高強度的利用,經過一定時期的休養生息後能夠恢複。但在人口劇增和經濟增長的壓力下,這種純“保護”的思路已經不切實際。因此,需要人為地促使退化土地既不斷提高生產力,又能維持相對穩定的生態平衡,即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通過大規模的社會投入對退化土地進行“重建”。生態重建是按照景觀生態學原理,通過大規模的社會投人,在宏觀上配置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景觀格局,在微觀上創造合適的生態條件,定向地加速土地係統的良性演替過程並不斷提高土地生產力的舉措。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實施,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也製定了西部大開發的總體思路,即按照國家確定的西部大開發重點與產業政策和自治區的實際,運用市場機製,掌握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突出抓好“一線”、“三區”,全麵實施“十大工程”,努力實現“三大目標”,再造新優勢,實現新飛躍,力爭使內蒙古成為21世紀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自治區實施西部大開發總體戰略的各個組成部分都突出了生態建設,把生態建設提高到最大的基礎建設的戰略高度。
生態建設是陰山北麓地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根本和切入點。近期要按照全麵規劃重點治理的要求,啟動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從根本上遏製該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耕地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把該地區建設成山川秀美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區域。
可見,應用遙感、地理信息係統及景觀生態規劃等技術方法,研究陰山北麓農業區退化土地的生態重建問題,對該地區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成功實施以及全球變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景觀生態學等學科的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2.研究進展
土地退化及生態重建涵蓋生態、經濟、社會等眾多方麵,且涉及到許多科學問題和研究領域。土地退化不僅直接表現為土地覆被的變化,在許多情況下也與土地覆被變化有著互為因果的關係,而土地覆被的變化多由土地利用所引起,土地利用又受人類驅動力的支配。因此,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已成為國際土地退化研究的核心內容。“土地”是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和與自然環境發生作用的“界麵”,因而,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配置既是區域退化土地生態重建的核心內容,又是生態重建的社會經濟途徑。為將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配置(生態重建的社會經濟途徑)進一步落實到具體的空間地域,需要選擇合理的著眼點和可操作性的生態學途徑,景觀生態規劃使這一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
由上述可見,退化土地的生態重建與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配置及景觀生態規劃等密切相關。
2.1土地退化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
1990年在內羅畢舉行的荒漠化評估會議中,明確了土地退化的涵義,強調了土地退化不僅限於土壤,也包括土地地表、水資源、植物和農作物覆蓋等方麵,退化也不僅指土地資源的喪失,也涵蓋土地生產潛力的衰退、土地生物量的下降以及地表出現不利於發展生產的土地荒蕪狀態等。1992年在裏約熱內盧召開的國際環發大會將土地退化作為21世紀全球環境的重要問題列人議程,並進一步強調了土地退化不僅是一個生態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經濟問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是其主要原因。隨著全球變化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已經認識到:雖然土地退化過程多發生在局地尺度,所造成的影響可能較小,但它們的集聚效應卻可能非常巨大,而人類通過土地利用所引起土地覆蓋的變化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的主要原因和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了解這種變化就無法全麵了解和解釋全球環境變化,因此,從90年代初期開始,全球變化研究中掀起了一個以土地退化為核心的研究熱潮,並促成了一個新的國際研究計劃“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的形成。
積極籌劃這一全球性的綜合性研究計劃,1993年提出了研究計劃草案,1995年共同擬定並發表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科學研究計劃》,將其列為全球環境變化的核心項目。目前國際上在研究方麵都重點強調大規模、跨學科和綜合性,建立了不少不同尺度、不同內容的分析模型。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土地覆被評價和模擬”項目,國際應用係統分析研究所啟動的“歐洲和北亞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模擬”項目等,這些項目的啟動,極大地促進了土地利用變化與全球變化的研究。但目前國際上有關研究項目,側重於土地覆被的分類和動態監測及其對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最近一些研究雖涉及到驅動因子的分析,但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機製重視不夠。建國以來,中國的科技工作者進行過許多有關土地利用方麵的研究,如全國1:100萬土地利用圖、1:100萬土地資源圖等。但總的來看,過去的工作著重於對土地利用現狀的調查與製圖,土地利用存在問題的分析,缺少對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動態及驅動機製的研究,關於土地利用變化研究目前仍處於介紹國際上的研究計劃及設計研究框架階段。
2.2土地利用優化配置研究
所謂土地利用配置,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生態經濟目標,依據土地的特性,利用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對區域土地的利用方向、利用結構等在時空尺度上進行安排、設計、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措施。就其過程而言,土地配置實質上是一個通過確定一整套土地布局的活動,來達到一定特殊目標的過程。土地利用的優化配置經曆了以經濟效益最優化為目標、以生態最適宜為目標、以可持續利用為目標的三個主要發展階段。經濟最優模式為早期土地利用優化配置的主導形式,其特點是將土地視為產生經濟價值的生產資料,力圖取得最大的產出。如杜能的《孤立國》、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裏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區位經濟學》以及胡佛的《經濟區位論》等。隨著人口增加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土地利用不斷向邊際地區擴展,土地利用的類型結構與布局趨向複雜化。
為了查明區域土地資源及其利用現狀、問題及開發利用方向,世界範圍內的土地利用調查、分類、評價、區劃、規劃等一係列工作先後開展起來,為區域土地利用配置的研究提供基本參考資料;當土地退化、環境汙染等環境問題出現後,以生態適宜為目標的土地利用配置模式逐漸在區域土地利用規劃中占據主導地位。其目標是在資源的適宜性和可行性分析基礎上,按照“適地適用”的原則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配到相應的生態上最適宜的土地類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