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退化生態係統恢複(五)(1 / 3)

錫林郭勒生物圈保護區草地退化現狀及原因

摘要:錫林郭勒生物圈保護區是我國第一個草地類生物圈保護區,是我國典型草原的代表,也是歐亞大陸草原的一部分。但是由於近幾十年來的不合理放牧製度和人口的增加,使得草場壓力增大,草原植物種類減少,草質下降,草地生產力減低,草地生態係統環境惡化、退化現象大麵積發生。這對錫林郭勒草原畜牧業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威脅。本文從錫林郭勒生物圈保護區草場目前的狀況出發,分析其退化的原因。

關鍵詞:錫林郭勒;生物圈保護區;草地退化

1.錫林郭勒生物圈成立的背景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內蒙古草原地區的土地資源的利用強度日趨增大,大麵積的優良放牧場和割草場,由於濫墾濫牧和無節製的采挖藥材和燃料,導致原本完美而連續的草原自然地帶逐漸破碎,進而轉變為碎裂的島嶼準確景觀。草原生物地理群落的正常結構受到強度的幹擾,生態係統的功能逐漸紊亂,種群間的正常生態關係和食物鏈關係明顯受到衝擊和破壞,不僅一些大型的食草動物早已絕跡,連黃羊和一些鳥類如雀鷹、鸞等,也已成為稀有而偶見的動物,相反由於草原生態係統微觀結構的改變和功能的退化,生物群落中天敵的數量銳減,一些草食鼠類和昆蟲的種群數量擴大,當其進人繁殖高峰期,往往造成嚴重危害。草原地帶的宏觀結構也表現出明顯的異常現象。衛星遙感監測資料表明:進人20世紀80年代,內蒙古髙原30%~40%的牧場出現了植被退化現象,土壤表土風蝕、沙化現象普遍發生。在典型草原地帶,禾草草原的麵積在縮小,而蒿類群落的麵積在逐漸增大。固定沙丘逆轉為流動、半固定沙丘,淹沒草場、農田和道路,形成沙漠化災害;低濕地和河湖地普遍發生鹽堿化現象;肥沃的草甸土轉化為鹽堿土,成為難以利用和劣質土地。

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溫帶草原的典型區域和生態關鍵環節,也是歐亞大陸草原在我國境內的延伸。而草原生態係統是森林與荒漠生態係統之間的過渡,是陸地生物圈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持穩定的地球生態係統,尤其是對緩衝荒漠化過程起著重要的屏障作用。因此對錫林郭勒的保護,是具有重要的全球環境意義的。

為了改變草原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局麵和實現人類美好的共同未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委員會的指導下,我國一些著名學者和社會知名人士於20世紀80年代紛紛呼籲,並得到領導的支持,在中國大地上第一個溫帶草原生物圈保護區―內蒙古錫林郭勒生物圈保護區於1985年正式組建成立,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人與生物圈網絡成員。1993年首批加人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1995年與澳大利亞普克馬克生物圈保護區結為姐妹友好保護區,成為我國第一個與國外相關保護區建立友好關係並長期保持交流合作的保護區,(列7年底被國務院批準晉升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功能區分劃

錫林郭勒草原生物圈保護區總麵積1078平方千米,全境屬錫林浩特市管轄,共包括白音錫勒牧場(全境)、毛登牧場(全境)、貝力克牧場(全境)、白音庫倫牧場(北半部)、伊利勒特蘇木(全境)、巴彥寶力格蘇木(全境)和錫林浩特市(鎮)等單位。錫林浩特市大致位於保護區的中心位置,錫勒牧場是保護區的主體區域,保護區的絕大多數功能都位於錫勒牧場境內錫林郭勒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為此,在草原保護區內設置放牧利用試驗區,目的是為了探討如何做到提高草原生產力,科學養畜,促進草原畜牧業健康、持續的發展。第二類是割草試驗區。割製幹草是保證牲畜安全過冬的重要措施,也是本區草原利用的又一重要形式。近十幾年來,許多地段由於連年的割草而明顯退化。如何在割草利用條件下研究保持草原生態係統平衡的途徑,非常重要。第三類是人工草地試驗區。在局部水熱條件適宜的地段,建立人工草地是提高草原生產力,保護大麵積草原免遭退化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畜牧業現代化的又一重要措施。第四類是退化草原改良試驗區。第五類是草原生態係統的基礎實驗區。總麵積為30%,約占保護區總麵積的0.3%同時錫林郭勒草原也是我國主要的畜產品基地之一,保持錫林郭勒草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是保護區的職責。

為了實現這一雙重目標,必然需要多種學科的相互交叉與配合才能達到目標。實際上,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範圍內草原生態係統的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國家擬在該地區建立國家現代草原研究中心就已開始,到1979年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草原生態係統定位站的建立,再到1985年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的正式成立與第一期規劃的實施及80年代中後期開展的內蒙古草地資源遙感調查,已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草原生態係統定位研究站,錫林郭勒保護區於1994年與澳大利亞查理.斯德特大學開始有了接觸,並合作進行自然保護區方麵的科學研究工作。但應該承認,對於核心區以外的廣大緩衝區和正常生產作業區草原生態係統的管理與保護工作,在草原生態係統的首要功能是發展畜牧業的原則指導下,並沒有認真加以落實。在放牧利用強度不斷增大的形勢下,錫林郭勒草原生物圈保護區內草原生態環境退化受損嚴重,包括草原植被退化、土地沙化、鹽漬化與亂墾所造成的棄耕地。

3.草地退化的現狀

3.1生物物種多樣性的喪失

最近30年來,保護區生物物種種類和數量明顯減少,許多珍稀瀕危的物種也由於生存環境的改變而從草原上消失。單花鬱金香是一種短命旱中生植物,早春開花,花大而豔麗,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李永宏,1993),在本保護區的出現,表明了蒙古草原地區與中亞地區和地中海地區植物區係在起源上的聯係。它在本保護區分布麵積也不大,隻是在伊和烏拉山頂火山石的碎石縫隙中才可以發現。多年來,科學工作者呼籲保護這種植物,但沒有認真對待,由於在此處的過度放牧,破壞了單花鬱金香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如今在保護區內找不到這種珍稀的植物了。另外,在50~70年代,在保護區內曾有成群分布的黃羊,他是天然草原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無節製的狩獵,加上草場環境的退化,草質下降,如今已經很少見了。此外,由於生態係統的退化,生態環境的惡化,曾經聞名的口蘑、百靈鳥和黃花苜蓿也變得十分稀少了。

3.2生產力降低

錫林郭勒草原生物圈保護區內草地退化情況非常嚴重。據仝川報道,1999年錫林郭勒草原生物圈保護區總的放牧退化草原植被麵積為7689.3平方千米,占保護區內草原總麵積的81.70%。其中放牧輕度退化草原麵積為3678.8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