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退化生態係統恢複(五)(2 / 3)

草地退化造成草場生產力的下降,不同程度退化生態係統的植物群落生產力比原生群落要下降20%~100%,而大麵積的調查結果表明,較之50年代要下降60%左右。2001年更為嚴重,在旱災、風沙災害、過牧及蝗災的影響下,某些典型草原生態係統的現實生產力幾乎為零,秋天,地麵僅殘存灌木小葉錦雞兒的被蝗蟲啃食後的殘枝以及少量不能食用的一年生植物的豬毛菜。

3.3植物群落結構簡單

退化的草原生態係統植物群落結構與外貌也發生很大變化,植物個體小型化、矮化,植物種類組成有簡單化的趨向,優良的牧草與有害或有毒植物的比例大大減少,有時看去隻剩下有毒或有害植物。例如以前的典型草原上大針幾乎難以發現,取而代之的是冷蒿和獨行菜等這些采食率極低的植物所組成的群落。甚至一些有毒植物,如狼毒也出現在草原群落中。群落平均高度大大減小,蓋度也大大降低(戚秋慧,1998),地麵的凋落物也相應減少,這也給沙塵暴發生提供了條件,因為試驗表明,群落蓋度低於50%極易起沙。

3.4生態環境惡化

退化草原生態係統土壤的物理性狀、化學性質與生物狀況以及微氣候環境都會惡化,雖然會有滯後表現,如土壤表層硬度增加、表層容重增加,嚴重的出現粗粒化和沙化,這給沙塵暴的發生提供了沙源這一物質基礎(王式功、董光榮、楊德保,1996)。近幾年來連續發生的沙塵暴、雪塵暴已經使錫林浩特飽受了周圍生態破壞帶來的苦果。2000年錫林郭勒生物圈保護區發生沙塵暴14起。2001年16起,其中2001年1月1日發生了非常嚴重的一起,死亡人數27人,死亡牲畜156600頭,30多萬頭牲畜丟失。沙塵暴頻繁發生,使草原植被數量減少,草地土壤貧瘠化,土壤腐殖質減少,全氮等肥力狀況的表征都會下降。

保護區退化草原生態係統如何治理,是擺在我們麵前十分突出的問題。

4.可能原因分析

在近20年裏,錫林郭勒草原生物圈保護區內的草原植被退化呈現較明顯的態勢,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但是,該區域內人口的快速增加、居民定居點的增多、牲畜頭數的不斷增長、草原管理諸多方麵的不合理,再加上近3年的連續幹旱,都是造成該區域草原大麵積退化的主要因素。

4.1人口壓力的不斷增加

在1989~1999年中,錫林郭勒草原生物圈保護區主要隸屬的錫林浩特市人口數從11.67萬人增加到13.69萬人,增加了17.31如錫林郭勒草原生物圈保護區的北部,原本是人口較少的區域。灰騰梁三級熔岩台地上,由於缺水,不作為主要放牧場。這裏的草原植被,主要是草甸草原植被,原本保存的非常完好。但近年,該區域由於居民點增多,外來特別是臨近農區人口的遷移到此,使得灰騰梁三級熔岩台地上的草原也呈現退化的特征。如10年前,小葉錦雞兒在群落中很少見,但如今已呈現一定灌叢化特征。

4.2牲畜頭數迅速增長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錫林郭勒草原生物圈保護區內主要隸屬的錫林浩特市的主要牲畜種類羊的年末頭數也從61.84萬隻增加到113.34萬隻,增加了83.28%以上數據說明人類對於該草原生態係統保護區的壓力越來越大,再加上從1999~2001年連續3年幹旱,錫林郭勒草原生物圈保護區草原生態係統退化的態勢已到了很嚴重地步。

4.3草原管理的不合理

草原管理的不合理包括多方麵。如牲畜一年四季都在草原上放牧,草原幾乎沒有一段休養生息的空間;沒有認識到人工草地重要性,人工草地麵積不大;季節性畜牧業的優勢沒有得到發揮等。另外,從生態角度講,因為它的年均降水隻有350印出,地帶性土壤也屬栗鈣土(汪久文、蔡蔚棋,1988),錫林郭勒生物圈保護區不適合農業生產。但是從50年代開始,該地區就開始進行農業生產。究其原因,一方麵由於當時國內生產不足且市場不發達,當地居民的糧食和蔬菜隻能自給自足;另一方麵,60年代國家提出“全民大辦農業,爭取糧食提前過關”的號召,錫林郭勒盟境內農作物的播種麵積猛增,又經過70年代建設兵團開荒墾地,使得當地的耕地麵積從1953年的86畝增加到1985年的332500畝。對草場如此大規模的開墾,且又降水不足,定會導致這些地區的沙化。

4.4草原生態係統主要功能的定位問題

錫林河流域草原生態係統退化的嚴重態勢的形成與人們過去對於位於我國北方大麵積草原生態係統功能的定位密切相關。在人們以往的認識中,草原生態係統的絕對第一位功能就是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人們無節製地向草原生態係統索取大量的畜產品,而沒有真正科學、合理地計算草原生態係統的承載能力,其必然的後果就是草原生態係統的大麵積退化。錫林河流域草原大麵積退化就是一例。因此,對於我國北方草原生態係統主要功能的重新定位是擺在科學家、管理者及政府決策者麵前的一項緊迫而棘手的任務。能否將我國北方草原生態係統的主要功能定位在它是我國北方一條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其次才是一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這一新的認識上來,並以此指導實踐,是關係到內蒙古草原生態係統未來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江西省不同類型荒山退化生態係統植被恢複與重建研究

江西省丘陵紅壤區由於成土母質、氣候、雨量、母岩等各種不利因素,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寸草不生,極大地製約當地經濟的發展。為此根據類型及分布狀況,我們在江西選擇贛縣沙地(花崗岩)、弋陽峰(第四紀紅粘土)、修水(石灰岩)、餘江(頁岩、砂礫岩)四個具有代表性的荒山退化生態係統,進行植被恢複與重建研究。實驗設計以治理水土流失,迅速恢複植被為主要目的,兼顧長、中、短效益,以因地製宜,適地適樹為原則,進行林種、樹種合理配置。實行喬(濕地鬆、木荷、香椿、杜仲等)、灌(胡枝子、黃梔子等)、草(百喜草、籽粒等各種農作物)立體組合,針闊葉混交,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實驗與生產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針,輔之以水土保持工作措施和先進的造林技術、生根粉、容器苗、優良種源等),建立多種試驗組合,選擇最佳處理方案。根據四地不同的現狀,采取+同的措施,生根粉處理、容器苗、不同密度造林;贛縣魚磷坑、水平溝整地,開挖竹節溝,生根粉處理、容器苗、優良種源,施肥,不同密度造林;修水、施肥、林下間種,林農牧複合經營;餘江、下坡不同密度,樹種、組合造林,施肥,溝林農複合經營帶動坡麵整理。經過四年的治理和管理,各試驗區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水保效益。